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萬物》編寫組

東漢,特別是三國和魏晉時期,單名十分盛行,絕大多數人名均用一個字,特別突出的是三國時一大批人名,如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對此現象,一種解釋是,單名盛行出于王莽的倡導。王莽的根據是被立為儒家經學的《春秋公羊傳》中的“二名非禮也”的說法。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認為王莽的新朝僅存在十五年,一道行政命令不可能影響數百年人們命名的方式,避諱才是單名盛行的主要原因。秦漢以來避諱制度越來越嚴密,人們要回避更改的文字越來越多,為了減少諱字,當時約定俗成的取名方法是大量采用單名和使用冷僻字取名。
唐代以后,人名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即當時的人們多以行第相稱。行第,本指家族內子弟的排行次第,即按同祖父的兄弟或同曾祖父的兄弟排行,民間稱之為“大排行”。
以排行作為家內的稱呼,早在魏晉時已有先例,隋唐之際,漸成風氣。無論是家人朋友,不別高低貴賤,無不以論稱排行為高尚,以至于形成唐代社會的風尚之一。宮廷之中即以排行相稱,如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建成稱大郎,李世民稱二郎。帝王之家如此,公卿間也以排行相呼。朝廷官場有此種做法,排行之稱便逐漸通行于社會,尤以文人之間最為流行。文人間特別喜愛稱呼別人的排行,如杜甫稱杜二,孟浩然稱孟六,元稹稱元九……這種時髦的風尚被社會各階層廣為接受,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紛紛以排行相稱。這樣直稱行第的做法反而顯得彼此間熟稔而不拘禮節,頗能給人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之感。
(王世全摘自《萬物有意思·中國篇》/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