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蘇梅
摘 ? ?要:森林生態系統對我國生態環境平衡與穩定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林業病蟲害頻繁發生,每年大面積的森林都會遭遇病蟲害,嚴重制約著我國林業的健康發展,而且也不利于我國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由此可見,落實林業病蟲害的防治研究工作就成為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所有林業工作者,要科學理性分析病蟲害發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及時將病蟲害控制在有效范圍內。基于此,首先對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并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對維護林業生態環境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防治研究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7-0068-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S763 ? ? ? 文獻標志碼: A
在林業生產中,病蟲害的發生給森林生態系統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甚至我國一些地區的病蟲害早已超過了預期范圍,給我國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帶來了不利影響。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林業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挑戰,我國城市綠化面積和森林面積的擴大,導致病蟲害發生規模也不斷擴大,直接造成數十億資金的損失。單一的森林結構增加了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林業部門在致力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必須要對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力求找到病蟲害發生的根本原因,并運用全新的科技手段和防治方法,綜合管理林業病蟲害。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1 ? 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
1.1 ? 過度使用化學藥劑
目前,由于化學藥劑具有防治病蟲害效果明顯的顯著優勢,導致國內大多數地區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化學藥劑仍使用較多,而化學藥劑會引發諸多嚴重的問題。如果堅持使用化學藥劑,會使病菌或害蟲產生較強的抗藥性,從而降低病蟲害防治的效果,由于現階段國內很多化學試劑還不完全具備防治病蟲害的作用,無法降低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除此之外,目前國內仍沒有對化學藥劑的用量作出統一規定,很多林業從業者在實際用量上不夠規范,往往為了達到最終防治效果而隨意使用化學藥劑,既影響了林業病蟲害的實際防治成效,同時也為未來林業病蟲害防治埋下了隱患,給森林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1]。
1.2 ? 護林管理不到位
護林管理工作對林業病蟲害防治研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當前采用的護林管理工作大多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林業管理工作效率低。眾所周知,林木生長需要良好的透光性和透氣性,由于處于生長期的林木缺乏科學護理,導致林木生長因環境陰暗而發生大量病蟲害。護林管理工作不到位會提高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所以必須高度重視護林管理工作[2]。
1.3 ? 森林結構單一且天然林比例低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關注自然生態文明建設,人工造林也逐漸成為林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并且大幅擴大了森林面積。
在實際人工造林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樹種搭配等因素,導致大面積的人工造林為純種林,其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相對較差,容易遭受病蟲害的侵害。如果病蟲害大面積暴發,單靠純樹種的自愈能力很難控制病蟲害,給病蟲害防治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威脅,而且人工造林的另一問題在于天然林占據的比例低,自然生態系統脆弱,加劇了病蟲害防治的難度[3]。
1.4 ? 苗木品種選擇存在問題
選擇優質的苗木品種不僅有利于提高苗木的生長過程中抗病蟲害的能力,而且還有利于林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但是目前我國在苗木品種選擇上仍然存在許多突出問題。隨著地理環境、土壤條件、氣候變化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必須因地制宜,實現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然而大多數地區選擇栽種的苗木品種很難既適應土壤環境,又具備較強的抗病防蟲能力,因此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苗木品種非常關鍵,不僅會直接關系到苗木最終的成活率,還極大地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周期性循環,因此為了確保森林資源不再遭受大面積病蟲害侵害,應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苗木[4]。
2 ? 林業病蟲害防治措施
2.1 ? 應用新型生物防治技術和藥物
面對當前極為嚴峻的病蟲害防治形勢,如果仍按照傳統模式選擇單一的藥物處理方法,很難使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由此可見,科學高效的防治需要加大研究新型生物防治技術的力度,選擇對自然生態環境危害小的化學藥劑。
