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教者:大慶實驗中學? ? ? ? ? ? ? ?牛紅梅
評析者: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 ? 陳? ? 宏
教學目標:解讀《論語》中體現的孔子教育思想(重點)及其現實意義(難點)。
教學方法:誦讀法、提問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以他深厚的教育思想影響著中華大地,那些集于《論語》中的教育思想,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寶貴遺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重溫國學經典,“學而時習之”,進一步理解《論語》中體現的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教育意義。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歸類
明確:對孔子的教育思想進行分類歸納,意在加深學生對國學經典《論語》的理解,并訓練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一)因材施教
1.多媒體展示《論語》中的相關語句,小組誦讀、分析、討論。
(1)“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先進》)
(2)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于從政乎何有?”(《雍也》)
(3)問仁,顏淵問,孔子答“克己復禮”(《顏淵》);仲弓問,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樊遲問,答“愛人”(《顏淵》)和“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子張問,答“恭、寬、信、敏、惠”(《陽貨》)。
(4)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
2.學生分組分析、討論后學生得出初步判斷——因材施教。
3.教師明確:“因材施教”一詞并非孔子所創,它是后人根據孔子的教學實踐總結而來的。“因材施教”的前提與“性相近,習相遠”相類似,孔子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真切體會到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比如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子路果斷,端木賜通達,冉求多才多藝,等等。面對個性差異,孔子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順應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引導他們走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擇業之路。
孔子回答學生問“仁”、問“政”、問“孝”,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另外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對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孔夫子認為選擇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智力水平相匹配。《論語》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再如我們在第三節課提到的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的“十哲”,即是孔子因材施教培養的結果。
(二)啟發誘導
1.多媒體展示《論語》中的相關語句,小組誦讀、分析、討論。
(1)“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2)顏回“聞一知十”。(《公冶長》)
(3)孔子教學“叩其兩端”。(《子罕》)
(4)“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子罕》)
2.學生分析、討論后得出初步判斷——啟發誘導。
3.教師明確:對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朱熹在《論語集注》中這樣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物之有四隅者,舉一可知其三。復,再告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就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具備思維能力,當教師提示某一方面時,學生理應具備觸類旁通的能力。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還不具備這一能力,就不要再反復地舉例子給他了。顏回“聞一知十”,一方面體現出顏回的聰慧過人,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孔子“舉一反三”的實際效果;另外弟子稱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也是孔子教學過程中善于啟發誘導的明證。
啟發誘導式教學是孔子尊重學生不同能力水平的表現,教學上本應如此,有教無類,循序漸進。他的啟發誘導主要包括比喻式、討論式、提問式、對話式等方式。孔子的比喻非常經典,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苛政猛于虎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之,而眾星共之”,等等,取譬生動,淺近自然,思維縝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就是典型的討論式與提問式的案例。孔子“叩其兩端”法與蘇格拉底的對話法大體相當。
孔子是真正的教育家,是世界上啟發式教學法的首創者,這一教學方法的科學性,即正確認知學生的學習心理,重視培養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避免機械灌輸,培養學生積極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學思結合
1.提問《論語》中與學習、思考有關的語句。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2.學生分析“學”“思”關系,教師明確。
對“學”和“思”辯證關系的探討,綿延幾千年。《衛靈公》里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句話點出了“學”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孔子特別注重學生思維活動的作用,“學”是淺層次的知識獲取,近似感性認識;“思”則是對知識的分析思考,近似理性認識;二者結合,才能達到對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認知。學思必須結合,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精神困倦而無所得。“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的相關論述亦是此思想的延伸。
(四)學習并舉
1.提問“學”與“習”區別在哪里?
