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明
站在“兩個百年”歷史交匯點、“兩個五年”承接的關鍵節點,定西市提出了“再造山川秀美福地”、實現“綠滿隴中”的發展目標,這是我們堅定不移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是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部署要求的有效舉措,也是努力跟上全省現代化建設整體進程的迫切需要,更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立足市情實際的基礎上作出的現實選擇。定西市將堅定不移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延續多年來重生態、保生態、齊心協力抓生態的良好態勢,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的重大機遇,算好“綠色賬”、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在“治、美、質、富”四個字上下功夫、做文章,讓“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成為定西的靚麗底色。
“治”,就是要狠抓林草生態修復治理,全力構筑生態安全屏障。目前,定西還有較大面積的荒山荒坡需要綠化,特別是北部縣區較為偏遠的山區比較突出。要堅持在治理中保護、保護中治理,全力組織實施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草原治理等國家林業草原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宜林荒山荒坡造林綠化進程,全過程發力、全鏈條治理,提升建設質量,形成標本兼治的合力。在樹種選擇上,大力推廣鄉土樹種,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喬灌草結合,營造混交林。在治理模式上,安定、通渭、隴西和臨洮北部干旱區域,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渭源、漳縣和岷縣南部較濕潤區域,重點營造水源涵養林,光熱水肥條件較好的地區重點發展經濟林。在區域布局上,圍繞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結合洮河、渭河、漳河、關川河、牛谷河等重要流域生態治理,集中連片規模化推進一批流域林草生態治理工程。在組織發動上,創新機制,動員各方力量廣泛參與,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承包宜林荒山、荒地、荒坡、荒灘“四荒地”造林綠化。
“美”,就是要大力實施綠化美化工程,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環境美不美,關鍵要靠綠色來襯托。目前,定西的綠色體量還不夠充沛、布局還不夠合理、特色還不夠鮮明。要突出鄉村、城市、面山廊道三大板塊,繼續加大增量加密力度,讓視覺范圍內綠色可見、應綠盡綠。鄉村綠化上,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十四五”期間全市要打造農村綠化美化100 個左右示范村、1000 個左右示范點和1 萬戶左右示范戶。我們要結合“森林鄉村”創建,以重點片區和重點村為帶動,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將農戶庭院綠化,房前屋后、街道兩旁、村莊街口、溝渠坑塘、家舍院內等全部納入綠化美化范圍,切實達到門前有樹、家中有綠、屋中有花的視覺效果,營造“村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景中”的農家田園風光,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和林路相依、林居相依的復合生態系統。城市綠化上,要拓展綠地空間,開展小區庭院綠化、道路綠化、河道植被治理和廣場景點綠化美化,見縫插綠,能栽一棵算一棵,不斷增加城區綠量,填補綠化空缺,努力打造物種豐富、層次感強、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配置科學的生態環境,逐步形成點、線、面、環相銜接的綠地系統。特別要突出景觀宜居效應,提升園林綠化的藝術檔次和文化品位,注重休憩空間的人性化設計,為群眾提供景觀良好、內涵豐富、服務完善的休閑度假環境,打造最具特色的城市生態休閑觀光軸帶。面山和廊道綠化上,加快推進城區面山綠化美化加密提升改造,抓好高速公路、國道、省道沿線造林綠化為主的生態廊道綠化,形成環城綠色林帶。
“質”,就是要堅持建養并舉、養管并重,全面提升綠化質量。三分種,七分管;只栽不管,勞民傷財。定西氣候干旱、土地貧瘠,要種活一棵樹、形成一片林,就要比其他地方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大的努力。要進一步強化管護措施,加強造林綠化全過程管理,抓好整地規格、苗木選調、栽種質量、達標驗收等重點和關鍵環節,精細施工,精細作業,保證林木、綠地成活率,做到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綠一片。要編密織牢綠水青山“保護網”,健全完善保護機制,嚴格落實林長制,用活用好生態護林員這支重要力量,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要牢固樹立依法管理理念,嚴厲打擊各類破壞生態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積極開展林地征占用和林木采伐“雙隨機”檢查,加大對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的執法監管,通過查處典型案件發揮震懾警示作用,鞏固林業生態建設成果。
“富”,就是要加快培育優質林業產業,努力助推群眾增收致富。林業產業是綠色產業、也是朝陽產業,一頭連著百姓富、一頭連著生態美。要把推進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協同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堅持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三林共建”,不斷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紅利和民生福祉,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要充分利用我市區域自然地理特點和經濟林果品種優勢,繼續在適宜地區大力發展經濟林,重點建設以通渭為主的優質蘋果和金銀花基地,以隴西、漳縣為主的核桃基地,以隴西、臨洮為主的優質梨基地,以安定、通渭為主的花椒基地,以北四縣為主的油用牡丹基地,以南三縣為主的大果沙棘基地,不斷培育壯大特色林果產業。要加快林業經濟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依托林業和林地資源,培育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品加工業,形成林上采、林中游、林下養、林間種、林邊加工、林外銷售等林業經濟發展模式,讓綠色走進人們生活的同時,更好地帶動群眾增收。要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不斷完善收益保障機制,積極培育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聚集資金技術優勢,集中經營管理,實現規模效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