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紀萍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中國歷來重視糧食安全,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包括儲糧備荒、糧食安全治理等在內的完備的糧食安全思想體系。
重視糧食安全的思想源于重農思想。中國的重農思想源遠流長,《詩經》《周禮》等先秦典籍中都蘊含著豐富的重農思想。《詩經·唐風·鴇羽》借農夫之口發出“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的感慨,表達了農民對農業生產的高度重視。《周禮》強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要求地方官員對農業生產進行督促檢查,“以教稼穡,以稽功事”,“簡稼器,修稼政”。先秦時期的管仲更是將糧食安全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指出糧食生產不僅是人們生存的基本條件、國家財富的源泉、戰爭的重要物質支撐,而且是提高人們文明程度的物質基礎,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秦統一后,將重農作為基本國策頒行天下,重視糧食安全的思想得到貫徹。漢朝十分重視農業和糧食安全,歷代皇帝和一眾士大夫都以農為天下之本,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賈誼在《論積貯疏》中指出糧食安全對于國強民富的重要性,“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晁錯則在《論貴粟疏》中強調糧食安全對于鞏固政權的重要意義,“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
漢末至隋代,社會動蕩,災害頻生,致使國家和人民經常處于糧食危機的邊緣,人們由此更加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提出糧食問題是國家政治的核心問題,將發展農業作為首要政務。適逢安史之亂的劉晏切身認識到糧食安全對固國本、養民生的重要作用,主張從糧食生產、流通、儲運、抗災救災等方面進行改革,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糧食安全思想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明清時期,人們對糧食安全重要性的認識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徐光啟強調農業是“國家富強之本”,王夫之則強調糧食安全之于人們生存和國家政權鞏固的重要性,提出“佐天子以守邦者,莫大乎谷帛”。馮桂芬結合清代中晚期人口增多、糧食緊缺的情況分析糧食安全問題,指出糧食不足導致的經濟貧困是激起農民起義、造成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
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著眼點是降低農業災害風險,保障糧食供應。儲糧備荒思想在災害頻生、戰亂不斷的古代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當時糧食生產囿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基本上處于一種“靠天收成”的狀態,糧食生產的季節性、波動性加之頻頻發生的自然災害直接決定了糧食儲備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由此衍生出儲糧備荒的傳統。《詩經》中就有很多反映重視糧食儲備的詩句,如“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我倉既盈,我庾維億”,“以開百室,百室盈止”等。《周禮》也強調完善糧食儲備制度,主張政府提升儲糧備荒的能力以保證糧食正常供應。
管仲進一步發展儲糧備荒的思想,主張建立糧食分級儲備制度來保障糧食安全,提出了“常平倉”的構想。所謂“常平倉”,即政府在豐收之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糧價過低傷害農民利益,在歉收之年賣出所儲糧食以平抑市場的糧價。從漢代設置“常平倉”開始,歷朝歷代的“常平倉”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說,“常平倉”制度是我國糧食儲備制度最大的創舉,對后世影響深遠。
秦漢時期,賈誼、晁錯等人進一步探討儲糧備荒之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賈誼引用管仲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來說明備足糧食對安定人民生活的重大意義,并從國家安全的高度來說明儲糧的必要性,指出古代善治天下者必定重視糧食生產和儲備,“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晁錯則提出“邊食足以支五歲”以及“令入粟郡縣”等儲糧建議,這些建議被漢文帝采納后不僅改善了農民生活,而且充盈了國家糧食儲備。
宋元時期經常受到天災人禍的威脅,人們更加注重儲糧備荒,豐富擴展了儲糧備荒思想的內涵。范仲淹另辟蹊徑,提出以工代賑,通過向富人提供服務使饑民獲得就業機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南宋董煟則在《救荒活民書》中提出選擇儲糧主體要有所側重,以藏富于民為主,將糧食分儲于不同的主體,即“蓄積藏于民為上,藏于官次之,積而不發者又其最次”,以便更好地發揮儲備糧賑災救災的作用。
糧食安全治理思想,即如何實現糧食安全,是糧食安全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根本落腳點。古代中國不僅從觀念上強調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而且著重探討如何實現糧食安全,形成了較完備的糧食安全治理思想。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從政治、經濟、技術、制度等方面探討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形成了糧食安全治理的雛形。后世歷朝歷代以此為基礎不斷擴展豐富,逐漸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糧食安全治理思想。
首先,推行重農抑商制度,提高糧食產量,從源頭保障糧食安全。重農抑商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和提高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發展,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雖然歷朝歷代采取的具體措施不盡相同,目的卻是一致的,即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秦統一后,提高農民政治地位,立法保護農民土地所有權,設置農官管理、督促農業生產,切實提高糧食安全治理能力。漢初則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以增加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唐代劉晏則主張根據糧食豐歉調整稅賦,減輕農民賦稅負擔,保護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及糧食生產能力。
其次,實施“富安天下”的政策,增加糧食生產勞動力,確保糧食安全。漢代賈誼、晁錯等人認識到增加農業勞動力之于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認為只有“毆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才能“畜積足”“安天下”。賈誼強調用行政手段促使百姓歸農,以達到“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晁錯則主張通過經濟杠桿提高糧食價格,即“貴粟政策”,促使勞動力流向糧食生產部門,即“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于貴粟。”
再次,重視“藏糧于技”,主張以技術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在以技術創新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元世祖堪稱典范。他極為重視傳播和普及農業知識和技術,主張用先進的農耕技術指導農民耕作,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保障了糧食安全。他授命大司農搜集天下的農桑之書,編輯成《農桑輯要》并頒布天下,結果“用之則力省而功倍,刊行四方,灼有明效”。此外,這一時期,郭守敬編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授時歷》,隨后出版了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以及王禎的《農書》等。這些書籍的刊行,促進了先進農耕技術大范圍的傳播和推廣,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確保了糧食安全。
中國古代糧食安全思想從先秦時期開始萌芽,秦漢時期初步形成,隋唐時期趨于完善,至宋元明清時期最終成熟定型,既積淀形成了豐富完備的糧食安全思想體系,也蘊含著豐富的糧食安全治理智慧和經驗。
(選自《學習時報》202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