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家庭應該傾盡財力讓孩子上頂尖小學當“鳳尾”,還是上一般重點小學當“雞頭”?近日,這則討論登上某知識共享平臺熱榜,并很快溢出到其他討論平臺。教育焦慮,從來都是流量收割機。
教育不是萬能的,學校教育更不是。人的成長是最復雜的,遺傳、環境和教育等因素共同產生影響,這決定了不能把教育簡單化,認為選擇“頂尖小學”便萬事大吉。就以孩子成長中最容易量化的學業成就而言,到底與什么最相關?較有影響力的結論來自科爾曼報告,該報告在對美國4?000所學校60萬學生的詳細數據進行分析后認為,在影響學生學業成就的各種因素中,家庭比學校更為重要,中產家庭的孩子學業成就最為穩定。科爾曼對此的解釋是,在該群體的家庭中,信心和成就根植于家庭中成人的監管和教育。而那些學業成績不良的孩子,大多缺乏一種改變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不難理解,不過筆者還是堅持認為,相比給孩子選擇什么樣的學校,父母本身的特質、所展現出的態度和行為或許更重要。畢竟,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其實不是環境本身,而是他如何去認識和看待自己所處的環境。興趣的啟蒙與培養,良好習慣的養成,內驅力的激發等,是遠比上名校更能支撐孩子走得更遠的因素。
適合的教育,其實就是最好的教育。何謂適合的教育?無非就是,以孩子全面的健康發展來衡量,有利于此的就是適合的。一些父母在為孩子擇校時,考慮了學校名氣、校園環境、師資與同齡人競爭力等諸多因素,唯獨忽略了孩子本身。父母需要把孩子的想法納入考慮,一起作出抉擇,這個引導和協商的過程,也是尊重孩子、助力他們成長的過程。
客觀地說,多地采取的校額到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家長的擇校壓力。如果能持續吸納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不斷完善優秀校長輪動、校長職級制,持續提高一地的學校平均教研能力,從根本上推進義務教育走向優質均衡,那么,或許會有更多家長能淡定面對擇校,去認真思考“雞頭”“鳳尾”說之外的真問題。
(來源:《光明日報》 劉巧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