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岳婷 鄧斌
摘 要: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鄉村旅游在特殊的旅游扶貧政策下應運而生。21世紀初,伴隨著其迅猛發展的勢頭,鄉村旅游的很多弊端也隨之暴露,其矛盾從本質上看大多是圍繞著各個相關利益主體而展開,這必然不利于當地旅游的公平和可持續發展。衡量一個鄉村的社區旅游增權程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衡量當地村民對自身旅游增權的感知程度。因此,旅游社區必須要賦予社區居民以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和心理方面的權力,讓居民切身感受到自己和社區是一個“共同體”,從而促進鄉村社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增權;鄉村旅游;社區參與;袁家村
中圖分類號:F59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2-0112-03
引言
鄉村旅游是我國當今旅游業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板塊,將增權效能引入到鄉村旅游有利于量化旅游發展過程中利益相關者的參與體驗感知。由于鄉村旅游具有效益扶貧、鄉村振興的特點,因此在各方面利益相關者的范圍內,當地村民對于旅游增權的效能感知顯得至關重要。在目前的研究中,以居民感知為基礎的旅游增權研究案例大多集中在西南少數民族村寨地區,也有一小部分研究了古鎮型、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的增權效能,很少涉及到鄉村旅游及其社區。然而,在旅游扶貧、脫貧的大環境下,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過程中,村民對旅游增權的感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鄉村旅游發展的成效。因此,對旅游社區參與的研究,特別是對鄉村旅游增權效能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旅游社區增權及其理論基礎
(一)旅游社區增權
旅游社區增權的雛形是旅游社區參與。社區參與的概念首次被引入旅游發展研究中是源于1985年墨菲(Murphy,1985)正式提出的“社區導向的旅游規劃”或 “基于社區的規劃”方法。自此之后,它被廣大旅游學者所認可和接受,并被認為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法,而且在后來的國內外旅游研究和旅游規劃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旅游社區參與中,對“權力關系”研究的缺失是社區參與“失敗”的重要因素,這也揭示了旅游社區居民往往是處于“無權”或者“去權”的狀態。當然,這兩者都是相對于“增權”而言的。旅游社區增權就是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運用一系列的措施或手段,包括政治的、社會的、制度的、心理的等等,以提高社區居民的權力感知,去除內心的無助和消極的感覺,從而幫助他們迸發出一種足以對抗外來入侵權力的力量。其最終的目的是平衡旅游發展過程中的權力關系,進而促進社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公平
旅游增權理論涉及到的相關理論眾多,如利益相關者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公平理論等。對于旅游公平而言,由于公平在旅游中的應用界限比較模糊,目前還沒有比較權威的界定。筆者以鄉村旅游為切入點,并基于三個公平維度對旅游公平進行闡述和理解。由于公平大多是基于弱勢群體的存在而提出并有意義的,因此以下所提到的感知和態度主要是以鄉村旅游中社區居民的感受為主。首先是旅游結果公平,即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各個利益相關者對自身所得利益和他人所得利益對比后產生的一種較為舒適和滿意的態度及表現。其次是旅游程序公平,它側重于社區居民對旅游發展過程的參與,即自身擁有一些可以影響旅游發展中各項因素的權力,這些權力或多或少都會增強居民內心的自豪感,因此會在感知上更強烈地覺察到旅游公平。最后一個即旅游互動公平,這個強調的主要是主體之間相互理解、尊重與有效溝通的程度,在此過程中,如果居民有較為良好的心理體驗,那么可能會比結果公平和程序公平更能讓人滿意。
二、袁家村鄉村旅游的發展概況
