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河口海岸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高濁度水體、寬淺陸架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淤泥質海岸漫長,獨具特色;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河口屬世界級的典型河口,而且流域人口密度世界第一,近30年人類活動對河口海岸的影響巨大。因此,我國河口海岸研究科學意義重大,產生原創性的世界級成果,并且豐富國際上河口海岸研究的理論體系,將會為我國沿海經濟與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于華東師范大學,于1989年由國家計委批準籌建,1995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向國內外開放。實驗室總體定位為:圍繞我國沿海經濟帶,特別是三大河口三角洲地區發展對河口海岸研究的迫切需求,結合我國河口海岸的區域特色,瞄準河口海岸學科國際發展前沿,發揮實驗室多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分析優勢,利用高新技術手段,深入研究河口海岸地區的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地質過程及這些過程間的相互作用和全球變化與人類活動對這些過程的影響,豐富和發展具有我國特色的河口海岸學科理論體系,同時為我國沿海地區資源開發、重大工程建設、環境保護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實驗室主要從事河口海岸的應用基礎研究,研究方向為:河口演變規律與河口沉積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與動力沉積過程、河口海岸生態與環境。河口演變規律與河口沉積動力學的研究著重于對潮汐河口的水動力、泥沙動力、河槽演變、沉積過程、物質通量、界面過程及全球變化響應的研究,揭示自然和人類活動作用下各種河口過程的變化規律及其相互作用,為河口的綜合開發和治理服務。海岸動力地貌與動力沉積過程的研究著重于對淤泥質海岸在波、流作用下的泥沙運動特征,沉積過程及潮灘剖面塑造等方面,揭示細顆粒泥沙的運移規律、岸灘沖淤演變機制,為海岸工程和海岸資源的開發利用服務。河口海岸生態與環境的研究著重于對河口海岸動力過程相應的生態學和生物地球化學的研究,揭示在陸海交互作用下生態動力學特點及化學物質的遷移規律;闡明河口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演替與生物多樣性,為河口海岸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實驗室在原“211工程”、原“985工程”、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等支持下,科研條件得到質的改善,基本上達到了國際上中等實驗室的層次??蒲袟l件的改善使科技人員能采集到一般儀器得不到的原始資料,開展用常規設備無法進行的室內測試分析,從而提升科技人員進行原創性研究,進一步提高了科技人員研究成果的國際化程度,增強了科技人員在解決河口海岸重大工程中關鍵科學問題的能力。
實驗室通過多學科交叉滲透和綜合分析,深入研究各種時空尺度的河口海岸動力沉積和動力地貌過程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與過程的影響,揭示河口海岸各地區自然要素和界面的相互作用與變化規律,發展河口海岸學科理論體系,同時為港口航道等工程建設、沿海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管理等服務。
近期,實驗室在流域入海物質通量變異及其對河口環境的影響、河口鹽水入侵規律與淡水資源利用、河口動力沉積過程及其在深水航道工程中的應用、河口三角洲沉積環境、淤泥質海岸沖淤演變及其工程應用、河口海岸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等領域取得一批有重要影響和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豐富和發展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河口海岸學科理論體系,有效地解決了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長江口淡水資源開發利用、杭州灣北岸沖刷防護等重大(點)工程中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實驗室開展了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新計劃自然科學重大項目“長江三角洲藍圖重繪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河口海岸是地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地學前沿的重點研究區域。作為河口海岸的重要子系統,三角洲發生的快速變化,引發了未來海岸藍圖重繪的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長江三角洲深受全球氣候海面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研究系統狀態轉換下三角洲演化機理的極佳區域。針對長江三角洲系統轉型問題,實驗室通過物理過程、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概化,基于水動力學物理方程建立數值模型,進行過程和機制刻畫;發展采用沉積物收支方程進行三角洲譜系模擬的新方法,構建三角洲本征態和“衍生態”模式,在此基礎上給出不同系統狀態下的三角洲譜系及相關變量的定義域;同時,實驗室還會進行三角洲系統狀態轉換模擬,給出新狀態下三角洲演化的時空動態序列,基于三角洲演化的譜系理論,進行10~100年的中長期三角洲岸線、沙島、最大渾濁帶演化預測,為長江三角洲未來發展藍圖重繪提供理論依據。
實驗室還開展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水環境的高光普及多源高分辨率光學遙感研究”。該項目中方承擔單位為華東師范大學,外方是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院。合作研究目標為共同研制新的遙感反演算法,定量反演全球河口/海岸/內陸渾濁水體浮游植物種類和特征色素濃度、非生物顆粒物濃度、類型和粒徑等水環境參數;充分發掘國內/外先進的高光譜/高空間分辨率多源衛星觀測技術對水環境監測和定量評估的應用潛力;在全球典型渾濁水域開展算法及產品驗證,為未來衛星傳感器的設計提供科學依據,為中外衛星觀測水環境提供應用示范。中外研究團隊通過項目內容分工合作,擬實現技術集成和創新、方法及區域優勢上互補雙贏,使研究與技術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通過應用示范,提升我國對地觀測技術的應用能力、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水平,為我國防災減災、水質環境、生態安全、港口工程、氣候變化等重要領域提供監測與評估信息及決策支撐。
如今,實驗室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系列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提出的動力、沉積、地貌綜合分析與生物、化學過程相結合和宏觀把握、微觀量化的學術思想,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國際同行的贊賞。現實驗室與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日本、加拿大、韓國等相關研究機構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每年平均有40多人次赴國外從事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平均接待國內外專家、學者來室學術交流或合作研究60多人次。從總體上來講,實驗室已從過去主要參與國際合作的角色轉換到現在共同主持,部分合作項目則以實驗室為主的態勢。實驗室人員在16個國際學術計劃或學術組織中任職,在23個SCI期刊任編委或副主編職務。
依托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十分重視并大力支持實驗室建設,實驗室將繼續發揚“艱苦創業、開拓創新、求實創優”的精神,堅守“求是、求實、求新、求成”的學術風范,邁步新征程,攀登新高峰,努力把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成國際一流的河口海岸研究中心、高層次人才培養與聚集的中心和國內外河口海岸學術交流的中心,為促進世界河口海岸學科的發展和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