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興,王 劍
(1.蒼穹數碼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80; 2.北京市農業局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國家現代化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愈發突顯其重要作用[1]?!吨泄仓醒腙P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要求,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全面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治理的現代化;農業農村治理的現代化更少不了農業農村管理的信息化;農業農村管理的信息化關鍵在于信息化體系建設和實踐[2-3]。目前,正值國家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好時機,通過加強農業農村管理信息化體系建設,借助新基建所賦予的軟、硬件支撐,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拓寬農業農村管理部門與廣大農戶的溝通渠道,建立助農、商農、興農、富農、樂農和聚農的內循環體系,為政府決策和百姓安居樂業,共創新時代下的國家治理體系奠定扎實的基礎。本文利用政策研讀結合實踐梳理的研究方法,旨在為基于新基建下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提供典型的案例思考和探索,為更好地助力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及發揮信息化對鄉村振興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促進作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同年5月22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重點支持“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即“新基建”是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和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3個方面。其中,信息基礎設施包括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和大數據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農村管理信息化的數據更新、移動辦公等提供必要的支撐,從線下到線上實時,在社會稽查和協同審批方面,極大提高政府處置問題的實效,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奠定基礎[4-5]。而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和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則一改多部門發函線下多次會商無果、“蘿卜公章”三分天下、多部門管理交叉打架等現象,為多部分數據共享挖掘、規范和嚴格審批節點等保駕護航[6]。
農業農村管理信息化體系建設,不同于以往的農業信息化、農業大數據、農村信息化建設,而是從農業農村領域的所有“人、財、物、地、事、組織、制度”等全方位管理角度出發,從農業農村的基礎資源管理、生產經營、公共服務、政務管理及生活消費等各方面綜合考慮,運用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3S(GNSS、GIS、RS)技術、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為一體,為農業、農民、農村的高質量發展,為助力政府高效落實鄉村振興和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營造良好內循環模式的綜合體系建設[7-9]。
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體系(圖1)涵蓋從基層、鄉鎮到區(縣)、市、省乃至國家各個層級,具體建設目標包括用于數據更新的數據標準體系、服務于政府管理的業務管理體系、基于云架構優化各級審批環節的辦公體系、便民利民的云服務體系及安全保障體系。

圖1 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框架Fig.1 Construction framework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數據標準體系包含數據采集、數據編輯、數據更新、數據維護、數據檢查處理等建設和管理數據體系建設。主要內容涵蓋農業農村專題數據和其他數據。專題數據包括按照標準規范建設行業齊全、信息量大、涵蓋面廣的綜合數據庫,包括行政區劃、衛星遙感、農村土地承包數據、集體建設用地數據、稽查違法用地、企業信息數據、資質征信數據、項目信息數據、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農村資金數據、資產數據、資源數據、農地合同數據、合作社數據、產業數據和人口數據等[10]。其他數據則屬于數據共享范疇,包括農業農村信息化支撐的所有數據。
構建標準化的數據體系絕非數據的積木式累加,也不是單打獨斗,而是需要切實結合當地的農業產業、農村和人口現狀數據基礎,以農業農村專業數據為重點目標和對象,在充分利用現有國家、行業數據標準的基礎上,建設屬于既能兼顧其他部門數據共享,又能包含農業農村所有實際的數據體系[11]。
農業農村信息化的業務管理體系涵蓋內容更為廣泛,從當下的實際來看,新基建將5G、云計算、大數據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為農業農村的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務推向新高度,業務管理范疇也更加廣泛。從管理角度出發,對農業生產的管理、對農村資金收支的管理、對農村資源流轉的管理、對農村宅基地的管理、對農村產業發展的規劃管理、對農產品的質量管理,以及對從事農業生產的企業和個人的誠信管理等,都將是業務管理體系的重要建設內容。
隨著新土地管理法的實施,農業農村部門對農村傳統意義的3塊地(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的管理將更加深入,而加上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統籌和城鄉融合等對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需求無疑會帶來對農業和農村資源的進一步市場化利用,由此可能產生的違法用地諸如大棚房和耕地建房等問題亦或是業務管理中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構建業務體系時,需充分考慮當下國家的相關政策和制度,并充分研判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農業農村的影響,構建更加健全和可自動修復的業務管理體系。
具體來說,在業務管理體系中要重點建設以下7方面內容。
(1)用于各級領導輔助決策的大數據分析體系,實現從相關數據中提取關注指標,形成大數據分析結果,采用各種圖表的形式,結合GIS地圖進行呈現,為領導決策提供支撐。
(2)建設用于農村資源、資產和資金的管理體系,對資金支出、資產購買與報廢等進行審批,準確掌握農村“三資”數量和使用情況,推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實現農村集體“三資”的保值增值,防止農村集體“三資”流失,保障村民的合法權益。
