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是什么?名師對教育的價值是什么?對于教育而言,這個問題很重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名師就是教育領域具有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時能不斷進取精益求精的敬業者和實踐者。名師要能專業引領,能實踐創新,能共進成長,最終達成“美美與共”,這是名師的教學生態建設目標。
在名師發揮有效作用的過程中,名師工作室的價值不可忽視,因為其在組織團隊攻關、跨校區協作等方面,可以更加有效發揮示范帶動和輻射引領作用,從而促進教育的整體提升。在以名師為核心構成的教育維度中,有幾種組合層面的共同體——師生共同體、教師共同體、共建學科共同體需要我們關注。名師教學生態的建設,更要著眼于這幾個方面,具體規劃,有效實施。
一、教學相長,以學促教 ——師生共同體的發展
教師的生命在課堂,名師的課堂更應該是學生和教師共同的幸福來源,因為其本質是生命教育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應該堅持的是學本位、生本位,因為具備快樂學習的過程,從而能夠色彩紛呈。在名師的生命課堂中,枯燥的知識講解被轉換成了無數的創造性和可能性,教師應該把“引疑、啟智、開能”當成教育的核心目標。教師把時間和空間交還給學生,課堂上生成了大量新的認識,有了更多的新發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新認識了教材,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認識了學生,重新認識了課堂。學生的變化與成功給教師帶來許多幸福感,教師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使自己成長和發展了。“將教學當作生命的一部分”,這是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的話,值得每一個教師深思,也應該成為教師課堂努力的方向。
當前,新課程推進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該積極思考利用課堂教學推進師生共同發展的目標,立足于立德樹人的核心價值引領,躬身踐行。在當前形勢下,名師更應該增加課程設計的意識和能力,成為新課程的排頭兵。以當前整本書閱讀的任務群落實為例,教師要努力構建學習場域,為學生具備整本書閱讀的內驅力開拓空間尋找生長點。教師可以在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中,在學生閱讀了整本書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交流會、辯論會等,為學生提供交流分享和深入學習思考的平臺,名師的課堂要具備更多的示范性,名師要成為先行者。再以高中語文必修上教材第一單元“文學閱讀與寫作”的任務群為例,教師要結合“青春激揚:樹立偉大革命抱負,理解作者對國家命運前途的關注,激發青春的熱情,敞開心扉,追尋理想,擁抱未來”的人文主題,積極開展“學寫詩歌”的學習活動,筆者在單元教學后開展了此項活動,學生創作出了大量文質兼美的詩歌,涌現出無數這樣的佳句——“青春,是散發著油墨清香的試卷,是光芒萬丈的詩篇,也是光陰暗淡的日記,是吹過峽谷的風,也是浮過山脈的云。”“青春來時風塵仆仆,走過一路是光。不過是年歲的增長,少年心中的光彩擦出一片滾燙,鋪天蓋地地繁衍出浩瀚的宇宙。”學生的內驅力和學習力被激發出來,成為施展才華的舞臺。教師的課堂給了學生素養提升的平臺,學生的發展也給了教師不斷進取的動力。
唐代韓愈在《師說》中把“師者”定義為“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是傳授真理、思想;“受業”,指傳授系統的文化知識;“解惑”可理解為解答疑惑,而作為學校教育中的教師來說,僅僅追求韓愈所說的這三項職能還遠遠不夠。教師的課堂生態應該有生命的碰撞和共生,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認為:“生命教育與學習成績的提高,與應試能力的提高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高分是名師課堂培養學生的基礎目標,高能是名師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目標,高素養是名師課堂培養學生的終極目標。
二、提升素質,專業成長,實踐求索——教師共同體的發展
近年來,為了發揮名師的引領、示范與輻射作用,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加快他們的成長,全國各地都評選認定了各級中學名師工作室,其主要任務是培訓中青年教師。名師工作室作為名師的聚集體,也是一種新型的教師資源整合和培訓模式,通過創建知識共同體實現集約式的師資最優化功能。名師工作室的出現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名師教學生態,使名師的輻射作用得到了強化。
名師和名師工作室,其意義在于帶領大批量不同層次的教師進行綜合性培訓,以此來幫助教師團隊提高總體的綜合素質,以及文化素養,致力于我國文化建設,它的方向是整個社會的教師群體的共同進步。教師通過共同研修,尤其是校本培訓,獲得提升和發展。
