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上下同心、齊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杜絕濫采亂挖,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
——2021年4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廣西考察時強調。
“中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很多共同利益。中方重視與美國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對話合作,歡迎美國重返《巴黎協定》,期待美方維護《巴黎協定》,承擔起應盡責任,作出應有貢獻。應對氣候變化,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中方愿與美方發揮各自優勢,保持對話合作,與各方一道共同推進落實《巴黎協定》。”
——202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北京通過視頻方式會見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時表示。
“要著力推動河湖長制由全面建立體系到全面落實落地,切實提高河湖管理保護水平。要把水環境治理作為優先任務,鞏固提升重點領域水污染治理成果,強化水污染流域協同防治,統籌水上岸上污染治理,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控,嚴格河道采砂管理。要嚴格保護河湖水資源,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全面實施國家節水行動。要加快修復河湖水生態,加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和水土流失治理,持續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強化河湖水生生物資源保護。”
——2021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暨加強河湖管理保護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
“要扎實推進我省生態文明建設,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切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治理大氣、水和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高質量建設萬里碧道,加快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更高水平的美麗廣東。”
——2021年4月27日,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在廣東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和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廣東省貫徹落實意見上強調。
“要堅持系統治理、科學治理、源頭治理,緊抓重點、破解難點,堅決有力落實污染防治攻堅措施,確保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練江流域水質實現根本性改善。要保障資金投入,全力推動污水處理基礎設施、配套管網和雨污分流工程加快建設、有效運轉,切實提高污水處理能力。要加強環境監管,加大執法力度,依法依規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切實保障環境安全、維護群眾權益。”
——2021年4月25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赴揭陽練江青洋山橋國考斷面調研時強調。
數字
49.24萬余次
按照《關于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實施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制度實施以來,截至2021年3月底,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均制定出臺了實施方案,將8.45萬家企業納入清單。各級生態環境部門開展非現場檢查49.24萬余次,發現各類環境問題12591個,立案處罰1293件。各地嚴格規范自由裁量,對環境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且未造成環境危害后果的,依法減免行政處罰1284次。
94.84%
近5年來,珠三角地區完成碳匯造林3.4萬公頃、林相改造4.6萬公頃,濕地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數量達到26個,濕地公園總數達127個,建設帶狀森林89處、街心公園717個,新建和提升生態景觀林帶6900公里、綠道4200公里,古驛道綠化提升86公里,建設碧道97.79公里。人均城鄉綠道長度達到2.26公里/萬人,區域生態廊道建成率達到94.84%。建成124個廣東省森林城鎮、100個國家森林鄉村,新建自然生態文化教育場所829處、省級自然教育基地30個,自然教育普及率達87.11%。
100億
4月15日,三峽水庫水位有序消落至162米附近。自2020年12月13日啟動消落補水調度以來,三峽水庫已累計為長江中下游補水達100億立方米,相當于81個東湖水量,有效滿足了長江中下游用水需求。
760家
4月13日,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公布了2021年廣州市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共760家企事業單位列入名錄。其中,水環境重點排污單位194家,大氣環境重點排污單位102家,土壤環境污染重點監管單位295家,其他重點排污單位169家。
382460元
日前,珠海市生態環境局與珠海市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成功磋商一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案件造成生態環境損害382460元,賠償義務人自愿履行賠償責任。這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以來,珠海市完成的首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標志著珠海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實現“零的突破”。
171.4公里
近日,《揭陽市高質量建設碧道實施方案(2020-2035年)》出臺。方案明確,揭陽立足發展定位,圍繞榕江南河、榕江北河、練江、龍江等河湖水系,示范推動縣城區、中心鎮碧道建設,組成“主碧道+支碧道”梯次網絡狀碧道空間體系,逐步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好愿景。到2022年底,建成碧道171.4公里;到2025年底,建成碧道272.9公里;到2035年底,建成碧道871.6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