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飛,秦 偉
(安慶市水利水電規劃設計院,安徽 安慶 246003)
安徽省太湖縣吳俊水電站發電引水壓力隧洞總長7.76m,由進水口、上平洞、調壓井、斜洞、下平洞、岔管、支洞等組成,最大引水流量5.9m3/s。下平洞全長443.6m,洞徑2.0m,其中樁號7+337-7+643.25為鋼筋混凝土襯砌,7+643.25-7+722.45為鋼板襯砌段。
自2001年建成投入運行以來,發電引水隧洞滲漏問題不斷。2000年隧洞出口漏水,導致發電廠房后邊坡滑塌,滑坡體沖入廠房;后對出口處山體灌漿處理,原漏點不再滲漏,出水點抬高至山體半坡高程180m左右出現,導致隧洞左側臨近太北公路側的山體邊坡滑塌。2008年打開施工支洞,發現下平洞襯砌普遍存在開裂現象,當年即對裂縫進行貼橡皮處理,但滲漏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2014年底再次打開施工支洞,發現下平洞襯砌修復的橡皮部分又被拉裂或拉斷,存在滴水、漏水現象,見圖1和圖2。

圖1 洞線上方臨公路側山體邊坡滑塌 圖2 襯砌開裂修補后橡皮拉裂漏水
隧洞下平段洞線走向SE60°,基本沿廠房后山脊南側,沿線地面高程104m(廠房)-249m(調壓井),下平洞圍巖為二云二長片麻巖,新鮮巖石呈肉紅色,花崗變晶結構,似片麻狀構造,層塊狀。
對下平洞段圍巖進行劃分,樁號7+153.25-7+563.25段為Ⅱ類圍巖,樁號7+563.25-7+607.25段為Ⅲ類圍巖,樁號7+607.25-7+643.25段為Ⅳ類圍巖。受F1斷層切割,樁號7+563.25-7+643.25段圍巖破碎。
隧洞出口處緊鄰太北公路的邊坡表層被全風化巖體覆蓋,全風化巖體厚度1-2m左右,主要為夾雜較多碎、塊石的砂壤土,結構松散。由于隧洞下平洞襯砌出現拉裂縫,后貼橡皮又被拉裂,發電時洞內水體自破裂處沿斷層破碎帶補給山體,隧洞出口處山體地下水常年偏高,致使全風化層呈飽和狀態。根據現場勘察,該處山體邊坡NW40°/NE∠60°的裂隙順坡向傾向太北公路,全風化松散體在130m左右高程沿裂隙面滑塌,并帶動一些強風化巖體崩落。
根據2015年5月地質單位進洞地質測繪資料,樁號7+337-7+463.25環向裂縫密布,7+613.25-7+643.25為縱向、環向裂縫均有分布,7+463.25-7+513.25僅有縱向裂縫。較大裂縫均已做貼橡皮修復,其中7+613.25-7+643.25橡皮已拉斷,晴好天氣線狀滴水,暴雨時期裂縫涌水,呈瀑布狀;其余段橡皮未破損,但拱頂少量滴水或固定螺栓處掛水珠,橡皮鼓包,見圖3。

圖3 下平洞縱向布置及地質測繪圖
下平洞底高程100m,洞頂山體高程210-140m,覆蓋層厚度110-40m;內水壓力按發電+水錘工況,洞末端最大為1.84Mpa。
查《隧洞竣工圖》,鋼筋混凝土襯砌段洞徑2.0m,襯砌厚度0.35m,混凝土標號C20,其中7+337-7+563.25實際配置單層橫向受力鋼筋φ16@200,7+563.25-7+643.25實際配置雙層橫向受力鋼筋φ22@167。
根據規范,襯砌混凝土限裂寬度0.2mm。經復核,下平洞Ⅱ類圍巖段單層配筋強度滿足要求,但裂縫寬度偏大;斷層及影響帶實際配置雙層配筋強度、裂縫寬度均不滿足要求。可見,襯砌開裂主要原因是配筋偏少,結構強度不滿足要求。當然,若頂拱回填灌漿不密實,襯砌的受力和變形更加不利。

表1 鋼筋混凝土襯砌內力復核表
下平洞襯砌混凝土外觀質量較好,強度及厚度滿足原設計要求,但檢查發現回填灌漿質量較差,除樁號7+503.25處以外,多數為不合格,尤其是頂拱處。為提高圍巖的承載能力,加強襯砌與圍巖的緊密結合,對下平洞樁號7+337-7+643.25段洞頂進行回填灌漿,洞周圍巖進行固結灌漿,總長306.25m。
隧洞灌漿工程施工結束后,對該段洞壁進行清理,拆除現狀裂縫修補橡皮,改用環氧樹脂灌漿+環氧砂漿修補。
對于7+563.85-7+643.25段襯砌結構強度不足,考慮以下4種加固方案進行對比,見表2。經比較,推薦采用碳纖維布加固方案。

表2 7+563.25-7+643.25段襯砌結構加固方案表
碳纖維布加固范圍為下平洞樁號7+563.25-7+643.25,總長度80m。其中樁號7+607.25-7+643.25段36m為雙層布加固,其余段44m為單層布加固。
碳纖維布型號為Ⅰ-300,布厚0.167mm,要求抗拉強度≥3400MPa,彈性模量≥240GPa,伸長率≥1.7%。
放空洞內積水,鑿除襯砌表面剝落、疏松蜂窩、腐蝕混凝土,清洗干凈;較大面積劣質層清除后用環氧砂漿修復。對裂縫拆除黏貼的橡皮,改用環氧樹脂灌漿+環氧砂漿修補。待修復部位完全干燥,用角磨機打磨整個洞壁表面,再用清水洗凈、晾干[1]。
按照供應商提供的工藝規定配制底膠,用滾筒刷或毛刷將底膠均勻涂抹于洗凈、干燥的混凝土襯砌表面。底層膠固化后(指觸干燥,一般≥2h),進行下道工序。
對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用找平材料填補平整,轉角處應用找平材料修復為光滑的圓弧。找平膠固化后,進行下道工序。
配制黏貼膠,用滾筒刷均勻涂抹于所要黏貼部位,在拐角和搭接處適當多涂。
用光滑的滾筒順碳纖堆方向多次滾壓,擠除氣泡,使黏貼膠充分浸透碳纖維布,滾壓時不得損傷碳纖維布。雙層黏貼重復上述步驟,待纖維表面指觸干燥后立即黏貼上層碳纖維布[2]。
在最外一層碳纖維布的外表面均勻涂抹一層黏貼膠。

碳纖維布材料與洞內施工場景
吳俊水庫發電引水隧洞下平洞加固工程于2015年11月開工,2016年3月完工,工期為130天。自2016年加固后至今,下平洞運行正常,出口山坡未發現漏水點和滑塌現象。總之,本工程采用碳纖維布做為主要措施加固隧洞襯砌,效果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