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杏愛 李趣紅 鄭桂花
(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廣東佛山 528244)
高血壓是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也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是預防靶器官損害、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的根本性措施[1]。高血壓患者一般需要終身服藥治療,氨氯地平是常用的降壓藥物,左旋氨氯地平片則是氨氯地平的左旋對應體,其去除了右旋體,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安全性更高[2]。為探索上述的降壓效果及安全性,指導臨床用藥,本文選取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收治的100例1~2級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對照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2019年7 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正在服藥的患者經過2周的安慰劑洗脫治療,然后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與試驗組,每組50例。常規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8~83歲,平均年齡 (64.78±8.40)歲;其中新診斷患者13例;1級高血壓24例,2級高血壓26例。試驗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齡40~85歲,平均年齡 (64.58±10.16) 歲;其中新診斷患者13例;1級高血壓22例,2級高血壓2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3];②1~2級高血壓患者[收縮壓140~179 mm Hg/舒張壓90~109 mm Hg(1 mm Hg=0.133 kPa)];③新診斷患者或正在服用單藥治療的高血壓患者。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高血壓患者;②合并肝腎功能障礙、冠心病、惡性腫瘤等疾病者;③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④既往對二氫吡啶類藥物過敏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234,規格:5 mg×14片)治療,口服5 mg/次,1次/d;試驗組患者應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 (貴州聯盛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459;規格:5 mg×14片)治療,口服5 mg/次,1次/d;兩組患者用藥治療期間每周至少監測1次血壓,在用藥治療4周后血壓水平依然未達標 [靜息舒張壓≤90 mm Hg為達標],則酌情增加用藥劑量,兩組患者的總療程均為8周。
1.3 觀察指標 ①療效判定: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舒張壓下降超過10 mm Hg且血壓降到正常范圍 (收縮壓90~139 mm Hg/舒張壓60~89 mm Hg);或是收縮壓下降超過20 mm Hg,且血壓降至正常范圍。有效:治療后舒張壓下降<10 mm Hg,血壓降至正常范圍;或是收縮壓下降10~19 mm Hg,血壓降至正常范圍。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血壓水平:對比治療前后的靜息收縮壓和舒張壓。③不良反應發生率:記錄兩組患者用藥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面色潮紅、疲乏、心悸、胃腸道不適、頭痛、下肢浮腫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檢驗數據,計數資料采用[例 (%)]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
2.2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收縮壓與舒張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8周后,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試驗組患者的收縮壓與常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舒張壓水平比較,試驗組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用藥治療期間:常規組患者中出現2例頭暈,1例面色潮紅,2例心悸,1例胃腸道不適,3例下肢浮腫,1例疲乏,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0%(10/50);試驗組患者中出現1例胃腸道不適,1例頭痛,1例下肢浮腫,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00%(3/5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4.332,P=0.037<0.05)。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 (±s,mm Hg)

表2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 (±s,mm Hg)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1 mm Hg=0.133 kPa。
組別 n 收縮壓 舒張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50 155.74±6.50 135.90±4.50* 95.44±4.52 75.08±2.50*常規組 50 155.94±6.23 137.20±4.33* 95.00±4.65 83.74±2.65*t 0.157 1.472 0.480 3.222 P 0.876 0.144 0.633 0.002
高血壓是以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征,并可伴有心腎腦等靶器官的功能性、器質性損害的全身性疾病。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明晰高血壓的發病機制、病因,但高血壓已成為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隨著高血壓病程的延長,血壓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極易并發靶器官損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針對高血壓的治療以長期服藥為主,對于1~2級高血壓患者,通過規范性的藥物治療能有效穩定血壓水平,控制病情進展,延緩并發癥的出現[4-5]。
目前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很多,而鈣離子拮抗劑則是最常用的一類,其具有見效快、降壓療效和降壓幅度均較強的特點,在高血壓患者中得到廣泛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生物利用度高,不僅可降低血壓,同時還能利用抗血小板的聚集效應擴張血管,并增強抗氧化效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6]。其中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是氨氯地平的左旋體,其利用先進的手性拆分技術,去除了氨氯地平中無生物活性且會導致不良反應的右旋體,規避了右旋體引起的水腫、心悸、頭暈等不良反應,故而理論上來說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的用藥安全性更高,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7]。除此之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還有水脂雙重溶解的特點,一般在用藥后1~2周起效,6~8周時降壓效果最大,且降壓效果較為平穩,能穩定降低患者的血壓水平,避免血壓的過大波動,保證用藥安全性[8]。本結果顯示:在1~2級高血壓患者的治療中,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的降壓效果相當,均能達到滿意的降壓效果,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在降低舒張壓方面優勢更明顯。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試驗組低于常規組 (P<0.05),顯示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相比,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的用藥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綜上所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在高血壓患者中應用效果確切,且用藥安全性高,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