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傳 胡臣學
香菇春栽模式已在豫西南伏牛山區應用20多年,技術部門和廣大菇農已摸索出一整套春香菇控溫越夏方法,很好地解決了春香菇越夏難題。這種栽培方法因能在簡易條件下實現規模化接種,近年被引用到豫南大別山區,成為當地主推的栽培方法。但大別山區地處江淮分水嶺,與伏牛山區峽谷地形不同,具有自己獨特的區域小氣候,完全照搬伏牛山區的經驗,并不能保證春香菇在本區域高產穩產。相反,若不能因勢利導,在技術和設施上因地制宜,會造成減產甚至絕收。綜合近年的推廣經驗,筆者認為,春香菇能否成功越夏是其種植成功與否的關鍵。
2020年,信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香菇袋栽生產技術規程》,從選址建設到各生產環節對香菇生產,尤其是春香菇生產提出了最低要求。在香菇生產中應做好以下環節:
一、生產時間安排
豫南山區大寒之后開始轉暖,晴好天氣時最高氣溫可達15 ℃,低溫0 ℃以下的天數極少。豫南山區立春時的最低氣溫在7 ℃左右,清明時節日高溫可在23 ℃左右,低溫也在12 ℃左右,偏暖年份此時日高溫可在26 ℃以上。芒種前后有30 ℃以上的高溫。如果沒有專門的接種設施,豫南山區清明之后已不再適宜規模化接種,且留給菌絲在入夏前發育至成熟轉色的時間明顯不足。
因此,若想讓春香菇安全越夏,最好在12月開始拌料、裝袋、滅菌,搶低溫期接種。翌年3月中旬完成制棒,3月底完成接種,保證越夏前有充足的時間發菌,促進低溫轉色、刺孔與休眠。
二、建造越夏棚
每生產萬袋香菇需要建造不少于300 m2的越夏棚。方法是在養菌棚上方再搭建兩層遮陽網,下層距棚頂不低于0.6 m,兩層遮陽網間距0.8~1.2 m。下層(棚膜頂外)每隔2 m拉1條噴水帶,噴水帶上噴頭間距2 m,所有噴頭菱形分布(從深井到棚區的水管需深埋0.5 m以下)。四周遮陽網應斜拉固定,保證棚內通風良好。
三、科學滅菌、接種
春香菇生產時干料拌勻,兌水至含水量53%~55%,
反復攪拌,含水量達到一致后裝袋。18 cm×60 cm料袋質量在3.10~3.25 kg,操作過程中避免尖銳物刺破料袋。料袋應在裝袋當天及時滅菌。采用層架擺放料袋,料袋擺放高度為7層以下。滅菌室(包)底層料袋達到100 ℃后維持16~18 h,停止加熱后悶5~6 h運至接種棚冷卻。大棚內半開放式接種,做好接種區域的環境消毒處理工作,用足量消毒劑封閉熏蒸24 h(推薦使用臭氧氣體封閉滅菌2 h)。通風后,環境溫度低于12 ℃,
袋溫下降到30 ℃以下,棚(室)溫上升到6 ℃以上開始接種。接種人員更衣消毒(用1%~2%酚皂溶液或75%酒精噴洗)進入作業,用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擦凈料袋和菌種袋后,逐袋鉆孔接種并及時蓋消毒膜封閉。發菌直徑5~6 cm時及時翻堆。翻堆時仔細檢查,有雜菌感染的堅決剔除出去。
四、做好越夏管理
香菇菌絲滿袋出現“吐黃水”現象后即可刺孔。刺孔應在氣溫低于25 ℃時操作。刺孔后的菌袋直接轉入越夏棚“井”字形或三角形擺放,不超過4層,或直接上架單層擺放,加強通風,散射光促進轉色,進入越夏管理。越夏棚內環境溫度不能超過32 ℃,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60%~75%,光照強度低于500 Lx,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低于0.1%。菌棒溫度控制在30 ℃以內。外部氣溫和棚溫超過32 ℃時,通風改在早晚進行。棚溫超過32 ℃時棚頂噴淋深井水降溫,保持菌棒含水量維持在較低水平,“涼”和“爽”同等重要。定期消毒、防蟲,保持場地清潔、衛生。
以上措施是春香菇在豫南區域安全越夏的基本保證。總之,春菇越夏,早生產、防高溫高濕、燒棒是關鍵。除合理安排接種養菌時間,從技術層面提高操作水平,杜絕帶病越夏和必要的設施建設外,我們還應該選種比較耐熱的品種。春香菇越夏期間密切關注當地氣象預報,加強對棚溫和棒溫的監測,執行好降溫措施,切實把棒溫和棚溫控制在臨界點以內,既能讓菌棒安全越夏避免損失,又能保證菌絲健壯生長。秋季補水后要盡快恢復生長,取得品質和產量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