生物防治技術是現階段我國推崇的高效防治方法,它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林業病蟲害的天敵來構建生態食物鏈,以便實現林業病蟲害的防治目標。生物防治技術還有一種方法是通過制造微生物、真菌和病毒來制約部分病蟲害的滋生速度。但這種方法并不適用所有地區,因為不同地區種植的苗木不同,病蟲害發生的種類也有差異,因此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應研制化學藥劑是否對自然環境帶來較大的危害,是否能將對自然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林業部門應時刻秉承綠色環保為主的原則,努力研制出高效的生物技術[5]。
2.2 ? 完善護林管理制度體系
科學完善的制度體系是保障林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和關鍵,也是確保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保障。林業管理部門要積極構建完善的護林管理制度體系,尤其是建立病蟲害防治工作制度。全面系統地對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展開分析研究,管理制度體系需滲透到具體的環節和流程,為高效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由于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整個護林工作,因而在完善制度體系時不能僅僅局限于病蟲害防治,而是要將其與護林管理工作結合起來,真正落實護林管理工作的各個流程,從而有效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水平。
在最初的營林規劃階段,從苗木選擇、天然林與人造林比例等多個角度進行深入研究,苗木培育、移植、檢疫以及化學藥劑使用等各個流程要有統一的規范和標準,要求林業人員嚴格落實各項規章制度開展護林管理工作,切實保障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2.3 ? 轉變單一樹種方式,積極營造混交林
營林不只是種植一種或幾種苗木,而是要營造出多樣性的混交林,重視苗木品種的科學搭配??茖W合理地營造混交林,有利于形成林分結構,而且多樣化的森林生態系統可以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同時,相對完善的森林生態系統中存在病蟲害的天敵,對于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進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其防治效果優于殺蟲劑。
對于珍貴的天然林,不僅要加大對其的保護力度,禁止亂砍濫伐,還要根據實際遭受病蟲害的情況采取保護措施,一旦林木大量死亡,就要及時移除并栽種新的苗木。如果天然林生態系統失衡,可以采取生物防治技術,通過生物和微生物來防治病蟲害。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天然林所具備的優勢,在其周圍建造一定面積的人工林,利用人工林實現調整生態系統的目的,最終將人工林與天然林融為一體,妥善解決人工林面積大于天然林面積的問題,同時起到預防病蟲害的作用[6]。
2.4 ? 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的苗木品種
影響森林病蟲害防治效果的關鍵因素在于苗木品種的科學選擇,一些苗木本身的抗病蟲害能力較強,選取不同的苗木品種從根本上決定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優劣性。由此可見,一定要選擇抗病蟲害能力強、適合不同地區自然條件變化的苗木,注重因地制宜。同時,移栽苗木前切實做好育苗工作,移栽前要移除枯萎的劣質苗木,選擇健康宜培養的壯苗。除此之外,關注苗木的種植密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因為種植密度會對苗木的抗病蟲害效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符合規定的種植密度有利于提高苗木的抗病蟲害能力。
總的來說,將要種植的苗木必須具備較好的抗病蟲害能力,優先選擇抗病性能較強的苗木品種,在培育苗木的過程中適度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有利于增強幼苗的抗病蟲能力,并在苗木生長過程中采取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從而有效提升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3 ? 結語
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會對林業生態效益和林業長期穩定發展造成極其重要的影響,不利于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保護和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然而林業病蟲害防治是一項極為復雜和技術性強的工作,加上現階段全球自然生態環境惡劣和季節變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導致實際的病蟲害防治效果成效甚微。
就國內實際森林病蟲害防治情況而言,病蟲害發生原因以及防治對策的研究仍需攻克很多難題,因此需要相關的林業保護工作人員全方位把握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包括氣候、土壤、環境等各種因素,同時注重掌握科學的防治方法,采取高效的防治措施,從而促進林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 1 ] 肖根君.關于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討[J].農業與技術,2020,40(4):94-95.
[ 2 ] 佟玉.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策略探討[J].現代園藝,2019,42(23):170-171.
[ 3 ] 吳有聲.林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9(7):109,113.
[ 4 ] 劉兆祥,林波.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方法初探[J].黑龍江科學,2016,7(10):74-75.
[ 5 ] 米曉琴.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現代農業科技,2015(20):130-131,143.
[ 6 ] 羅德輝.探究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的措施[J].科技與企業,2015(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