校本培訓面向的范圍是學校,其培訓內容均以當前學校內部的計劃以及教學模式為準,其意義在于幫助教師適應當前學校的教學模式,讓教師能夠充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探究之中獲得新知。目前校本培訓的途徑主要有這樣幾種,一是集體備課,集體備課中備課主題突出、備課內容要細化,備課地點和時間要確定,主備人要明確,除了研究必備的知識點外,還要研究教學實施的策略以及學情的特點,通過集體備課達到備課組教師團隊的研修水平的提升。名師的作用就是在備課的過程中,發揮引領作用。二是課題研究,課題著眼教育問題,力求通過問題導向尋求在教育規律中有效破解教育難題,通過研究獲得指導現實的方法。教研針對課堂的實際問題,教學與研究密不可分。名師的教學生態構建要關注教研,教師本人要成為教科研的先行者。三是教師結對,以名師為指導教師,與其他組內的年輕教師結師徒對子,建立共進友好合作關系,做到教育教學上的實時共研和資源共享。對結對對象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進行定期輔導或跟蹤指導,充分發揮名師率先垂范效應及引帶作用。
教師在名師和名師團隊的引領下,要自我定位,積極實踐,在科研課題研究、教學比賽與展示、經驗交流、高考研究、學科課程研發與實施、競賽輔導、論文發表、論著出版等方面,每一位教師團隊的成員的專業能力都要追求穩步提升,尤其是核心成員的業務提升要更明顯。名師團隊的互助發展要有各級各層的目標,優秀教師成為引領發展的榜樣,骨干教師成為學科發展的基石,青年教師茁壯成長成為學科發展的希望。哈一中邊洪波語文名師工作室的正高級、特級教師、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的團隊構成就具有發展的良好起步條件,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能給予良好的影響,產生實際的作用。
名師的教學生態建設,要注重團隊的發展,成為團隊的引領者,營造濃厚的研究氛圍,在專業研討的不斷開展中,不斷推進優秀教師代表,使之成為引領主力。教師要追求卓越,在各級各類的專業賽事平臺上爭取創造成績,積極參與各項學科專業的活動,在自身成長的同時,也可以帶動和輻射身邊的其他教師。
三、匯聚資源,教研并行,合力共進——共建學科共同體的發展
由名師帶動,名師工作室聚合優勢資源,充分激發和調動教師的作用,在具體實施中,名師的教學生態得以優化。合力共進的實踐中不乏選拔骨干教師到名師工作室接受跟崗培訓,也有通過網絡跟蹤與指導來帶動中青年教師的教與研,還包括課堂聽評課、課例觀摩研討的,最終的目的都是提高他們的教學技能與教研水平。要促進學科的發展,不能局限于一個學校一個教研團隊,名師團隊要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開展學科教研活動,這是一個必經之路和重要途徑。目前,我們就曾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研討模式,主要形式為集中研討、交流等。此外,還利用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工作室的公眾號定期推送相關信息,輻射到線下,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總之,在名師工作室類的名師教學新生態的建設中,要不斷豐富各類資源,細化公眾號欄目;積極帶動共同體學校語文學科的發展提升,攜手向前共同進步。
筆者作為市級語文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積極嘗試帶領工作室成員通過一些實踐活動,推進學科共同體的發展。借助哈爾濱市市區共建合作體的平臺,工作室與呼蘭一中、延壽一中、哈十中等學校共同合作組織開展了“同課異構作文教學研討”“疫情課堂聽評課”“共享高考模擬考試原創命題”“聯合閱卷、質量分析”“2020年高考語文試卷分析和新高三備考策略研究”等活動;2020年暑期,由邊洪波名師工作室牽頭,聯合市區共建學校的骨干力量為哈爾濱教育云平臺錄制高中語文必修五和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散文選修、高中語文選修上教材的視頻課程共計100節;2020年12月,借助省教師發展學院“普通高中新課程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研機構負責人及骨干教研培訓班”培訓活動的開展,哈一中語文學科參與課例展示,以邊洪波語文名師工作室為主導,集合工作室、教研組的主要力量,呈現4節新教材新課程課例展示,課例研討中,工作室積極攜手市區共建單位,開展了多次的教學實施策略研討。
名師工作室能立足本職崗位開展工作,以自身的角色定位,來踐行專業引領的使命,成為名師成長的搖籃。疫情期間,“哈一中邊洪波語文工作室”的微信公眾號(創立于2019年5月24日),積極帶動師生一起抗疫,傳遞正能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2020年3月,省教師發展學院開展了“關于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如何做到無縫對接”的討論活動,省內一些名師工作室的做法也得到了推介,哈一中邊洪波語文名師工作室積極參與,首先在內部開展討論,除工作室主持人邊洪波老師外,工作室核心成員周玉輝、程利春、曲福利、姜麗、李睿、趙小光老師也都對此進行了思考并撰寫了“微論文”,為線上線下混合語文教學生態的探索提供了一種思路和參考,之后工作室的思考被報道轉載,對特殊時期省內語文教學的線下與線上如何結合的探索起到了積極的影響。
名師要立足學科、學校,從自身使命和責任出發,不僅要帶動學生、同事、學科等的發展,還要關注完成共進的目標,要做實踐的模范。從“一枝獨秀”到“美美與共”,名師教學生態需要呈現出不一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