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穎 邱娉婷 鄭國華,2*
1.福建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2.上海健康醫學院護理與健康管理學院,上海 201318
認知衰弱癥(Cognitive frailty,CF)是指老年人身體衰弱和認知障礙并存且排除阿爾茨海默病及其他癡呆的一種臨床狀態[1]。研究[2]表明認知衰弱癥與殘疾、失能和死亡的風險密切相關,而且是老年癡呆前的功能衰弱狀態[3],已成為嚴重影響老年人群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重要公共問題。有研究[4]表明,認知衰弱癥是機體內在因素和外在條件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中醫體質是由個體的氣血陰陽發生盛衰虛實變化所決定的相對穩定的一種特質[5-6],對機體慢性疾病的轉變趨勢有一定影響[7]。因而調節體質可有助于疾病的轉歸和預后。本研究旨在探索認知衰弱老年人群中醫體質分布規律,為認知衰弱癥的中醫防治提供思路。
1.1 對象來源 研究對象來源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間的福州市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金牛山社區、溫泉社區、五鳳社區)以及福州市養老院與老年大學的老年人。
1.2 納入標準 根據2013年CF國際共識小組提出的定義[1]確定以下納入標準:中文版埃德蒙頓虛弱量表(EFS)≥5分;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福州版評分≤26分;年齡≥60歲;沒有癡呆(全面衰退量表(GDS)的Ⅱ~Ⅲ級);知情同意,自愿參加。
1.3 排除標準 有酒精、藥物濫用史;由抑郁引起的認知障礙者,貝克抑郁量表>10分;因藥物或中毒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認知障礙者;有精神病史或其他影響自我評價的疾病患者。
1.4 中醫體質的調查及判定原則 采用《老年版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量表》[8]作為調查工具,由受過專業訓練的調查人員指導并協助受試者自主填寫,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01,同時收集一般人口學資料。老年版體質量表包括9個亞量表以評判9種體質情況,共33個條目,調查人員根據評分標準將各亞量表得分進行匯總,并參照判別標準納入相應的體質類型,若出現兼夾體質,則取得分較高者作為主體質。計分方法:依據收集的問卷內容進行計分,除4個條目為反向計分外,其余條目均按1~5級評分計入,將每個亞量表包含的4~5個條目得分分別相加并填入問卷后的得分表內。平和質判定方法:該亞量表匯總分≥17分,且其他亞量表匯總分均<8分,判定為“是”;平和質匯總分≥17分且其他亞量表匯總分<10分時,判定為“傾向是”;否則判定為“否”。偏頗體質判定方法:偏頗體質匯總分≥11分,判定為“是”;偏頗體質匯總分為9~10分時,判定為“傾向是”;否則判定為“否”[8]。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分析。對整體資料進行頻數描述(例數,百分比)來觀察總體的體質分布情況,用χ2檢驗比較分析各體質類型分別在性別、年齡、BMI、受教育程度因素中的構成比。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2.1 一般情況 本研究共調查469名認知衰弱癥的老年人,其中男性210名,女性259名,年齡跨度為60~98歲,平均(69.94±8.56)歲。
2.2 CF老年人的中醫體質分布特征 在469例CF老年人中,偏頗體質共371例,占總人數79.1%。9種體質中,痰濕質131例,占比為27.9%,所占比例最高,其次為平和質98例(20.9%)和陰虛質82例(17.5%)。結果見表1。

表1 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情況
2.3 不同性別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比較 不同性別中,男性CF老年人排名前三的體質分別是痰濕質(68,32.4%)、平和質(51,24.3%)和陰虛質(29,13.8%);女性CF老年人體質依次是痰濕質(63,24.3%)、陰虛質(53,20.5%)、平和質(47,18.1%)。不同體質在不同性別的CF老年人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性別分組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
2.4 不同年齡分段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比較 以70歲作為分界點將調查對象分為>70歲和≥70歲兩組。在<70歲組人群中,痰濕質(28.9%)、平和質(22.1%)和陰虛質(14.1%)較高;而在70歲以上人群中,前三位的體質分別是痰濕質(26.7%)、陰虛質(21.9%)和平和質(19.6%)。9種體質的比較中,70歲以上人群的陰虛質占比明顯高于70歲以下人群,而濕熱質明顯低于70歲以下人群,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其他體質在兩組人群中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年齡分組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
2.5 不同BMI分段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比較 根據中國成人體質指數(BMI)分類標準將調查對象分為BMI<24和BMI≥24兩組,BMI<24為體重正常,BMI≥24則為超重或肥胖。在BMI<24組人群中,平和質(28.2%)、陰虛質(22.1%)和陽虛質(14.3%)較多;而在BMI≥24的人群中以痰濕質(56%)居高。9種體質的比較中,BMI<24老年人的平和質、陽虛質和陰虛質占比明顯高于BMI≥24的老年人,而痰濕質顯著低于BMI≥24老年人,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其他體質在兩組人群中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BMI分組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
