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藝紅 劉暢 王寬 李林 尹江 王磊



摘 ? ?要:馬鈴薯北方006是由河北北方學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河北北方學院旱作農業(yè)研究中心團隊選育的新品種。以馬鈴薯北方006為材料,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對馬鈴薯組培苗生長的影響,以期篩選出適合北方006壯苗的培養(yǎng)基,為提高新品種組培苗品質及脫毒種薯規(guī)模化生產提供技術基礎。試驗使用不同濃度的IBA與6-BA進行配比,結果表明,北方006組培苗最適合的壯苗培養(yǎng)基為MS+0.1 mg/L IBA+1.5 mg/L 6-BA。
關鍵詞:馬鈴薯;組培苗;激素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7-0008-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532 ? ? ? 文獻標志碼: B
馬鈴薯是茄科茄屬草本植物,在國內外廣泛種植,已成為僅次于水稻、小麥和玉米的世界第4大糧食作物。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馬鈴薯主食化[1]。馬鈴薯組織培養(yǎng)在種薯脫毒、種質資源保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莖尖分生組織培養(yǎng)脫毒技術是解決馬鈴薯品質退化的主要措施之一。無病毒組培苗擴繁,以及原原種生產,使種薯不攜帶或很少帶有病毒[3-4]。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因此通過優(yōu)化馬鈴薯培養(yǎng)基配方,改進培養(yǎng)方式,建立組培苗快速繁殖體系,培育出高質量的組培苗,總結出一套生長周期短、操作簡便、成本低的新培養(yǎng)技術,對馬鈴薯生產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1 ? 材料與方法
馬鈴薯新品種北方006,其組培苗由旱作農業(yè)研究中心通過莖尖培養(yǎng)脫毒所得。每個處理接種10瓶,每瓶約兩個外植體,每個處理3次重復。培養(yǎng)基種類以MS培養(yǎng)基為基本培養(yǎng)基,觀察不同濃度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對馬鈴薯組培苗的影響,經35 d后,測量并記錄株高、莖粗、生根數(shù)等。
采用Excel軟件整理試驗數(shù)據(jù)。
2 ? 結果與分析
各處理激素配比見表1。
由表2可知,當只加入0.1 mg/L IBA與6-BA時,株高較對照都出現(xiàn)變化,說明IBA與6-BA對株高有一定影響。用不同激素處理后,各處理株高最高的為處理10,為15.10 cm,比對照處理1高出1.53 cm,激素配比為MS+0.1 mg/L IBA+1.5 mg/L 6-BA。而隨著IBA濃度增加,組培苗株高逐漸降低,說明高濃度的IBA對株高起抑制作用。處理10、處理2、處理11、處理7、處理4、處理3、處理8均比對照直徑粗。因此,當加入低濃度IBA時,可以促進植株莖粗的增加。各處理組培苗鮮重最重的是處理10,為1.36 g,比對照處理1重0.5 g;其次為處理7,比對照處理1重0.28 g;處理10、處理7、處理11、處理3、處理4均比對照鮮重更重。由此可知,加入低濃度的IBA可促進植株鮮重的增加。各處理組培苗根長最長的是處理4,為8.85 cm,比對照處理1長2.45 cm;其次為處理3,比對照處理1長1.8 cm。各處理組培苗根數(shù)最多的是處理10,為12.90條,比對照處理1多4.6條,其余均比對照根數(shù)少。由此可知,當0.1 mg/L IBA與1.5 mg/L 6-BA配比時,最利于根數(shù)的增多。各處理組培苗葉片數(shù)最多的是處理10,為17.10片,比對照處理1多3.60片;其次為處理4,比對照多2.80片。由此可知,低濃度的IBA可促進葉片數(shù)的增加。
由圖1可知,用不同的激素處理后,成活率均為100%;處理12生根率僅為40%,其余均為100%。在35 d統(tǒng)計時,處理8、處理6、處理12這3個激素配比對馬鈴薯北方006結薯誘導率影響效果顯著,均為100%。處理5結薯誘導率為70%,處理9結薯誘導率為30%,處理7和處理4結薯誘導率為10%,其余處理在35 d時均還未結薯。
3 ? 討論與結論
馬鈴薯根、莖、葉的長勢反映了組培苗的健壯程度,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長發(fā)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組織培養(yǎng)過程中有著重要意義。當不同激素適當配比時,可提高馬鈴薯壯苗程度。
本試驗利用河北北方學院旱作農業(yè)研究中心選育的新品種北方006作為材料,研究了不同濃度的IBA與6-BA配比對馬鈴薯組培苗的影響。當含有較低濃度的IBA時,可以促進北方006的生長,而含有高濃度的IBA時,則抑制北方006生長。當培養(yǎng)基為MS+0.1 mg/LIBA+1.5 mg/L 6-BA時,北方006馬鈴薯組培苗最為健壯。研究不同激素配比,對提高馬鈴薯壯苗率和繁殖系數(shù)具有重要意義,可為新品種選育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 1 ] 劉衛(wèi)平,李玉華,孫秀梅,等.馬鈴薯離體莖尖生長點對幾種培養(yǎng)因子的生長反應[J].中國馬鈴薯,2001(2):81-82.
[ 2 ] 吳興泉,陳士華,王朔,等.馬鈴薯莖尖組織培養(yǎng)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37(3):1039-1040.
[ 3 ] 楊莎,鄧玉萍,林萱,等.馬鈴薯試管苗培養(yǎng)及試管薯誘導研究進展[J].中國園藝文摘,2013,29(1):58-61.
[ 4 ] 朱德蔚.植物組織培養(yǎng)與脫毒快繁技術[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基金項目:雜糧優(yōu)質多抗特異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及高效育種技術研究(16227508D);國家現(xiàn)代農業(yè)產業(yè)(馬鈴薯)技術體系(CARS-09-p05)。
作者簡介:紀藝紅(1990—),女,滿族,河北張家口人,碩士,實習研究員,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
通信作者:王 ? 磊(1982—),男,漢族,河北張家口人,碩士,講師,從事馬鈴薯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