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楓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保障公眾安全上網,有效識別謠言信息侵害,守護網絡安全防線,已成為國家關心的重要問題。
隨著5G的商用和普及,萬物互聯正逐步走近現實。同時,隨著終端連接、數據存儲以及利用規模的擴大,移動安全問題日趨復雜,網絡犯罪手法也在不斷翻新,導致技術對抗性的難度加大。

5G時代人們的個人信息安全會有哪些威脅?又該如何應對?面對持續高發的網絡詐騙犯罪,每個人都應該行動起來,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相關企業更應該有所行動,加強風險防范,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
電信詐騙猖獗:人均損失過萬元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深入應用和發展,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網絡購物、移動支付日益普及。手機已成為互聯網終端的“主角”,移動支付廣泛應用帶來的個人信息和財產安全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公安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公安部門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32.2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6.1萬名,勸阻870萬名群眾免于被騙,累計挽回損失1 876億元。同時,因電信網絡詐騙而導致的命案也時有發生。
360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2020年中國手機安全狀況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0年,360共接到手機詐騙舉報2 656起。其中詐騙申請1 340起,涉案總金額高達1 520.2萬元,人均損失11 345元。
《報告》還從人均損失、報案數量對網絡詐騙危害進行了分級,金融理財、虛假兼職和身份冒充屬于高危詐騙類型;交友、賭博博彩屬于中危詐騙類型。
金融理財類詐騙是舉報人數最多的詐騙類型。在所有詐騙中,金融理財占比最高達23.4 %;其次是虛假兼職詐騙(占比18.4 %)和交友詐騙(占比15.8 %)等。從涉案總金額來看,金融理財類詐騙總金額最高,達482.9萬元,占比31.8 %;其次是身份冒充詐騙,涉案總金額393.2萬元,占比25.9 %;虛假兼職排第三,涉案總金額235.5萬元,占比15.5 %。
《報告》顯示,在網絡詐騙舉報用戶中,90后的手機詐騙受害者占所有受害者總數的37.5 %,是不法分子從事網絡詐騙的主要受眾人群;其次是00后,占比28.7 %;80后占比24.1%。而在人們印象中更容易遭受手機詐騙的70后和60后人群,僅占比不到10 %。
萬物互聯時代:電信詐騙套路“上新”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也在此形勢下滋生,產生了許多新的騙術,傳統手段應對現今的電信網絡詐騙等個人信息安全問題面臨很大的挑戰。
同時,隨著5G的日益普及,各類新技術、新應用也迎來爆發時機。5G技術超高速率、超大連接和超低時延的特性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更多個人信息,包括個人敏感信息。如何在5G時代合理合法合規運用數據,為各行各業高效賦能的同時保護好個人信息安全,成為了一個亟待解答的問題。
近期,有關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的新聞屢見不鮮。2021年315晚會,多戶商家未經允許采集用戶人臉信息被點名曝光。同時,據媒體報道,廣東、湖北等地相繼發生不法分子盜用人臉信息實施詐騙的案件。
根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預測,2025年世界將有250億臺設備接入5G網絡并實現互連。這將使個人信息采集變得更加碎片化、個性化和精準化,用戶需要保護的數據來源、維度也隨之增加,人臉、指紋等生理特征都成為個人信息的一部分。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刑事警情數占比不斷增大,其中網絡詐騙增長迅猛,貸款、刷單、殺豬盤及冒充客服四類高發網絡詐騙案件占70 %以上。新的詐騙手法隨著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的出現不斷演變升級。
近日,南寧警方通報多起典型案例,提醒市民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在這些案件中,不法分子冒充淘寶客服、信貸員甚至公檢法人員等身份,騙取受害者的信任,進一步實施詐騙行為。
此外,冒充熟人或領導的電話詐騙、注銷貸款賬戶詐騙及快遞簽收詐騙等作案手法更是屢見不鮮,而我們日常生活最常使用的微信,更是成為詐騙犯罪的高發領域。
警方提醒,常見的微信詐騙套路包括代購詐騙、克隆頭像詐騙、二維碼詐騙、刷單詐騙、點贊詐騙以及愛心傳遞詐騙等,令人防不勝防。
多措并舉打擊電信詐騙不斷重拳出擊
事實上,目前我國已制定了《網絡安全法》《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不斷織緊個人信息保護網。
工信部作為電信行業的主管部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電信和互聯網領域個人用戶信息保護工作,并依法履職主動作為,按照“發現、取證、處置、曝光”工作機制,強化監督檢查,聚焦社會高度關注的App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
從2019年開始,工信部已連續2年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整治包括App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下載在內的4方面十大類問題。截至2021年3月,共完成73萬款App的技術檢測工作,連續發布12批次對外通報,責令整改3 046款違規App,下架179款拒不整改的App。
2020年6月,工信部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強呼叫中心業務管理的通知》,部署進一步加大對騷擾電話的整治力度,從嚴規范呼叫中心企業經營行為,杜絕相關騷擾電話擾民問題。工信部發布的《關于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也明確提出,在推動5G發展的同時,著力構建5G安全保障體系。
同時,相關企業和機構也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方法,加強違法犯罪信息審查,參與防范電信詐騙,助力用戶個人信息保護。
中國聯通透露,通過大數據防欺詐系統月均實現攔截詐騙或騷擾電話1 700萬次,攔截垃圾短信1.07億條。

據OPPO介紹,2020年,OPPO軟件商店全年審核App上架與更新超100萬次,攔截風險App約35萬次,堅持從源頭把控App的安全與質量。同時,OPPO建立了“硬件安全、系統安全、網絡與通信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全鏈路的隱私安全防護體系,具備偽基站攔截、權限記錄、支付保護、隱私替身、私密保險箱、網址安全監測以及防后臺錄音拍照等功能。在過去的一年,OPPO安全團隊累計攔截攻擊超過3 000億次,相當于抵擋9 500次/s攻擊,打擊黑灰App超過500款,全方位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資產安全。
目前,多數國產手機均具備偽基站攔截,網址安全監測等功能。
齊抓共管群防群治打擊電信詐騙
近年來,我國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日益重視,各部門不斷加大違規違法現象打擊力度,并取得顯著成果。
當然,頂層設計還只是個人信息保護工作起步和開頭,要在全社會范圍內進一步形成共識、規范管理,須臾離不開執法部門、企業的努力,更離不開每個用戶的參與。
相關安全專家表示,在使用手機時,應時刻對個人信息保持高度警惕,不給非法分子和組織可乘之機。專家提出建議:
1.不要隨意點擊可疑的廣告、短信和二維碼,不要輕易下載和安裝來歷不明的App。
2.不要輕易連接不設密碼的WiFi,使用前要看清WiFi熱點名稱。
3.長期不上網時建議關閉手機的無線連接功能及藍牙功能等。
4.嚴格管理應用權限,對涉及通信錄、相冊及位置等個人私密信息的權限調用,須保持警惕。
5.通過正規渠道購買手機,選擇正規手機售后維修點去維修,避免不法分子通過流通環節安裝惡意軟件。
6.安卓手機多具備文件加密、秘密文件庫等功能,對私密數據最好加密保存,不輕易發送私密信息。
7.不要輕易將智能手機交給他人保管和使用,在手機失而復得或維修后應進行必要的檢測。
8.不把手機當密碼記錄本,不把身份證號、地址及銀行卡號等敏感信息存在手機里,一旦手機丟失或中病毒,將面臨泄露風險。
9.更換手機時,盡量銷毀舊手機中的私人文件和信息,并恢復出廠設置。
10.一旦發現手機流量異常或可疑應用上傳隱私數據,應及時求助于正規售后服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