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發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下作出的科學判斷,意義重大。民以食為天,加快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大力推進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需要的現實選擇和必經之路,是新時代重大的民生工程。
農產品生產消費呈現全新發展趨勢與方向
新時期,農產品消費已從吃的飽、吃的安全、吃的放心,快速邁向“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特色好吃”。這,既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更是農業產業發展、國民健康、人民幸福的重要表征。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指出,現代農業要走質量興農之路,要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要做好“特”字文章,加快培育優勢特色農業,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實現質量興農,既要產得出、產得優,也要賣得出、賣得好,同時還要學會給農產品梳妝打扮和營銷宣傳。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規劃?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結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滿足人們對安全優質、營養健康、高品質農產品的消費需求,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委聯合印發了《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質量興農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實現產品質量高、產業效益高、生產效率高、經營者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將“產品質量高”排在第一位,強調是基礎,是前提,是導向,也是目標。重中之重是要突出:口感更好、品質更優、營養更均衡、特色更鮮明,有效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的消費需求,農產品供需兩端要在高水平上實現均衡發展。
我國農產品生產消費經歷三大發展階段
回顧我國農產品生產和消費的發展歷程,總體上可以概括為三大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有的吃、吃得飽。這一階段從千百年來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后的30年時間。從1978年到1998年,我國用20年時間實現了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特別是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時,我國農產品實現了供求平衡、品種豐富、周年供應。
第二階段:能吃、吃的安全、吃的放心。這一階段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后食品安全問題凸顯,國家啟動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經過多年行政推動和依法監管,國內農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基本杜絕了食物中毒現象。預計到2021年建黨一百周年時,吃的安全、吃的放心的目標完全能夠實現。
第三階段:好吃,吃的優質、吃的營養,有特色、要健康。在保障質量安全的基礎上追求優質、營養、健康,實現農產品綠色優質化。這一階段從2018年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開始,預計經過15-20年的努力,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農業生產將全面實現綠色化,農產品將實現安全優質、營養健康的目標。
當前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凸顯農產品優質特色,要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農業要高質高效,扎實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不斷增加優質綠色和特色農產品供給,積極推動“五好一促進”
一是以縣域為單元培育獨具縣域特色的“優質特質好產品”。力求實現“好山好水好產品、好人好事好地方”發展理念。當前重中之重是培育出獨具縣域(區域)特色、具備一定生產規模和商品量、具有顯著地域特征和獨特營養品質特征(3-5個獨特營養品質指標)、有穩定的供應量和消費市場、公眾認知度和美譽度高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凸顯農產品生產主體特點、產自特定產地環境條件,具有穩定且可感知、可識別、可量化的1-2個獨特品質特征,具有一定生產規模,有穩定的供應量和消費群體的“特質農品”;以及未來以生產基地(包括鄉鎮、村組)為主體培育登錄“健康農品”。
二是生產過程積極推行全程質量控制和良好行為“好技術好模式”。按照標準化理念,實行風險全程控制和良好行為養成。推行全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CAQS-GAP),抓關鍵環節,強化外部控制,確保產品質量;探索形成中國良好農業(GA)模式,遵循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追求內在提升,實現農產品生產全過程的“八好”;不斷擴大國際通行、產銷互信的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規模。
三是全力推廣應用生態環保優質化的“好農業投入品”。對農業投入品從過去的好用、管用,向同時追求生態性(即生態的相容性,不破壞產地環境水土氣構成和生物多樣性)、環保性(對產地安全無害,無殘留或低殘留,可降解可調節可修復)、優質性(滿足農產品生產必須和終端農產品特定品質形成構成需求)轉變。重點是做好農業投入品生態環保優質化的評價推介、生產試點和應用試點,發布生態環保優質農業投入品名錄,促進產銷對接。
四是針對性選擇使用生態環保優質“好包裝標識”。科學環境友好的包裝,是農產品內在品質的外延彰顯與功能拓展;清晰透徹親和的標識,是農產品商品價值的內涵表達與文化升華。當前重點是做好生態環保優質農產品包裝標識評價登錄,探索開展生產、應用、物流、加工試點,發布典范名錄,推進產銷對接服務,鼓勵開展中國農產品“時裝秀” 、“服飾展”、“設計大賽”。
五是不斷擴大創建點面結合的“好試點基地”。重中之重是推進全國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技術體系(CAQS-GAP)試點基地創建,良好農業(GA)試點基地創建,全國名特優新高品質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整縣域整地市創建。
在落實“五好”的基礎上要盡快實現“一促進”,即促進抓農產品品牌培育,從傳統的產品宣展、到企業宣傳、再到基地彰顯、最后達到縣域或地域整體表達模式,迅速轉向從縣域地域特色優勢入手,逐一彰顯基地、拓展企業、暢通產品宣展轉變。新的農產品品牌培育方式,需要貫通農產品的生產鏈、供應鏈和消費鏈,既彰顯地域特色優勢,又凸顯生產基地和生產經營主體特點特色。實踐表明,從挖掘和宣展知名地域(縣域)為切入點,創建宣展好基地、培育宣展好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識別評價宣展農產品獨特品質特質和樹立獨有市場消費認知品牌,是未來農產品品牌培育最有效、最快捷、最持久的方法和模式。
通過“五好一促進”實現對農產品品牌的挖掘、培育、保護和宣展,打造獨具市場競爭優勢的地域特色品牌農產品和知名產地,形成農產品優勢產業和規模化生產基地,服務地域經濟發展,造福最廣大的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滿足廣大消費者個性化和多樣化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