2.6 不同受教育程度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比較 按不同受教育程度將調查對象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及以上三組。在小學學歷人群中,痰濕質(31.2%)、平和質(24.7%)和陰虛質(12.3%)較多,初中學歷人群中,也以痰濕質(30.3%)、平和質(20.2%)和陰虛質(14.7%)為主要體質,而在高中及以上學歷人群中,平和質占比下降,陰虛質升高,前三位體質依然為痰濕質(24.3%)、陰虛質(22.8%)和平和質(18.4%)。陰虛質在不同受教育程度老年人中分布比較存在差異,文化程度高者陰虛質明顯高于文化程度低者(P<0.05)。而其他體質在三組人群中未見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5 受教育程度分組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
3.1 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特征分析 結果顯示,CF老年人中偏頗體質占比79.1%,說明福州市認知衰弱癥老年人群的中醫體質以偏頗體質為主。9種體質中,痰濕質比例最高,其次為平和質,然后為陰虛質和陽虛質。分析其原因,可能與福州地處卑濕的地理環境因素有關。認知衰弱老年人心腎功能漸虛,心陽不振,腎虛則水液氣化無權,致痰濁內生,上蒙清竅,而生健忘之癥,故認知衰弱癥體質類型中痰濕質較多。年老體虛則五臟陰陽俱衰,陰血津液虧耗則腦髓失養,五臟陽虛水泛亦會加重痰濕內阻,致機體虛實兼雜,神機失用,因此認知衰弱癥也和陰虛質、陽虛質有關。
3.2 不同性別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比較 分析不同性別的老年人群體質分布存在差異。研究結果表明,性別對CF老年人的中醫體質構成有一定影響,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不同性別的CF老年人偏頗體質類型中,均以痰濕質和陰虛質為多見,這可能與認知衰弱癥的病機特點以及飲食偏好、生活習慣、生理特性等有關。
3.3 不同年齡分段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比較分析 不同年齡分段的中醫體質分布結果顯示,陰虛質在70歲以上老年人中所占比例高于70歲以下老年人,分析其原因,可能與年齡漸長,五臟精氣衰落更甚有關,如《沈氏女科輯要》所言:“人生五十,陰氣先衰,老人陰虧者多”。研究[9]表明濕熱質人群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且飲食習慣和濕熱質相關,研究中70歲以下老年人的濕熱質所占比例比70歲以上老年人多,可能與年齡偏低者喜食海鮮及生冷,易阻礙脾胃運化水濕功能而致蘊濕化熱有關。
3.4 不同BMI分段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 比較分析不同BMI分段的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情況顯示,平和質在BMI<24的CF老年人中所占比例明顯高于BMI≥24的CF老年人,分析其原因,控制體重和保持健康的體態可能與維持認知衰弱老年人的機體內環境穩態有關。在非平和質體質分布中,BMI<24的老年人陽虛質和陰虛質的比例較多,而BMI≥24的老年人以痰濕質為主要體質。BMI以反映體脂含量為特點,可作為一項肥胖檢測指標,BMI<24的老年人體脂偏低,常呈現瘦弱之態,《臨證指南醫案》中言:“中年以后,瘦人陰虧有熱。”故體重正常者可能更易患陰虛質。同時,體脂偏低者容易患陽虛質,這可能與脾胃倉廩陽氣不足,難以運化水谷致形瘦體虛有關,另一項研究[10]也表明,陽虛質的發生和超重的關系并不密切。而BMI≥24的老年人體脂含量較高,“肥人多痰濕”即膏脂堆積體內則氣滯于絡,氣不行則津液運行亦不暢,易致痰濕互生,故超重的老年人以痰濕質居多。
3.5 不同受教育程度CF老年人中醫體質分布比較分析 通過比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CF老年人中醫體質發現,隨著學歷的升高,陰虛質比例逐漸增加。個體的文化程度會對其生活方式、健康觀念產生影響。相關研究[11-12]表明,情緒方面的疾病發生率有隨文化程度增高而逐步增高的趨勢,而陰虛質的發生與情緒波動關系較大,可能是因為陰虛化火,上擾神明所致,朱丹溪在《格致余論·陽有余陰不足論》中就曾提出滋陰降火以治療情志病的學術思想。可見陰虛質與情緒疾病和受教育情況有一定關系。
綜上所述,本研究探析了福州市認知衰弱老年人的中醫體質分布規律及其在人口學因素中的分布特點。調查發現,福州市CF老年人偏頗體質以痰濕質、陰虛質和陽虛質為多見,超重老年人中痰濕質最多,而體重正常的CF老年人其平和質、陽虛質、陰虛質比超重老年人多,70歲以上老年人的陰虛質比70歲以下老年人多,而濕熱質比70歲以下老年人少,陰虛質在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群中所占比例高于文化程度低者。這表明福州市認知衰弱老年人體質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認知衰弱的治療和干預中,可通過掌握體質在特定人群中的分布規律來調節體質和調理病機,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樣本量有限,難以避免抽樣調查的誤差,可能導致結果分析的偏倚。研究中以老年人的主要體質進行分析忽略了兼夾體質在老年群體中的分布特點。因此日后這方面的研究需要擴大樣本量并進行更全面、深入的調研分析,以期為認知衰弱癥的中醫藥應用提供廣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