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 王藝凝 葛珈銘 羅 睿 趙 容 尹海波 謝 明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大連 116600
天南星Arisaemaerubescens(Wall.)Schott在我國記載歷史悠久,為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的塊莖。首載于《本草拾遺》[1]中,用于治療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等[2]。與虎掌Pinelliapedatisecta的功效相似,且為不同種中藥材。由于歷代本草記載的不一致和各地民間的用藥習慣,加上藥材天南星原植物上形態上非常相似,氣候、海拔、生長年限等原因,導致藥材原植種類物混亂[3]。文章通過對歷代古籍中記載的虎掌及天南星進行本草考證,并對虎掌以及現代《中國藥典》[2]中天南星、東北南星、異葉南星進行考證。
現代藥材天南星在歷史記載上有虎掌、天南星等名。在唐代之前本草著作都是以虎掌命名。唐代《新修本草》[4]中記載“虎掌,形似半夏,但皆大四邊有子如虎掌。”故名為虎掌。后宋代《本草拾遺》首次記載天南星,即本經中記載的虎掌。后到宋朝再次出現虎掌、天南星兩種,并非同種。《證類本草》[5]曰:天南星“葉似蒻葉,根如芋。”到明代《本草綱目》[6]之前都沒有明確表述虎掌天南星是否為同種。李時珍曰:“天南星,又名虎掌,因葉形五出如爪,故名。其根圓白,形如老人星狀,故又名天南星。”見圖1宋代《證類本草》[5]。故從李時珍之后將虎掌、天南星并為同種。即虎掌因葉形五出如爪,故名虎掌;天南星其根圓白,形如老人星狀,故又名天南星。李時珍曰“江州一種草,葉大如掌,面青背紫,四瓣有牙如虎掌,生三四葉為一本…。”見圖2宋代《證類本草》[5]。由圖可見兩者的差異很大,能辨別出兩種并非同種。

《神農本草經》[7]中記載虎掌有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的功效。隨著歷史的變遷,其功效主治一直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證類本草》對虎掌的功效描述上又增加了“除陰下濕,風眩”的功效。首載天南星的《本草拾遺》中天南星“主金瘡,傷折,瘀血。”在李時珍之前不斷增加其功效,《開寶本草》[8]中天南星“主中風,除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墮胎。”直到李時珍將虎掌列入本經下品,曰:“天南星即本草虎掌也。有主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除陰下濕,風眩。主疝瘕腸痛,傷寒時疾,強陰。主中風麻痹,除痰下氣,利胸膈,攻堅積,消癰腫,散血墮胎。蛇蟲咬,疥癬惡瘡。去上焦痰及眩運。主破傷風,口噤身強。補肝風虛,治痰攻同半夏。治驚癇,口眼歪斜,喉痹,口舌瘡糜,結核,解顱。”對比天南星和虎掌的功效,發現天南星比虎掌多了主中風麻痹、破傷風、利胸膈等功效。
2015年版藥典中記載的天南星Arisaemaerubescens(Wall.)Schott與中國植物志[9]中的一把傘南星為同種。異葉天南星ArisaemaheterophyllumBlume.與中國植物志中的天南星為同種。東北天南星ArisaemaamurenseMaxim.與中國植物志中的東北南星為同一種。根據拉丁學名來判定現代天南星與古籍中天南星是否為同種,藥典中記載天南星有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作用,與古籍中記載的虎掌Pinelliapedatisecta功效近似。天南星科天南星屬虎掌在古代和現代都是單獨的一味藥,與現代的虎掌與天南星功效相似,故人們多將兩者混用。
四種藥材的原植物根部差別不大,都為近球形,在葉型、葉的數目上有明顯的差異。其中《中國植物志》記載的一把傘南星和《藥典》中記載的天南星[9](圖3),與現代虎掌最為相近,兩者都具有淡綠色的佛焰苞、肉穗花序。圖4、圖5為《證類本草》[5]中記載的虎掌,其中江州虎掌葉“四瓣有牙如虎掌,生三四葉為一本”。冀州虎掌“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其莖端有八、九葉,花生莖間。根周圍有芽,然若獸掌也。”都與《中國植物志》中虎掌“葉片鳥足狀分裂”的形態有明顯差異。因此可以判定現代的虎掌與古代的江州虎掌并非同種。見表1。

表1 4種基源植物形態描述

續表1 表1 4種基源植物形態描述

天南星科半夏屬虎掌Pinelliapedatisecta首次記載于《神農本草經》,有主心痛、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的功效。后又在《名醫別錄》[10]中記載虎掌有除陰下濕、風眩的功效。到唐朝《新修本草》中繼續記載虎掌一種。在唐朝陳藏器《本草拾遺》 中首載天南星Arisaemaerubescens(Wall.)Schott一種,有治金瘡、傷折、瘀血的功效。并且此書中并沒有虎掌此種,記載的天南星沒有明確的形態描述,并不能確定此種天南星是否為虎掌。直到宋朝時期才把天南星和虎掌兩個種分清。宋朝《證類本草》以及《開寶本草》中分別記載虎掌和天南星兩個種,并且有明確的功效區別。天南星有主中風、除痰、麻痹、下氣、破堅積、消癰腫、利胸膈、散血、墜胎的功效。虎掌有主心痛、寒熱結氣、積聚伏梁、傷筋痿拘緩、利水道、除陰下濕、風眩的功效。南宋《紹興本草校注》[11]中也有兩種的記載。宋朝之后再次將虎掌和天南星兩個種混在一起。《本草綱目》中記載天南星即是虎掌。直到清代《本草備要》[12]《本草從新》[13]《本草求真》[14]等著作中依舊將二者混為一種。現代藥典中記載的天南星與中國植物志中記載的一把傘南星Arisaemaerubescens(Wall.)Schott為同種。通過本草考證在唐朝之前只言虎掌,在宋代開始分開兩種,宋代之后就只有天南星一種,李時珍首次言虎掌就是天南星,直到現代的天南星。

表2 歷代文獻相關記載

續表2 表2 歷代文獻相關記載
通過查閱古籍資料,發現在唐朝《本草拾遺》之前只記載虎掌,在《本草拾遺》中首次記載天南星,有主金創、傷折、瘀血的功效,與虎掌的功效不同。在宋朝兩種都有記載,宋朝之后將兩種混用,明朝李時珍將天南星與虎掌并為一種,李時珍之后到現代依舊將兩種混用,并且有些古籍中記載的天南星就是虎掌。現代記載的虎掌根為塊莖,在古籍中對虎掌的描述有須根有塊根,兩者不能準確判斷,此原因可能導致虎掌未被中國藥典作為正品收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虎掌與天南星法定種均有祛痰、抗腫瘤、抗驚厥、鎮靜鎮痛、抗心律失常等藥理活性[3]。由于虎掌藥材用藥歷史悠久且歷史沿革變化及其模糊,形態描述多樣,并且在首次提出天南星時并未對其進行具體的形態描述,導致直到現代兩種依舊混用,且現代的藥用虎掌并不是古籍中描述的虎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