禮泉縣煙霞鎮袁家村位于中國陜西關中平原腹地,周邊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已形成以昭陵博物館、唐肅宗建陵石刻等歷史文化遺跡為核心的點、線、帶、圈為一體的旅游體系,先后被評為“2014中國十大最有魅力休閑鄉村”“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村”以及“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等。袁家村在村黨支部書記郭裕祿同志的帶領下,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抓起,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很快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并且近些年在新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成功轉型,創新發展了鄉村旅游,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將袁家村作為研究的案例,除了其本身具有的典型的村集體主導模式、小康路上堅持脫貧攻堅、“一體四共”模式探索、鮮明的本土化發展之路這四個優勢特點外,還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截至目前的旅游增權實證研究中,缺乏這類特色鄉村旅游的樣本;二是想要通過村民的旅游增權感知來進一步具體分析其特色的發展方法和理論與其實踐的契合程度;三是可以根據調查出來的結果分析出優勢與不足,從而為同類型的鄉村旅游提供經驗與借鑒。
三、袁家村旅游增權的四維度感知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運用斯徹文思的經濟、政治、心理和社會這四個維度作為分類的依據,對袁家村村民的旅游增權感知效果進行了研究。其中,均值反映的是滿意程度,標準差的大小反映的是感知的差異程度,用來衡量對同一個因子被調查者是否有趨同的認知。統計結果顯示,均值和標準差由低到高分別是心理維度、社會維度、經濟維度、政治維度。這說明,被調查居民在心理維度增權方面有著極高的認可程度和滿意度。其次,對社會維度和經濟維度方面感知是比較滿意和趨同。最后,對政治維度方面的感知,均值較高,接近“不確定”,感知狀態不良好,且標準差較大,說明人們對政治方面的感知存在著差異。
(一)經濟維度
被調查對象在經濟維度感知中整體偏向贊同,并且感知差異不大。總的來講,袁家村旅游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整體趨于積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一是優先安排當地村民就業,提供多種途徑的就業方式,讓村民共享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收益,以此增強村民的經濟感知參與度;二是采用村集體領導下的旅游開發模式,更好地運用經濟效益共享機制,避免了由企業主導時出現的村民參與旅游經濟權力的“被剝奪感”;三是合理的股份制經營模式。袁家村選擇進行股份合作,實現了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的高度統一,在自愿的基礎上,強調清晰的個人產權,從而有效地促進了集體和農戶利益的均衡。
(二)心理維度
如果說經濟和政治的增權是具體的利益和權力的表達,那么心理的增權就是內在的強大的精神力量,其后續的能量往往要比經濟和政治的增權更加穩固和強大。心理增權中極低的均值和標準差清晰地反映了被調查的袁家村居民的心理增權感知非常好,并且這樣的認知普遍存在。袁家村之所以擁有非常好的的民風以及社區氛圍,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給予居民強烈的心理認同導向和共享的意識。它始終堅持“共同富裕”和“脫貧致富”,不放棄任何一位居民,并且始終是以集體的利益為最高利益,獲取的不僅僅是民心,還有居民對社區文化的強烈認同。因此,它能夠讓居民真正意識到集體的榮譽和利益就是自己的榮譽和利益,只有大家共同發展,自己的利益才會得到最大的滿足和實現。行為心理學家霍曼斯指出,人們彼此交往的背后,自我利益是一種普遍具有的動機,如果某種行為得到正面強化或獎賞,那么,這類行為將來具有重復出現的可能。袁家村的發展理念以及行動措施讓當地居民成為了最大的受益體,而受益之后的居民就更容易對社區的與旅游發展相關的各項事務產生責任感和保護意識,對村集體也會產生強烈的認同,這也就是心理增權中比較重要的情感因子——“信任”的表現形式。
(三)社會維度
袁家村居民對社會增權維度的感知比較良好,社會維度增權的狀況雖然整體效果不如心理增權,但是與心理增權趨勢大致相同,它實際上是將居民在心理上的感知轉化在了具體的社會事務中。不論是集體主義觀念還是親密的鄰里關系,歸根結底還是心理增權的結果。首先,袁家村在發展旅游過程中大大促進了女性的就業,提高了她們的社會地位和心理感知;其次,實現了旅游發展和社區發展的高度整合,增強了社區的情感歸屬感,這些都有利于旅游和社區之間內在一致性的發展。
(四)政治維度
政治增權意味著社區居民的訴求和利益具有更廣泛的表達渠道和完善的伸張機制。結果顯示,政治增權和其他三項相比,均值偏高,并且標準差也很高,說明它在居民增權感知中處于劣勢的地位,認知偏差較大。具體表現為有些居民對自我權力的認知模糊以及信息的不到位,這種權力的“缺失”并不是指袁家村本身沒有賦予村民以政治增權的機會,而是居民沒有特別準確和清晰的行使自身權力的認知。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袁家村不僅要完善村民參與表達的各種渠道和機制,保障居民的個人權利,更要重視個體政治層面的增權,促使村民認識并積極使用自身的政治權力,畢竟個體增權是社會增權的核心。
