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林 邱雨暉 李莉
摘? 要:本文闡述少數民族鄉規民約檔案文獻鄉村治理價值,分析滯后問題,提出轉化創新發掘對策。通過道德教化、法律化轉化和創新性實踐等方式發掘利用少數民族鄉規民約檔案文獻,對開展鄉村社會治理,推進邊疆民族地區穩定發展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鄉村治理;鄉規民約檔案文獻;少數民族;文獻征集;民族倫理學
Abstract: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of rural governance in ethnic minority township regulations and documents, analyzes lagging issues, and proposes transformational, innovative and excavating countermeasures. The exca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township rules and folklore archives and document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leg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 are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 promotion of stable development in border ethnic areas.
Keywords: Rural governance; Archives and documents of township rules and regulations; Ethnic minorities;Document Collection; National Ethics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云南遺存有豐富的少數民族鄉規民約檔案文獻,這些鄉規民約歷史悠久,在維護民族團結與邊疆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從鄉村社會治理視角,探討云南少數民族鄉規民約檔案文獻發掘利用問題,理論上可彌補該領域研究不足的缺憾,豐富民族倫理學學科理論知識體系內容;實踐上,對開展邊疆社會治理,提高公眾道德文明素養,推進邊疆民族地區和諧、穩定與發展有現實作用。
1 鄉規民約檔案文獻發掘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政策法規落實問題。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的工作方針。[1]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體現在社會規范中,與制定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相結合。弘揚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誠信文化等”。[2]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3]
黨和國家長期重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工作,貫徹落實這些方針政策,對發掘鄉規民約檔案文獻,推進鄉村社會治理有現實意義。
1.2 檔案文獻征集問題。目前,云南民族地區相關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民委古籍辦和史志辦等單位重視對少數民族鄉規民約檔案文獻的收集工作,并取得顯著進展。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檔案館征集到民族文化碑刻拓片共26個案卷,1453張,其中就包括了眾多的鄉規民約拓片。1987年,大理市博物館建成集中展示白族碑刻文化的碑林。現今,共集中收藏大理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各類白族碑刻675通,其中就有許多鄉規民約碑刻。
值得注意的是云南民間還遺存有大量的少數民族鄉規民約檔案文獻,以清代鄉規民約碑刻為例,其中,楚雄州散存有《楚雄鹿城西紫溪封山護持龍泉碑序》《祿豐川街阿納村土主廟封山育林鄉規民約碑》,紅河州有《石屏秀山封山護林碑記》,文山州保存有《廣南縣舊莫湯盆護林告白碑記》《丘北縣天星鄉扭倮村垂芳后世護林碑》,大理州散存有《祥云縣禾甸五村龍泉水利碑》,麗江市散存有《麗江永遠遵守禁山碑》,臨滄市散存有《云縣云州村規民約石碑》等。
鄉規民約檔案文獻散存狀況不僅造成其損毀流失問題,也不利于檔案文獻資源的體系化建設以及檔案信息資源的整體性發掘利用。
1.3 開發方式創新問題。從云南傳統鄉規民約檔案文獻開發方式看,主要有:
其一,民間傳承。云南許多少數民族鄉村都訂立了鄉規民約,這些鄉規民約大多以文書、碑刻、木刻和口述等形式傳世。如大理州就遺存有《大理護松碑》《彌渡縣永泉海塘碑記》等鄉規民約等,這些鄉規民約在維護家庭和諧、鄉村穩定,以及保護山林水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
其二,公布出版。如2014年3月中國社科出版社出版張冠梓編撰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法律文獻匯編》,收錄了大量云南民族地區遺存的紙質、碑刻和口述鄉規民約檔案文獻。2005年12月,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李榮髙等匯編的《云南林業文化碑刻》,收錄南宋、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云南林業文化碑刻198塊。
就總體而言,現有發掘方式還存在開發層次粗淺問題,這一問題限制鄉規民約檔案文獻的傳播范圍與創新開發。如民間傳承大多局限在民族鄉村,編研出版也只有部分研究學者或相關人員參考利用等,極不利于這一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傳播利用。
鑒于此,如何創新開發方式,發掘利用鄉規民約檔案文獻為邊疆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服務就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2 基于鄉村治理的鄉規民約檔案文獻發掘
