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剛

產業集群是中國經濟的一個特色,也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優勢。
這么多年來,中國產業集群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數量規模階段、質量品質階段和創新發展階段。
從數量到質量再到創新,產品集群的成熟度不斷提升。我們觀察到,在以上三個過程中,集群發展曾出現過比較大的波動。在數量規模階段,企業聚集發展,容易產生“檸檬市場”和“搭便車效應”,導致集群產品品質下降。于是,集群重視整體質量的提升,但也容易產生模仿趨同效應。因此,集群發展需要創新。
邁克爾·波特曾經說過,“國家競爭優勢的獲得,關鍵在于產業的競爭,而產業的發展往往是在國內幾個區域內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因此,中國產業集群的發展肩負著提高國家競爭能力和提升國家形象的任務。
集群品牌化是創新
我們嘗試按照兩個維度來對產業集群進行劃分和研究。
第一、創新維度高低,劃分為資源型集群和創新型集群。
第二、集群產業集中的程度,可劃分為網狀式集群和輪軸式集群。
我們按照兩個維度,構建一個四分圖,把中國產業集群添加在四分圖中,結果發現:中國市場上大部分集群還是在左下角位置上,即網狀式資源型集群,如中國茶葉、中國陶瓷、中國大米等。只有極少數集群在右上角位置,即輪軸式創新型集群。如中國手機、中國高鐵等。
中國產業集群的發展任重道遠。
中國產業集群最終發展目標是從左下角向右上角努力,就是從兩方面努力,其一是通過創新引領提升品質,其二是提升產業集中度。
如今,我們把產業集群后面加上“品牌化”三個字,集群品牌化是我們中國理論界的一個創新。
打造集群品牌,與打造企業的品牌不一樣,與一個企業相比,我們要引領一個企業群進行品牌提升,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品牌生態圈來呵護和支持才可以。品牌生態圈包括政府、中介、金融、教育、媒體、人才等各個方面,這些共同構成了影響集群品牌發展的利益相關者。其中,各級政府將起到一個非常關鍵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政府要協調整個生態圈為各個產業集群提供政策流、資金流、人才流,同時管控激勵引領集群向前發展。
在品牌生態圈中,產業集群聯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
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的引領下,中國已經成立了30多個集群聯盟,這些集群聯盟是整個集群生態的紐帶,聯盟成員不僅包含政府、中介、媒體,也包含中國的優秀企業成員。集群聯盟肩負重任,對于整個集群的品牌發展將承擔著凝聚力、協同力、內驅力。
凝聚力主要表現在把我們企業群和生態資源相關的要素凝聚在一起。
協同力表現在通過內部整合。
內驅力是一種從內向外的一種創新驅動向前發展的動力。
“推拉并舉”走向世界
產業集群品牌最終目標是打造優秀的標桿企業,如中國手機產業集群的華為、小米,中國體育運動品牌集群的安踏、李寧,中國白酒集群的茅臺和五糧液,以及中國服裝集群品牌的波司登和雅戈爾等。
這些優秀的企業才是品牌的主體,我們最終發展的目標是為推動標桿企業走向世界。近幾天,“需求側”改革成為新的“熱詞”,這也標志著我們國家對經濟的推動從供給方驅動,轉向供給與需求的“推拉并舉”。
我認為大體上分為三步走,第一階段包含聯盟引領、構建生態、質量創新、協同演進。
目前看,中國已經成立的三十幾個集群聯盟工作正處于這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叫整合階段,包括資源重組,提升產業集中度,整合生態,目的是為了扶持一些標桿企業,讓他們成長壯大起來。第三階段為出海階段。
如果這項工作最終能夠成功,對我們中國產業集群的帶動作用將是非常大的。在此基礎上,在產業集群生態圈的帶動下,通過對中國優秀企業進行國家背書、國際巡展,最后扶持和幫助這些企業成功走向世界。
(摘編自“2020中國品牌年會暨中國品牌創刊15年系列活動”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