(3)建設用于違法用地全流程處置的社會稽查體系,實現對農村違法地塊進行稽查,包括日常巡查發現的違法情況,人民群眾舉報的違法情況、其他部門移交過來的違法線索等。對于收到的違法線索,通過12345熱線或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機制,進行處理處置。
(4)建設用于農村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合同的管理體系,實現對合同登記、合同清查、合同預警和承包合同審批過程等的管理,規范地塊流轉程序,防范基層權利尋租、權利腐敗,保障村集體的利益和村民權益。
(5)建設統籌管理體系,對農村集體閑置的資源資產(如閑置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等)、清查出的違法地塊(已被收回)等進行管理、分析統計,對涉及的地塊進行審批,記錄資源資產的詳細情況,并以GIS地圖的方式展現地塊空間分布情況,為規劃資源用途、引進項目提供依據。
(6)建設價值管理體系,對農村土地價值及地上物價值進行管理,根據土地或地上物價值各類評價指標,進行多維度的對比分析,從中找出能夠使價值最大化的因素,為制定農村土地利用規劃、引導土地利用方向、制定土地使用政策提供依據,使土地產生的效益最大化,進而使廣大村民利益最大化。
(7)建設股權管理體系,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和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保護和發展農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
云辦公體系建設實現在智能終端上對農業農村相關流程審批,能夠對日常信息進行管理,能夠查看、發布通知公告;支持對審批流程信息進行查詢[12]。同時,稽查過程可實地拍照、錄音、記錄調查時間、錄入調查信息,可實時上傳相關現場信息,使管理監督人員可及時對事件處理過程進行跟蹤。
建設云辦公體系,對承包合同簽訂、地塊流轉程序和流轉過程進行管理,使流轉過程符合法定程序,使審批過程透明化,限制審批過程中相關人員的權利,防止權利失控、權利濫用。對資金使用、資金支出流程進行管理,規范資金使用和支出程序,使資金使用和支出過程透明化。對其他各類相關的審批流程進行管理,使審批過程符合法定程序、審批過程透明化,經得起推敲。
構建云知識庫,將可共享可借鑒的涉農知識資料進行管理,每個農戶都可以訪問查看,如政策文件、法律法規、優秀的村規民約、優秀合同模板、專項治理方案、農業專家庫、人才庫、農業技能和基層創新等資料。
構建云價格服務體系,對土地承包價格、地上物價格和農業投入品價格等進行集中管理、分析,建立透明化的價格體系和風險預警機制,為村集體、村民等提供參考。
構建供方資源服務體系,對供方資源信息平臺,各村、鎮可以將自己掌握的比較好的供方資源在平臺中進行共享,如優秀企業名錄、優秀項目、合格供應商、農產品資源、物流資源和品牌服務資源等,拓寬優質的供方資源獲得渠道[13]。
構建云資質征信管理體系,對參與農村集體土地開發利用或其他方式承包的個人或企業信息進行登記、資質審查,保障只有通過審查的合格個人或企業才能參與。對于參與過程中出現違法、違約、污染或破壞環境、其他不誠信行為的個人或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價,嚴重失信者可以拉入黑名單,限制這些個人或企業的參與資格,從而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的合法權益。
農業農村信息化離不開數據和網絡,海量的農業、農村和人口的數據安全則更為重要。近年來,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也越來越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而基于農村人口的淳樸,以及對互聯網、信息化詐騙及泄密知識的暫時性不足,更加應該在信息化建設時充分考慮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內容。
(1)立足工作實際,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體系,從基層、鎮、區、縣、市、省乃至全國,構建農業農村部門自身網絡安全機制,實現內部管理責任到人,外部數據跨領域協調機制,建立縱橫結合的安全事件處置機制。
(2)建立農業農村信息安全技術更新體系,通過不斷優化和使用CA、電子印章、電子簽名、合同“身份證”等加密技術、網絡和信息安全技術更新保護計劃的制定,建立多層次的網絡安全保護系統,根據需要配置安全保護設備和軟件,采用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軟硬件產品,實現預警檢測、災難備份、數據恢復和安全功能,構建可信、可控、可搜索的網絡和信息安全技術保護環境[14]。
(3)建立健全農業信息化網絡安全應急和通報機制,明確應急程序和權限,成立應急技術支持小組,開展安全應急演練,提高網絡安全應急能力。建立重大網絡安全事件處理和報告制度,確定報告人員,建立報告流程,明確報告時間。事件發生后,責任單位應立即采取措施,降低損害程度,防止事件擴大,并保存相關記錄。
通過安全管理體系為項目提供安全方面的支撐,從控制用戶訪問安全性、數據整合安全性及完整性、數據查詢準確性、授權信息安全性、應用安全、服務安全和流程安全等方面建立安全控制機制。
基于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體系建設,在實踐中,的確對加強農村精細化管理,落實村地區管長效機制,提升鄉村治理體系改革水平,切實解決農業農村管理工作中的閑停低改非、痞子經濟和違法行為,建立健全并完善農村資源、資金、資產及合同等的全面統籌管理,打擊并遏制違法行為在農村的滋生和蔓延等起到了長足的作用。
特別是通過構建數據標準,實現對農用地、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即“三塊地”的統籌管理,進而摸清全區農村的家底清單,為鄉村治理提供切實的數據基礎。
通過構建業務管理體系,實現對資金、資產、資源、合同、項目和征信等多個維度數據的分析挖掘,進而明確重點關注的指標,實時輔助領導決策,對統籌地塊和非統籌地塊的空間疊置分析和流程審批,確保農村資源的統籌利用,對農村資金收支管理,實時掌握鄉鎮、村的資金動向,第一時間發現大額資金變動,做到資金全方位管理。
隨著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各種惠農政策和財政資金逐步向農村傾斜,村級組織所能夠支配的公共資源和資金規模日益擴大,構建更加清晰、明了和健全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數據體系,旨在從源頭建立健全數據基礎,加強對農業農村資源的有效管理和高效運作,推動產權明晰、權責明確、經營高效、監管到位的管理機制和經營機制的形成,實現農村集體各類資源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保證農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防止農村集體資金和資源流失。構建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的業務體系,正是為各地政府管理部門提供信息化的手段,為積極構建以農業農村全業務領域為基礎的多維度、多指標的管理、評價和分析體系,促進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步伐,為地方政府制定農村發展政策提供數據支撐,引導農村發展集約化、管理智能化、交易電子化和服務規范化,加快信息化和政府服務“三農”能力的深度融合。構建農業農村信息化管理的安全體系則是在充分享受新基建帶來便利的同時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信息安全,為營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