2.1 留存記憶,開展檔案資源建設。檔案是社會記憶的媒介,“這一關系是對兩者關系的基本認識,即認為檔案是社會記憶的載體或工具”。[4]
云南少數民族鄉規民約檔案文獻極其豐富,開展其資源建設具有集中妥善保管、構建專題性檔案文獻資源為鄉村文明治理服務的優勢。為此提出優先收集、專題建檔、合作建設特色數據庫等三方面的建議。
其一,依托檔案館,采用征集、征購或建檔等方式,優先對瀕危少數民族紙質、石刻或非遺鄉規民約檔案文獻進行收集搶救。其二,在檔案館民族全宗,如傣族全宗、彝族全宗等之下,設立倫理檔案文獻專題,以分類整理實現鄉規民約檔案文獻的有序化管理。其三,以數字人文理念,加強和圖書館、民委古籍辦、博物館、民族研究所、文化館或非遺保護中心等收藏單位合作,在開展數字化建設的基礎上,以數字檔案館為平臺,構建少數民族鄉規民約檔案文獻特色數據庫,為鄉村社會治理提供檔案文獻數據資源支持。
2.2 轉化創新,拓展多元發掘方式
2.2.1 多渠道鄉村道德教化。發掘利用的主要方式有:其一,宣傳教育。云南許多民族村寨將鄉規民約宣傳與日常教育相結合,將鄉規民約以活態宣傳的方式融入民族群眾思想之中,轉化為生活倫理觀念和道德規范,促進鄉村文明建設的發展。在展示鄉規民約宣傳方面,各民族鄉村主要通過傳統鄉規民約碑刻展示、宣傳欄展示、木刻展示,以及修建文化墻進行宣傳等方式,傳承優秀民族傳統道德理念。
其二,弘揚傳播。云南省瑞麗市積極發掘傣族、布朗族等傳統鄉規民約,通過廣播電視新聞媒體、掌上新型媒體等文明傳播平臺,開展“人文明·城鄉美”“環境好·人宜居”等傳播教育工作,在提升各民族群眾文明素質,以及社會文明程度方面取得顯著成果。[5]
2.2.2 鄉規民約法律化轉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17條針對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修訂,提出了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內容要求。[6]少數民族鄉規民約其實質是一種民族習慣法,在法律法規中汲取其合理因素,將其法律化,“能夠促使民族習慣的功用借助于法律得以硬化或最大化”。[7]
為此,建議在云南民族地區相關鄉村治理法律法規建設中,汲取少數民族鄉規民約中道德教化、維護社會穩定以及保護生態等方面的合理內涵,實現其法律化。
2.2.3 鄉規民約創新性實踐。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8]新農村鄉規民約,是為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倫理道德的現實需要而服務的。要以建立新型鄉里人際關系,促進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構建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9]因此,在制定民族地區新農村鄉規民約的創新工作中,要挖掘傳統鄉規民約中“尊老愛幼、家庭和睦、鄰里友好、誠實守信、勤勞節儉、愛護生態”等傳統理論道德內涵、理念與方法,在轉化創新的基礎上,制定新時代創新性鄉規民約,用以規范社會秩序,保護生態環境,為開展鄉村治理,推進邊疆民族地區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文化動力。
云南少數民族鄉規民約檔案文獻蘊含有豐富的尊老愛幼、鄰里友好、誠實守信和愛護生態等傳統理論美德,其發掘利用不僅對開展民族地區鄉村文明治理工作有推進作用,對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群眾道德文明建設,實現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戰略目標亦有重要現實意義。[10]
*本文系云南大學重大培育項目“少數民族檔案文獻遺產管理及學科體系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新華網.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1-04-25]. http://news.xinhuanet.com/ 18cpcnc /2012-11/17/c_113711665.htm.
[2]人民網站.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21-04-25]. 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17/0126/c1001-29049653.html.
[3]新華網.《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EB/OL].[2021-04-5].http://www.xinhuanet.com/ 2018-09/22/c_1123470956.htm.
[4]丁華東.檔案記憶觀的興起及其理論影響[J].檔案管理,2009(01): 16-20.
[5]新浪網.瑞麗市積極開展城鄉文明共建共享活動新浪看點[EB/OL].[2021-04-25].http://k.sina.com.cn/ article_2810373291_a782e4ab034005fa9.html.
[6]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EB/OL].[2021-04-25].http://www.gov.cn /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7]韋志明.法律習慣化與習慣法律化(上)[J].青海民族研究,2009(03).
[8]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21-04-25].http://www. 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9]陳振亮.鄉規民約與新農村倫理道德建設[J].科學社會主義,2013(01): 92-95.
[10]中國網.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EB/OL].[2021-04-25].http://www.china.com.cn/ 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來稿日期: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