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臘梅
一、基本情況
(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情況
正陽縣共有農村鄉鎮級集體經濟組織20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94個,組級集體經濟組織4560個。全縣農村集體資產總計62 277.64萬元,集體土地總面積16.91萬hm2。
(二)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情況
正陽縣相當一部分村的集體經濟總量較低,集體存量資產很少,尤其是可經營性的資產更少。集體經濟組織無力進行本村的基本建設投入,很難為農民創造優良的生產生活環境,讓農民從村級集體資產經營中得到再分配收入。近年,正陽縣集體經濟組織所產生的收入主要用于帶動貧困戶發展,部分村級資源性資產租賃收入都已納入村級收入。
二、工作經驗和成效
(一)資產清查方面
正陽縣的清產核資工作嚴格按照方案要求有序進行,由村清查組、核實組負責資產的清查、登記、核實,明晰產權。核實結束后,由行政村(居)清產核資工作小組進行公示。清產核資工作結果經公示無異議后,召開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審議清查核實結果。審議認可后由鄉鎮(街道辦)再進行校驗核對,并予以確認,登記造冊,建立集體資產監管臺賬。
(二)成員界定方面
正陽縣產改辦根據有關文件,制定了成員界定指導意見,對成員類型逐個研判,把成員身份確認進行分類,針對法律法規和現行政策沒有明確規定的其他具有特殊情形人員的確認,提出特殊情形人員身份確認建議,指導各村(居)制定切實可行的、適合本村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辦法。
(三)股權量化方面
正陽縣產改辦根據有關文件,制定了股權量化指導意見,指導各個村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適合本村的股權量化的辦法。建立集體資產股權登記制度,記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信息,出具股權證書。通過身份核定,將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實現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權利,拓寬了股東的增收渠道。建立健全集體收益分配制度,明確公積金、公益金提取比例,把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收益分配權落到實處。
(四)成立組織方面
正陽縣按照10~15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選出1名股東代表的方式,推選出股東代表。通過等額提名的方式提出董事會、監事會候選人,召開股東代表大會,選出董事會、監事會成員及董事長、監事長。召開股東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全縣283個村(居)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注冊登記、賦碼打證、公章刻制、銀行賬戶開立、股權證發放及檔案整理歸檔工作全部完成。同時,正陽縣按照河南省、駐馬店市工作安排,開展2018—2019年度資產清查工作。截至2020年5月29日,全縣48643個填報單位全面完成了 2018—2019年度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系統錄入及數據審核報送工作。
(五)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制度建設
正陽縣產改辦根據有關文件,指導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制定了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制度,定期報告制度,農村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制度。明確不良資產及債務核銷辦法,制定政府撥款、減免稅費等形成資產的移交辦法,建立健全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收益分配制度,制定集體資產股權繼承辦法等相關制度和辦法,完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理論體系。
三、存在的問題
(一)集體經濟缺乏發展后勁
由于村級經濟薄弱,發展集體經濟面臨諸多問題。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大,發展后勁不足。多數村耕地、空場地幾乎都分給了農戶,村里基本沒有用于發展集體經濟的耕地和空場地,可利用資源有限,既無工業基礎,又無第三產業,不具備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條件。各行政村普遍資產有限,經濟底子薄,再加上融資難、籌資難,缺乏用于發展的資本。
(二)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得不到體現
雖然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得不到體現。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土地征收費用補償問題方面,“分光用光”現象相當普遍。二是集體土地在經營過程中往往得不到村民的支持,村干部為了坐穩“江山”,只能安于現狀,導致集體土地的每667 m2平均收益低下。
(三)各級支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政策、項目匱乏
近年,各級政策性項目投資主要是針對貧困村,為貧困村建立了光伏發電、扶貧車間、產業扶貧基地,使貧困村的集體經濟有了穩定、持續收益。但非貧困村基本沒有政策性項目支持,集體資產、資源除了少許的集體土地,其他基本為零,大部分村(居)的村組干部工資和辦公經費也僅是財政轉移支付的經費。因此,全縣集體經濟收入普遍低于5萬元。
四、建議
(一)發展股份合作經濟
利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成果,本著自愿、互利、發展的原則,通過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自營、合作、參股等方式,多形式、多路徑發展集體經濟。鼓勵村民土地由分散流轉逐步調整為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有選擇地對外流轉,降低市場風險,增加集體和農民收益。支持有條件的村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村民土地進行全程托管或部分生產環節托管,依合同收取托管服務費。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農戶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參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化經營。探索農村社區開展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明晰產權歸屬,將資產折股量化,合理分配給集體和個人。
(二)科學選擇主導產業
依托當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圍繞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開展配套服務,建設生產、加工和經營服務設施,帶動農民發展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形成“一村一品”,發展現代農業。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購置大型農機具,為農民提供代耕代種、代收、統防統治、生產資料供應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獲取收入。通過承接工程項目、社區服務、村級公路養護、綠化管護、家政服務、企業后勤、代理服務等增加收入。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托農村自然生態、田園風光、民俗風情、農耕文化、林果資源等,采取“公司+農戶”、村集體與農民聯合經營或股份經營等模式,發展具有休閑度假、養生養老、創意農業、民俗體驗、特色餐飲等功能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三)發展農村新興產業
鼓勵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主導,依托當地產業優勢,借助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展銷售渠道,增加產品收益。實施貧困村光伏扶貧工程,鼓勵各類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支持光伏扶貧工程。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抓住美麗鄉村建設、發展鄉村旅游等機遇,建設專業市場、標準廠房、商業門面等物業項目,通過自主經營、發包經營、聯合經營等形式發展物業經濟。
(四)繼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進一步做好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抓緊研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稅費減免優惠政策,對相關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按政策規定享受稅收優惠。完善農村集體產權權能,為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奠定法律基礎。
(五)加大金融對村集體經濟支持力度
鼓勵和引導金融資金加大投入,形成多方投入合力。加強銀政合作,推動地方政府出臺信用擔保、風險補償、財政貼息等措施,多方面撬動金融資金。加快研究出臺集體資產股份抵押擔保辦法,賦予集體土地、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等資產抵押擔保功能。進一步發揮農業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引導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組織投入,重點支持農業規模經營、高標準農田建設、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鄉村產業發展,加大對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低成本資產供應保障力度。
(六)強化政策支持
允許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涉農項目,由所在地村集體經濟組織完善相關采購手續承擔實施。同時,優先為集體經濟“空殼村”和“薄弱村”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標。落實稅收、金融、信用擔保等優惠政策。村集體經濟組織有機動地或“四荒”地的,通過對外發包形式獲取租金收入,或采取土地折價入股方式,按比例獲取收入。加大“空心村”、農村“一戶多宅”集中清理整治力度,置換出的建設用地指標,可部分留給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充分挖掘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潛力,對閑置房屋、廠房和校舍、機械設備及水利水電工程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設備等集體資產,通過租賃、參股、聯營、合資、合作等方式加以開發利用,增加集體收入。
(七)強化人才支持
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等單位在鄉村建設科技服務站,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供技術支持。支持科研人員帶資金技術參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提高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本領。依法推行村黨組織書記、班子成員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制度。支持科技人才、返鄉創業人員、婦女帶頭人等積極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