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齊國

品牌發展要追求價值優先,實現價值驅動。
講好中國品牌故事。一是不能違背常識,二要以中國人的價值觀為根本。
新時代與美好生活愿景
2020年10月29日結束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發表的公報中,確定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
“美好生活”愿望是2017年10月18日召開的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那么,如何理解新時代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意涵是什么?
價值取向正確。我們過去的價值取向有點問題,大家都去追求物質了,心靈生活沒有了。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力和國家形象要成正比,要有“大國民風范”。大國民風范有四項指標:一是有智慧。二是有情義。三是包容。四是從容。
美好生活是要過有品質的生活。我們從溫飽到小康,再到有品質,這是不斷地進步。所謂有品質,就是不僅僅物質富足,精神也要富足。人要有一種高遠的精神追求,而這種高遠的精神追求就決定了你過的好不好,你過的是不是有品質。
美好生活就要體現以人為本。我們每一個人不管你是學者、藝術家、官員,還是普通老百姓,幸福是我們的終極追求。所以被尊重是一個重要的考量。
中國品牌新使命
進入新時代,中國品牌首先要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這一長期目標出發,奮斗10年、20年、50年;其次,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在國家戰略中實現品牌理想。
破解新時代矛盾,品牌要追求價值優先,實現價值驅動。價值驅動從根本上解決人的生存動機、生產動機、生活(消費)動機,體現對人的尊重和對人性的尊重,是構建美好社會的基本手段。追求價值優先是任何一個中國品牌都要為之付出的艱苦努力。
提高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創新能力,包括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等等。要構筑自己的創新體系、品牌體系。今天看到盧麗麗女士代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發布的《品牌評價? 原則與基礎》成為國標標準,了不起。
做強品牌資產。中國的品牌雖然說做的已經很大了,但是大而不強。中國企業的品牌資產面臨著很尷尬的局面。首先是品牌價值進入不了財務報表,體現不出來品牌資產;其次中國品牌資產評估的權利不在中國人手里,品牌價值評估是別人說了算。做強品牌資產能夠抵御西方國家的無端打壓和各種競爭、非競爭事件的沖擊。
愿望與思考
中國品牌建設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做指引。中國品牌建設只有15-20年的時間,2005年北大成立中國品牌研究中心到現在也只不過16年,而2005年很多學者把它稱為品牌元年,那一年我們開始對品牌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做純理論研究就是因為品牌是從營銷學誕生出來的一個分支,沒有品牌學體系。我在北大教授的《北京大學研究生品牌教程》,《中國品牌》雜志社用了近兩年的時間把它連載完。而中國品牌的不斷進步,純理論研究越來越迫切。
品牌建設需要正確的品牌倫理。品牌倫理不僅贏當下,還能贏未來。構建中國的品牌倫理——無關營銷——事關戰略。我提出中國品牌倫理首先是以消費者為第一考量,其次才是為股東著想。
講好中國品牌故事。一是不能違背常識,二要以中國人的價值觀為根本。很多人現在講品牌故事已經違背常識,不符合邏輯。一些所謂的品牌學者、所謂的品牌機構只講觀點不講科學。不僅不能成就品牌而且會傷害到品牌本身。要通過中國人的價值觀、根植于我們血脈當中的文化來講好中國故事。
(摘編自“2020中國品牌年會暨中國品牌創刊15年系列活動”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