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竹青
芹菜斑枯病又稱晚疫病、葉枯病,俗稱“火龍”。芹菜斑枯病在保護地芹菜栽培及露地芹菜栽培中均有發生,其中以冬春季保護地芹菜栽培發生最普遍、最嚴重,影響芹菜生長,嚴重降低產量和品質,并且能在芹菜儲運期間繼續為害。本文對芹菜斑枯病在芹菜不同部位發病癥狀、發生特點進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一、發病癥狀
該病芹菜葉片、葉柄和莖均可染病,為害葉片較多。病斑上有黑色小點是該病識別的重要特征。
(一)葉片發病
該病一般從老葉開始發病,后傳染到新葉上。葉片受害時先出現淡褐色油浸狀小斑點,后逐漸擴大。擴大后的病斑表現出兩種類型,一種為小型斑,病斑較小,直徑2~3 mm,邊緣黃褐色,中間為黃白色,病斑外部常具有一圈黃色暈環,常數個病斑聯合。病斑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即分生孢子器。另一種為大斑型,病斑較大,直徑3~10 mm,病斑顏色較小,斑色深,中間灰褐色,外緣多為深紅褐色且明顯,大多沒有黃色暈圈,中間散生少量小黑點。
(二)葉柄和莖發病
葉柄或莖部染病,產生油浸狀呈長圓形、暗褐色、稍凹陷的病斑,中部密生黑色小點。病斑外常有一個黃色暈圈,嚴重時葉片干枯、葉柄腐爛。株高僅為正常植株的1/2。
二、發生特點
(一)發生點大、面廣
芹菜斑枯病在溫室大棚栽培和陸地栽培中均有發生,在苗床上偶爾可見發生,一般定植緩苗時可見少量發生。該病發生盛期為采收前15~30 d。病田率20%~45%、病株率3%~10%、病葉率2%~4%,最高病株率達70%,最高病葉率達30%。
(二)濕度大是發病的關鍵因素
冬春季保護地冷涼高濕的小環境很適宜芹菜斑枯病的發生與流行。在20~25 ℃溫度下,濕度大時發病重,并能迅速蔓延和流行。此外,連陰雨或白天干燥,夜間有霧或露水,或溫度過高過低,氣溫波動頻繁時,發病重。
三、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如文圖拉、西芹3號、加州王等都具有抗病性,可在生產中適當選用。
2.選用無病種子或對種子進行消毒。根據病菌在種內只能存活1年的特點,種子要選用存放2年以上的陳種或從無病株上采種。如用當年新種時,要進行溫湯浸種消毒。即用48~50 ℃溫水,保持恒溫,浸種30 min,邊浸邊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浸種后立即放入冷水中冷卻20 min,晾干后播種。
3.實行輪作。芹菜斑枯病病原菌只為害芹菜,與其他蔬菜實行2~3年輪作,可減少病源積累,減輕病害發生。
4.清除田間病殘體。及時清除病殘體,減少菌源。病殘老葉要集中深埋或作漚肥用。發病時要摘除病葉、底部老葉。春季栽培收獲后,深翻土地閉棚7~10 d,利用高溫殺死病菌。
5.適當密植。芹菜栽植過密或間苗除苗不及時,造成通風不良,株間濕度大,易發病。因此,要合理密植,西芹每667 m2栽植密度為10 000~15 000株,鄭州市芹菜每667 m2栽植密度為25 000~35 000株。
6.平衡施肥。施足底肥,多施有機肥,及時看苗追肥。追肥時要增施磷肥、鉀肥,控制氮肥,做到平衡施肥。加強葉面追肥,增強植株的抗病性。施用農家肥要高溫處理,使其充分腐熟。
7.嚴格控制溫濕度。高溫、高濕是芹菜斑枯病發病的主要條件。保護地栽培要注意降溫排濕,白天溫度控制在15~20 ℃,高于20 ℃要及時放風;夜間溫度控制在10~15 ℃,若溫度偏高及時放風,溫度偏低增加覆蓋物,縮小晝夜溫差,減少結露。灌水要小水勤澆,切忌大水漫灌。選擇晴天上午澆水。澆水后結合降溫進行放風排濕,以防濕度過大或農用膜結露珠、水滴。陰天或低溫天氣要避免澆水。土壤過濕可撒一些細干土降低濕度。
(二)化學防治
1.熏煙或噴粉。芹菜斑枯病發病前和發病初期,每667 m2用45%百菌清煙劑200~250 g熏煙,傍晚日落前后進行,關閉氣窗和通風口,然后分5~6個點布放在棚內過道上,從棚里向棚口依次點燃,著煙后立即密閉過夜,次日打開氣窗通風換氣。注意煙熏劑不要放在植株底下,不宜任意加大用量。每667 m2也可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1 kg,在傍晚閉棚施藥,次日放風。一般7~10 d熏煙或噴粉1次,連續3~4次。
2.噴霧防治。芹菜苗高2~3 cm時開始噴藥保護。露地栽培可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0%琥·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O%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25%嘧菌酯懸浮劑2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防治。選擇睛天防治,所有葉子均勻噴霧,重點部位為下部葉片,正反面均要噴施藥液。每隔7~10 d噴施1次,連續防治2~3次。采收前10 d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