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國平
地處東蘭縣東南部大同鄉天然村的天然半島,東鄰大同鄉和龍村和龍湖,西靠三弄鄉,北依長樂鎮坡豪國家濕地公園湖,南臨三石鎮第一灣所在地四合村、板文村。天然半島東端的一汪“千頃湖光遠,碧水連天邊”的長湖泊,就像一條銀色的長龍纏繞著連綿起伏的天然山巒,這就是紅水河下游的大同湖。這里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鏡子,微波粼粼,湖水好像凝固了似的,寧靜湛藍。這里的水繞著山,山圍著水,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湖周圍多奇峰怪石,山清水秀,風景獨特,有“湖光秋色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的景致。
湖面上來往的船只很多,有漁船、客船,還有貨船。舉目眺望漁帆點點,葦草片片,如果看到湖面上那一縷縷的炊煙,定是從容淡定的水上漁民們正在收網。湖岸上有垂釣者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分散在蘆花叢中,專注閑逸。大同湖就像甘甜的雨露一樣滋潤著這里勤勞的人民,因此人們又把它稱為“垂釣天堂”。
大同湖畔的街道一到圩日就熱鬧非凡,不時能聽到叫賣聲、討價還價聲。集貿市場有來自信河村的茶油特產和富硒芒果等水果產品,有來自天然村的山野葡萄及山野葡萄酒,還有民和村生產的板栗特產和板坡村生產的花椒特產。尤其是來自和龍村、平勇村、信河村等地滿載著貨物的漁船,帶來了各種鮮美的魚類,深受顧客們的青睞。
湖畔東面是一片峰巒秀麗、山谷幽靜、郁郁蒼蒼的山林,這里山青、水碧、林野,遠看就像一塊綠色的翡翠,滿目青翠,給人以“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之感。感受它的生態之魅,感受它的青峰奇絕及四季常青之美——它便是都邑古地——東蘭縣大同鄉游擊隊革命根據地所在地納雅屯,也是大同鄉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原始生態林。每年清明節本鄉的共產黨員和青少年學生都會來到這里給革命烈士掃墓,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納雅屯的另一奇觀是村屯的東南面500米處的小沖溝旁那棵十多米高的橄欖樹,三個枝丫竟然結出6種不同的果實,因此被人們稱為“欖神樹”。據這里的老人介紹,距離這棵“欖神樹”80米處原先長有一棵巨大的三枝丫橄欖樹,根深蒂固,枝繁葉茂。幾百年長盛不衰的老樹,象征著子孫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瓜瓞綿長、世代平安吉祥。在“大煉鋼鐵”時被砍掉后,1960年在它的邊緣處長出一棵三枝丫橄欖樹,形狀與當年那棵老樹一模一樣,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棵樹。
湖的北面一公里處有一個叫切含屯的村莊,村前有一條河叫都邑河,引人注目的是都邑河西北面的半山腰有一條小溪,小溪上縱橫著一塊天然的巨大石板,自古以來當地人稱它為“十二面石”。此石板長約5.5米,寬約3.4米,厚0.4米左右,是當地的一大人文景觀,不少人慕名前來觀賞,并通過故事的形式來宣傳和記載它。雖然年代久遠但石板表面依然平整光滑,它的故事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后裔來到切含屯瞻仰“十二面石”,尋根問祖。
古代粵西地方還不是很安寧,社會動亂時有發生,土匪猖狂,在世襲武官之家,不少人少小就深受父輩武功的影響,喜歡習武,使槍弄劍。為適應當時的生存環境以及守衛故土的需要,土司兄弟當年上山砍柴時都在這塊石板上磨刀磨劍,這樣長年累月地磨,這塊石板被磨出了十二處磨刀印切面,故稱為“十二面石”。幾度春秋,經溪流洪水長年浸泡和沖刷,石板上各磨刀面依然平整光滑,保持原樣,完整無缺。如今它已被當作歷史文化遺產和主要景點加以保護?!笆媸痹谟涊d當年土司兄弟活動特點的同時,也記下了他們的堅強意志、尚武的精神。它不但記載了東蘭土司發展歷史,而且給后世人留下了具有歷史傳承價值的寶貴遺產和楷模作用。
遠處,湖的西面是連綿的群山,山腳下是依山傍水的同旁屯。同旁屯背后的巖洞旁邊,巍然聳立著一座石柱,大約有100米高、10米寬,神奇的是它的頂端部位呈現“V”字形狀,人們從左側的“V”字眼里的縫隙向著右背面看,能清楚地望見對面的山坡。走到右側,它又漸漸地回靠原位主體山。當地人還在旁邊立碑紀念,在碑文上題詩:巖柱獨風姿,憂傷一形離。卻離心憂憂,傷愈偎母抓。黑中透蘭綠,巖間顯幽深。繁樹裹素身,山崖現雄姿。
大同湖畔無處不風光,乘船沿著大同紅水河段十里長廊,上游可通往坡豪濕地公園和紅水河第一灣,下游能快速地通達大同鄉信和湖。大同紅水河段就像一條蜿蜒柔軟的綢緞彩帶把大同湖、坡豪湖、信河湖聯結為一體,形成湖處有河、河處有湖,河湖縱橫交錯綺麗的自然景區風光。
大同湖畔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令人深深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