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

掃碼閱讀《點亮事實孤兒的未來》
打了十幾個電話,直到晚上11點,王芳(化名)的手機才接通。但這位媽媽拒絕了記者的見面采訪請求。她不希望太多人知道她的這段往事,在兒子18個月時,她和丈夫離婚,此后輾轉多地打工。多年來,她心里一直對兒子有所愧疚。2012年,她兒子升入初三,兒子父親因病去世,她搬回照顧兒子。在兒子的印象中,母親的概念遙遠而模糊,加上當時處于叛逆期,因為學業母子倆經常吵架,最嚴重的一次兒子甚至動手打了母親。隨后,王芳再次離家。
這是母親的傷口,也是孩子的傷口。這是“新春走基層”探訪七地事實孤兒采訪中最觸動我們的地方。每個事實孤兒家庭背后都有一段讓人難以啟齒的悲傷故事,這些故事有警示作用。由于監護缺位,事實孤兒出現問題的概率增加。記者通過走訪發現,部分孩子存在抑郁、自我、自卑等心理問題,還有一定數量的孩子厭學甚至出現行為偏差。有的孩子因為家庭監護缺失,被孤立、歧視;有的孩子因為家庭教育缺失,容易成為“問題少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能掉隊。我們身邊還有事實孤兒這樣的特殊群體,是小康路上容易“掉隊”的群體。其實,“事實孤兒”是一個相對冷門的選題,但是在2021年《中國青年報》沉浸式體驗新聞《點亮事實孤兒的未來》引發廣泛關注和互動參與,在H5頁面“點亮心愿”超過237萬人次。微博話題“探訪事實孤兒的夢想小屋”閱讀量達1.2億、討論量1.7萬。這得益于前期采編高效互動策劃Vlog、VR、深度報道等,記者踐行“四力”深入7地扎實采訪,后方團隊對采訪素材進行沉浸式呈現,所以產生了持續、深遠的傳播影響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5G、VR等新興技術也越發跟媒體業態緊密結合。智能媒體對記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大媒體也紛紛要求新聞從業者利用新技術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以技術為依托,最重要的創新依然是內容創新。內容是媒介產業最核心的產品和核心競爭力,也是媒介文化影響力的主要承載物,所以提前做好新聞策劃是確保新聞報道質量的重要前提。
《點亮事實孤兒的未來》沉浸式新聞共由4個Vlog、3篇圖文報道、1篇記者手記、1篇VR報道、1篇深度報道、1個圖表讀數構成。在記者出發采訪前,提前規劃了采訪線路,選擇江蘇7個不同年齡段的事實孤兒家庭進行走訪,分別在蘇南、蘇中、蘇北,其中有3個在革命老區,既有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也有生活在農村的孩子。不同區域、不同代表性的案例,團隊在前期策劃時力爭呈現出不同的關注視角。記者首次嘗試Vlog出鏡,先收集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編輯與視頻編導在后方補充采訪問題,設計拍攝的鏡頭要求,然后由記者按照需求及現場實際情況進行拍攝,即時發送給視頻編輯剪輯制作。相較于文字內容,Vlog有很強的現場感,能直觀地讓受眾了解事實孤兒和夢想小屋的真實情況,而VR報道更是全景式呈現了夢想小屋。
在沉浸式新聞中,視覺設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將一個抽象的社會議題轉換為公眾可以在微觀層面認知和把握的具體問題,如何讓一個社會問題觸達受眾心底,這都離不開視覺化的傳達。新媒體時代的閱讀習慣多用手指觸碰控制屏幕,是動態的。一個作品如何實現有趣的交互和對受眾合理的引導很重要,這需要美編和技術人員一起完成。作品的形式、內容仍需要編輯研究決定,從新聞角度策劃產品形式,由美編制作設計圖,再由技術實現交互效果。
沉浸式新聞的傳播是“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傳播,是人性與個性的交融”,受眾獲取信息擁有了極大的自主性與想象力,選擇自主性強化了受眾對于新聞場景的“代入”體驗。《點亮事實孤兒的未來》,以一張地圖的形式將徐州、鹽城、泰州、南京、鎮江、蘇州、常熟7地的報道跨空間有機整合在一起,通過設計出的一輛小汽車在地圖上的行進,讓受眾跟隨記者的腳步深入事實孤兒的故事。每個地點都是可以點擊的,給予受眾較大的自由選擇空間。同時將深度報道、VR整合到這一頁面,用立體的內容創造新的移動閱讀。受眾可以自由探索,在感人至深的故事語境中,喚起內心的情感認同。
“夢想小屋”是共青團江蘇省委啟動的“夢想改造+”關愛項目,為事實孤兒裝修一個房間,并建立3項結對機制,開展“春夏秋冬知行”等6個關愛項目。在沉浸式體驗新聞中,編輯策劃加入“點亮心愿”的互動環節,并設計“更多助力”跳轉至關愛項目的公募鏈接,更多人能參與互動并付諸實際的公益行動。這個設計拓展了新聞的影響力,喚起了更多公益參與,推動社會建設的熱情。
沉浸式新聞面對的是新媒體語境下的“用戶”,更加注重用戶的參與度。這種交互效果對融媒體作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社交媒體的日益發展,其與網絡平臺上的新聞報道的聯系更加緊密,成為報道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沉浸式新聞在呈現到用戶的閱讀終端時并沒有完成所有報道程序,在其他媒體平臺上的拓展成為新聞傳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用戶的參與(包括點贊、評論、轉發等)都構成傳播與再生產的重要一環。