結語
通過對袁家村家村鄉村旅游中居民的增權感知進行的調查和分析,表明其在心理增權方面成效顯著,在社會和經濟增權方面處于中等水平,在政治上的增權有待改進和提升。其他同類型的鄉村旅游雖然都學習了袁家村旅游發展模式,但大部分只是模仿了外在形式,而忽略了袁家村成功的內核——即在對居民賦權方面的重視和付出。這也就是為什么鄉村旅游發展中相關利益者之間經常產生矛盾、鄉村旅游市場上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原因。因此,在增權方面,鄉村旅游主體應該要做到:一是在經濟增權上采用有效的收益分配方式,二是在心理增權方面獲取居民的認同和信任,三是在社會增權方面激發居民的集體責任感和情感歸屬,四是在政治增權上制定保障居民權利的制度。同時,在未來鄉村旅游的發展中,隨著各種新興文化形態的注入,社區增權方面需要特別注意保持社區文化的本真性,引導和保持社區居民對本地原真文化形態的認同和傳承,這對于社區居民和鄉村集體之間形成“共同體”紐帶十分重要,有助于真正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謝小芹.“村社本位”:社區參與的一種分析性框架——以貴州郎德苗寨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為個案[J].理論月刊,2020,(9):96-108.
[2]? 張瑜.銅川照金紅色旅游景區開發利益主體博弈研究[D].西安:西安外國語大學,2015.
[3]? 左冰,保繼剛.從“社區參與”走向“社區增權”——西方“旅游增權”理論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8,(4):58-63.
[4]? 戴維·波普諾.社會學:10版.[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31.
[5]? Regina Scheyvens,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J].Tourism Management,1999,(2):245-249.
[6]? 孫九霞.賦權理論與旅游發展中的社區能力建設[J].旅游學刊,2008,(9):22-27.
[7]? 賀小榮,陳雪潔,郭紅,張楊.遺產管理、旅游增權與經濟增長:遺產旅游的可持續之道[J].經濟地理,2019,(12):195-203.
[8]? 張行發,王慶生.社區增權:化解鄉村旅游目的地脫貧村民返貧風險的有效路徑[N].中國旅游報,2020-06-05(003).
[9]? 謝镕鍵,閉新英.增權理論視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扶貧研究——以“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廖村為例[J].特區經濟,2020,(6):107-111.
[10]? 李同杰,劉晶晶.增權視角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路徑優化探討[J].南方農機,2019,(24):54.
Abstract:In the 1980s,Chinas rural tourism came into being under the special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with its rapid development,many disadvantages of rural tourism have been exposed,and most of its contradictory nature revolves around various relevant stakeholders,which is bound to be detrimental to the fairnes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tourism empowerment in a rural community is to measure the degree to which local villagers perceive their own tourism empowerment.Therefore,the tourism community must give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economic,political,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ights,so that the residents feel that they and the community is a“community”,thereby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tourism.
Key words:tourism empowerment;rural tourism;community participation;Yuanjia Cun
[責任編輯 曉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