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國
新發展格局是高校適應我國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高等教育對于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國際經驗表明,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有利于提升人力資本,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類型層次的教育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在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處于中低收入階段時,基礎教育發揮的作用更為顯著。但當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關口,從中高收入向高收入階段邁進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發揮的作用更大。因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應推動高等教育轉向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升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使高等教育在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高等學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其使命就是通過基礎研究和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實現教學科研與人才培養相統一,實現原創性成果和顛覆性成果的重大突破,并在這一進程中培養高水平人才。1957年蘇聯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太空,給美國和西方帶來巨大壓力。美國和西方本想學習蘇聯科教體制和高等教育體系,設立獨立的科研院所系統,把基礎科學研究及研究生培養任務交給科研院所。但經過認真考察和研究后,他們認為,在應急研究和攻關項目方面,科研院所確實有著研究型大學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在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培養人才方面,研究型大學具有更大的優勢。高校不僅有高素質的教師,更有一批年輕、充滿熱情、創造欲望強、創造力處于頂峰,并且具有可塑性的青年研究生隊伍。研究生參與導師和學校的科研,不僅可以學習知識,更可以獲得研究的經驗、探索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研究型大學開展基礎研究,不僅有利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有助于人才培養,研究生是提高國家科學技術競爭力的主要力量。因此,一度想效仿蘇聯建立獨立科研院所系統的美國放棄了原計劃,轉而將研究任務交給大學,促進了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研究生教育的飛躍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日本也將開展基礎研究的任務交給研究型大學,國立研究機構主要負責關鍵技術的研發。高校是我國從事基礎研究的主體,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大獎的一半以上出自高校。近年來,高校開發了一批事關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創造了一批具有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業。我國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實現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
隨著我國由低端產業鏈向中高端產業鏈轉移發展,勞動中知識含量、技術含量、技能含量增加,職業結構、崗位結構和人力資源結構的調整需要更多接受過系統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這是經濟結構調整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面對新的形勢任務,高等教育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構建高質量體系,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唯其如此,才能承擔起新發展格局賦予的使命與責任。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高等教育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社會責任與國家使命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使公益性成為高等教育機構發展與追求的目標,強化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強化高等教育的公共服務與公共利益,強化高等教育機構作為國家機構的組織原則,強化高等教育對于社會公平與教育公平的價值使命。在國際上,高等教育的公益性被界定為高等教育所發揮的三個基本公共職能——知識創造、人力資源開發和社會服務。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蛻變和世界格局的變遷,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全球化、產業化、市場化會逐步退潮,公益性會進一步增強。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一方面體現在高等教育機構要面向國家戰略和人民需求加強改革,另一方面體現在政府要加大在上述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新發展格局中,政府有必要加大對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重點投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基礎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和終身學習體系建設,把高等教育體現公益導向的發展內容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建設中。
(摘自《中國教育報》2021年3月1日第5版)
(責任編輯: 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