文/王化清

構思,是指作家、藝術家在著手創作、孕育作品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包括選擇題材、提煉主題、安排人物和情節、探索藝術表現形式等。在構思過程中,作家、藝術家各有不同的習慣和方式,或睡或坐,或動或靜,在構思出一篇篇佳作之余,也給后人留下許多佳話、趣談。
睡中思。“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寫作之前要先磨好墨,然后臥床覆被,起來后提筆就寫,而且不再改動。這種“睡中思”的方式,當時被人們稱為“打腹稿”,如今“腹稿”一詞就由此而來。
鬧中思。宋代大學士楊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門人、賓客飲酒下棋,在笑鬧中構思,反而不“走神”,時有靈感,用小方格紙寫出,再讓門人抄錄。
坐中思。魯迅先生在寫文章之前,常常于飯前或飯后半倚在藤椅上,雙目微閉,一言不發。據他的妻子許廣平回憶說,只要見先生起身走動說話了,便知先生胸有成竹了。
話中思。當代著名國畫家石魯,在構思畫作之時,經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擺“龍門陣”,一邊磨墨,一邊古今中外、海闊天空地閑談。直至夜深人靜,客人告辭,構思也便成熟,他這才揮筆作畫,往往一揮而就,達到“忽然興致風雨來,筆飛墨走精靈出”的超然境界。
醉中思。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嗜好飲酒,雖然每飲必醉,但醉后能吟出好詩,“斗酒詩百篇”的佳話就由此而來。
玩中思。南北朝詩人王筠,好玩葫蘆,寫詩也離不開葫蘆。每當構思時,就注水于葫蘆內,水滿后倒掉再注,如此循環不止。一旦擲葫蘆于地,詩已成竹在胸,下筆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