2.齊背《論語》第一章,討論其放在整部書開篇的用意。
3.分析“溫故而知新。(《為政》)”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5.教師明確:《論語》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作為整本書的開篇,可謂開宗明義,說出了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精要之所在:治學之道,需要時時回顧過往,才會有新的收獲,所謂“溫故而知新”,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主張“樂學”,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的人,以學習為樂,這是主動學習的最高境界,正是因為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才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感,“有所得而樂之也”,學生才會樂在其中,再加上主動溫習,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三、學生討論并練筆
進一步明晰孔子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嘗試以孔子的口吻,以“子曰”開篇,寫出孔子對當今學生的勸誡。
附學生習作之“子曰”教育思想篇:
學生1:
原句: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仿句:子曰:三年無改于勤之道,可謂智矣。(勸勤)
學生2:
原句: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
仿句: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教之道也。(因材施教)
學生3:
原句: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
仿句:子曰:學子病不習焉,不病己之不如也。(學習并舉)
教師點評:
每位同學的仿寫句老師都看到了,同學們的仿寫都非常精彩,看出了同學們對《論語》語句掌握的熟悉程度,如“子曰:三年無改于勤之道,可謂智矣”,這位同學模仿“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的句式,將高中“三年”的學習化入其中,勸勉勤學刻苦,夸贊只有勤勉之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另外也看出同學們對孔子教育思想理解的深度,如“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教之道也。”原句中孔子的意思是,比射箭主要不是看是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為各人力氣大小不同,這是古時候的規則。這位同學受到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影響,改為“教之道”,這是非常聰明的做法,點出了教學中學生的差異性問題。同時也讓老師欣喜地看到了同學們的自我反省,或努力不足,勤奮不夠,或復習鞏固的意識不足,如“子曰:學子病不習焉,不病己之不如也”,突出學習并舉思想,你們的“子曰”讓老師佩服!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經過我們的梳理,我們能夠看到,孔子注意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的過程、態度,主張因材施教;善于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循循善誘;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習并舉。他善于運用各種方法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注重道德培養……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總結,同學們抓住了本質,突出了孔子作為萬代名師的優秀之處,也自然體現出了同學們思維的提升。“學而時習之”,學,然后悟,如果同學們以后有志向做教師職業,就從現在開始悟道吧!
【板書設計】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因材施教? ? ? ? ? ?啟發誘導
學思結合? ? ? ? ? ? ? 學習并舉
【教學反思】
一直特別佩服孔子的為師之道,本節課既是講給學生聽的,又是講給自己聽的,重溫經典。
本節課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即理解國學經典《論語》蘊含的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教學思路也比較清晰,即分門別類歸納整理孔子的教育思想,形成四大方面: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結合、學習并舉。本節課中關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四大方面均由教師引導,或給出例句,或拋出問題,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表達,每一部分的分析都是以學生為主,教師適當解釋語句難點。每一部分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優勢,讓學生做主動學習者。
在課堂活動的設置上,我要求學生動筆,以孔子的口吻,以“子曰”開篇,寫出孔子對當今學生的勸誡,進一步體現并討論孔子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這個教學環節一方面在檢測學生們對孔子教育思想的掌握理解程度,同時有機結合現實中的教育,避免產生學用兩層皮現象。學生們的仿句能力很強,超出了我的預期。
每一位同學都專心思考,用心表達,感覺到了學生進入課堂時和走出課堂時狀態的不同,學生們扎實、真實、平實、充實地上了一節《論語》課,作為教者的我也感到很欣慰。
【教學評價】
這是牛紅梅老師《論語》整本書閱讀系列的第五堂課,大有 “紅杏枝頭春意鬧”之感。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一個挑戰:帶領學生解讀《論語》中體現的孔子教育思想(重點)及其現實意義(難點),這個教學目標看起來簡單清晰,其實這是成年人的慣性認知——讓學生去理性認知教育思想,其難度比讓孩子去認知父母多年形成的默契教養方法、讓員工去領悟老板的多重戰略經營思路、讓大臣領教君主的帝王心術難多了,因為學生的眼界有限、理解問題的深度有限。所以牛老師遇到的問題悄悄轉變成:怎樣引導學生通過短短的一堂課,經由認知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方向,進而認知孔門倡導的學習方法,即又要明白先賢圣人怎樣教學生,又要明白怎樣改進自己的學習實踐。
于是這堂課的教學難點,《論語》孔子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就成了一大亮點:牛老師要求學生嘗試以孔子的口吻,以“子曰”開篇,寫出對當今學生的勸誡,這是在促使學生體道。《大學》開篇即言:“知止而后有定”,學生以圣人的口吻說話,即體嘗圣心,將學生之心上追圣人之心;以“子曰”開篇,即模仿孔子,不離大道;要說出對當今學生的勸誡,更是躬行大道,直指圣人之言的現實意義,從而學生順理成章地對勤學、因材施教、學習并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既不失孔子本意,又不忘學生本色,興味盎然,純真質樸。
《論語》整本書閱讀,經由此道,開卷有益!
基金項目: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十三五”教育科學重點研究項目“國學經典進校園”(HJZ1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