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玲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以系統的觀念進行多維度思考。
品牌建設,離不開廠房和服務設施的建設,離不開商業模式的創新,但更重要的是依靠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的提升。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推進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掌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指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
如今,中國取得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奇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交匯。
比如,中國必須將經濟發展的動能從“出口—投資驅動模式”轉向“內需—創新模式”。面對科技領域的“卡脖子”問題,中國科技發展必須自主創新,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暢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實現中國經濟更加強勁的發展。
因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構想,既是新發展階段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也是“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關乎14億中國人民的未來福祉。
從供給側角度,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3億戶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擁有基于國內大市場形成的強大生產能力。
從需求側角度,中國人均GDP已經突破7萬元,中國GDP已經突破100萬億元,經濟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不管是從供給側,還是需求側,中國具備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實現內部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供給條件、需求條件、現實條件和技術條件。
因此,我們要構建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經濟關系,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供的戰略機遇,啟航新發展格局,實行高質量發展。
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特征是要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應該清楚地認知到: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中國科技“基礎弱”“底子薄”和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局面還未根本改變,科技發展模式亟待調整,科技工作者積極性尚未得到充分激發,科技工作宏觀統籌和戰略聚焦不夠,科研項目管理機制尚需完善,科技作風建設任重道遠。
站在危機中育先機、變局中開新局的重要歷史關口,構建新發展格局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自主創新。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布的《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確寫道,“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揚科學家精神,鼓勵大膽探索和合理質疑,加強基礎研究、注重原始創新。要堅持問題導向,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強應用研究。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
按照國家戰略規劃,2025年基礎研究經費占比要到8%以上,預計達到2800億元,這是頂層制度設計者對科技創新的部署,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邁出的重要第一步。
構建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新發展格局的大門已經推開,更廣闊的世界等待著我們的奮斗,更為美好、更值得期待的未來等待著我們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