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錄春
近年,內黃縣圍繞“三鏈同構” “四優四化”,強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縣農民合作社由2016年底的110多家,猛增到目前的1507家,3年增長14倍;家庭農場由2016年底的50家發展到423家,增長7倍,呈現出方興未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有效推動了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內黃縣先后榮獲中國紅棗之鄉、中國花生之鄉、中國尖椒之鄉、中國蔬菜之鄉、全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等稱號。
為推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安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內黃縣構建了“四平臺一基地”的發展框架,著力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瓶頸,推動了全縣農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一、著力構建果蔬銷售平臺,破解銷路瓶頸
針對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市場主導權弱、種植盲目性大等問題,內黃縣采取定點招商、市場化運作模式,從全國市場運營最專業、最完善、最成熟的浙江省義烏市,引進建設了投資20億元的果蔬城項目,把田間地頭生產與市場消費終端有效聯結起來,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小農戶連通大市場。堅持“以商促農、農商聯動”,把果蔬城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緊密聯系在一起,打造農業產業聯合體。目前,果蔬城與全縣113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2021年預計銷售農產品100萬t,交易額超20億元,有效避免了菜賤傷農、果賤傷農的現象發生,使群眾增收更穩定、產業發展更持續。果蔬城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全國最具規模的果蔬產地市場,形成“小商品看義烏,果蔬品看內黃”的全國果蔬市場品牌。
二、著力構建科技推廣平臺,破解技術瓶頸
針對傳統農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比較效益低的現狀,內黃縣瞄準全國蔬菜種植技術最先進的山東省壽光市,引進建設了農業科技博覽園,從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入手,最大限度地把科技元素注入產業鏈,把先進的生產模式、管理模式導入產業鏈,引導農民以新的理念進行生產,提高每667 m2平均效益,拓寬增收空間,增強內黃果蔬的市場競爭力。目前,農博園引進新品種達31個,年育苗量達2.1億株,占全縣總育苗量6億株的1/3,并與全縣200多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技術協作關系,帶動發展新型溫棚533.33 hm2,實現了全縣農產品由量到質的提升,讓群眾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收益。
三、著力構建質量監管平臺,破解信譽瓶頸
農產品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命線。內黃縣堅持政府的事情政府做,投資2000萬元,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17個鄉鎮全部建成監管站,全縣1127家農業生產主體、132家農資經營企業、27家收儲企業、24家食品加工企業、37家“三品一標”單位全部納入安全追溯平臺,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產品包裝、運輸、加工、銷售全程管控和安全可追溯,為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產品質量保駕護航。內黃縣連續3年參加全國“雙創”工作會,被授予全國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內黃縣農產品不僅銷得出,而且信譽好,“內黃菜、放心吃”的品牌越來越得到市場認可。
四、著力構建電商服務平臺,破解市場空間瓶頸
內黃縣積極發展電商新業態,對接大市場、形成大循環、實現大流通。全縣投資6000萬元,建成電商產業園,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國內電商平臺精準對接,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為內黃農產品走向全國插上了翅膀,迅速提升了內黃農產品的知名度和覆蓋率。2021年農產品集中上市期間,內黃甜瓜、鮮桃、西紅柿等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1500多萬kg,刷新縣級電商平臺銷售紀錄。2021年以來,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3.2億元,促進農民增收1.2億元。內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渠道更多元、舞臺更廣闊。
五、著力創新投融資模式,破解資金瓶頸
為有效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起步難、融資難的問題,內黃縣向改革要出路,以創新增動力,積極探索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途徑,大力推行大棚證抵押融資模式和農產品倉單質押模式。目前,全縣已為56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頒發大棚所有權證118個,面積0.13萬hm2,融資9300萬元;為34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辦理倉單質押,融資6600萬元,金融資本和服務進入現代農業的勢頭越來越彰顯。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引導扶持群眾發展溫棚瓜菜、優質尖椒、優質林果等高效農業。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4萬hm2,其中,溫棚瓜菜1.4萬hm2、尖椒2萬hm2、露地菜0.67萬hm2,林果發展到1.07萬hm2,成為全省第一蔬菜生產大縣。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蓬勃發展,有力推動了全縣現代農業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初步形成了高效設施農業7大片區、生態林果業3大片區、尖椒3大片區,基本構建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全縣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62個,其中,有機農產品3個、綠色食品15個、無公害農產品4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3個。內黃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實現“雙提升、雙豐收”。
內黃縣通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壯大了產業規模,拉長了產業鏈條,拉近了農民與市場的距離,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為全面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實現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經驗和啟示
(一)聚焦農民主體地位,是確保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活力的關鍵
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主體是農民。實踐中,內黃縣委、縣政府充分尊重農民在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尊重農民的實踐經驗,按照“先發展、后規范”和“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勵引導企業、農村能人、經營大戶等領辦、創辦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積極培育現代農業發展要素,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初步實現了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紐帶、農戶與市場有效對接的現代農業良性發展格局。
(二)聚焦短板精準發力,是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在農村新舊經營體制轉換過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其發展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內黃縣立足全縣農業發展實際,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在土地確權、產權制度改革、財政投入、信貸支持、項目實施、人才培訓、技術服務等方面,對農民合作社發展予以大力支持,優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發展環境,拓寬發展空間。全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為土地流轉提供政策法律保障,破除合作社發展用地瓶頸,目前,全縣農村流轉土地面積1.57萬hm2,其中通過合作社流轉土地面積占比在85%以上。全縣大膽開展農用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實踐,為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辦理冬暖式蔬菜大棚所有權證;大力推行大棚證抵押融資模式和農產品倉單質押模式,建立和完善合作社信息采集、更新、信用評價應用機制,政府組織金融機構與合作社開展對接,協同推動金融機構不斷完善合作社貸款投放、貸后管理、風險防控,為合作社獲得金融支持創造條件。內黃縣財政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加大對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獎補力度,對帶貧合作社、品牌創建合作社進行獎補;組織農業、發改、工信等部門在項目投放上優先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投放,支持合作社改善生產條件。
(三)聚焦作用發揮,是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目的所在
支持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的目的是使他們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充分發揮政策示范、集聚生產要素、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降低生產風險等作用。在合作社建設實踐中,內黃縣嚴格按照國家政策要求,結合實際和合作社特色,充分發揮他們上聯企業、科研院所,下聯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成為國家支農政策的連通器、規模經營的主力軍、產業扶貧的主平臺、科技推廣的主陣地、品牌創建的領頭羊。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圍繞優勢產業和主導產業,建設產業扶貧基地88個,吸納689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就近就業,使9961戶貧困家庭穩定受益,成為產業扶貧的主力軍。全縣立足科技興農,發展現代農業,部分合作社積極與科研院所建立穩定的業務協作關系,及時進行技術更新,搶占技術前沿,成為科技推廣的主陣地。
(四)搭建現代農業發展平臺,為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內黃縣按照“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督法制化”的要求,強力打造農業科技博覽園技術推廣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平臺、果蔬城物流銷售平臺、電商園銷售平臺、設施蔬菜生產基地,構筑“四平臺一基地”完整產業鏈,形成了以“四平臺一基地”為引領、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為紐帶、以特色種植基地為載體,聯通市場與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為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