中國青年報的《點亮事實孤兒的未來》一經發出,獲多方贊譽。作品讓不同年齡、不同知識水平的受眾都可以受到這個融媒體作品的影響。從數據上來看,議題獲得眾多關注。新浪微博上,“探訪事實孤兒的夢想小屋”話題閱讀人數突破1.2億人次、討論次數1.7萬次。學習強國平臺上,《小康路上,事實孤兒“一個也不能少”》《Vlog|探訪事實孤兒的“夢想小屋”》兩篇均登上學習強國首頁,單篇閱讀量分別已達448019人次、493371人次。央視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客戶端、學習強國、央廣網、新華網(首頁)、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平臺紛紛轉發頭版消息報道《關愛“事實孤兒”寫進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僅中國青年報“頭條號”就有超過335.2萬人次瀏覽過這條新聞。

□上圖 2 月2 日,中國青年報記者李超在江蘇鹽城阜寧縣郭墅鎮阜沙村采訪事實孤兒俊俊(化名)時,向他的叔叔周洪清了解相關情況。□ 下圖 2 月3 日,中國青年報記者李超趕赴江蘇泰興市黃橋鎮大張村采訪事實孤兒小曦(化名)的學習生活狀況。圖為撫養小曦的外婆曹曉蘭接受采訪。
通過對事實孤兒的跟蹤報道,讓更多人了解了這個特殊群體的存在,公益社會人士、熱心網友也對事實孤兒的生活狀況更加關注。實際上,沉浸式新聞的呈現,與網友、名人的行動共同構成了對于事實孤兒這一報道的完成。沉浸式新聞已經不簡單地止于被看見,通過互聯網的廣泛傳播,對于事實孤兒的關愛幫助行動被進一步觸發,從而達到了推動社會建設的效果。
中國女排國家隊前隊長惠若琪在微博中談起了接觸該項目并參與宣講的過程。她還希望今年為事實孤兒們舉辦一次“有愛的運動會”,讓他們充滿向上生長的力量。在看到事實孤兒陽陽通過簡易制作的球框打球的視頻與文字報道后,前中國職業籃球運動員胡雪峰轉發微博稱:“讓平凡偉大!”“感動!希望籃球可以陪伴你的成長!”
微博上,還有不少網友表示愿意為事實孤兒提供幫助。一位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外科的醫生就在微博中寫到:“事實孤兒中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為家庭貧困得不到及時治療的,我們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佑工程團隊承諾一律免費救助。關注事實孤兒,伸出援手,從你我做起。”
著名音樂家李云迪等公益團隊都在嘗試為事實孤兒提供實質性幫助。在騰訊公益平臺,記者發起的“每日一捐”就籌集善款10多萬元,全部捐給了江蘇省青基會,江蘇弘陽集團看到該報道后,記者幫助對接了江蘇省青基會。3月24日,弘陽集團捐資1000萬元,捐資建設600間“夢想小屋”,同時組織企業員工按屬地長期結對幫扶冠名小屋的孩子,每年通過愛心慰問、公益活動等形式,長期關愛呵護孩子們健康成長。目前,中國青年報社關于“點亮微心愿”的為民辦實事“視覺錘”創新項目也啟動,將為更多困境兒童提供關愛和幫助。事實孤兒的報道也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的關注,相關建議也引起民政部領導高度重視,未來相關政策也將更加完善。
《點亮事實孤兒的未來》將報道內容選題設置成為公眾討論議題,從而獲得報道影響力的最大化,更大程度地發揮報道議程設置、解決現實問題、推動社會進步的功能。加強沉浸式交互體驗帶來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在這些事實孤兒的身上,有強勁的內生力量,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向上;更看到國家的制度優勢——一個也不能少,一個也不能掉隊。沉浸式體驗新聞引起了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喚起了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