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7日夜,北京民族劇院里燈火輝煌,座無虛席。來自京族三島的原生態音樂會《京島情韻》即將拉開大幕。
這是廣西首部反映少數民族——京族風情的交響曲進京展演,是京族獨弦琴與交響樂器的首次融合發聲。
京妹女聲小組唱《過橋風吹》由獨弦琴伴奏。原生態民歌與獨特的民族樂器將情竇初開的京族少女表露情衷又用“美麗的謊言”掩蓋的矛盾心理,如詩如畫展現得酣暢淋漓。
“京島晨景”“京灘戲浪”“小小網床”“哈哥與哈妹”“狂歡哈節”,將京族海邊生活和民族風情、禮俗、耕海、求愛、傳情等獨特情景,通過交響組曲演繹得如傾如訴、如詠如嘆,詩歌般的優美,國畫般的秀雅。
《京島梆聲》是景與情動態美的又一次升華,把京島的自然風光和漁梆、葵笠、木屐,通過音、舞、樂的融洽搭配,展現濃濃的鄉愁,余韻悠悠……
音樂家陳欽平是土生土長的京島人。1985年考入中央民族學院音樂系,是第一個考上高校音樂專業的京族學生,也是第一個將京族獨弦琴帶進交響樂的作曲家。他在文化的凝視中將京族鄉土文化通過音樂這個獨特的載體大放異彩,提升了各民族間的文化認同。
傳統文化需要挖掘新的內涵。京族的有識之士深知,只有優良文化的傳承,歷史文化的延續,才能提振民族自信心,在文化繁榮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而,京族文化人、文藝人,他們一個又一個、一個接一個地將京族文化通過文藝形式展現,異彩紛呈——
一
春日,澫尾村,幾棵樹干蒼老綠葉成蔭的龍眼樹下,兩杯清茶對飲,我便開始了對榮獲2018年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的蘇春發的訪談。他深有感觸地說:“有幸遇著改革開放的盛世,這是我的福分,更是我們京族文化的福分。經濟發展了,特別是京族整族生活小康后,更加重視京族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傳承,獨弦琴有了民族傳統文化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的舞臺。現如今獨弦琴的知音是越來越多。目前,光是公益性的獨弦琴傳習基地,京族三島所在的江平鎮就有15個,都是政府投入購置設備的。學藝者也從京族擴大到漢族、壯族。獨弦琴傳習基地起到了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橋梁作用。”
1996年的上海旅游節,蘇春發和他的獨弦琴正式亮相國際大都市的舞臺,引起世人矚目和稱奇贊嘆。
在北京第十屆農民藝術節暨2000年春節農民聯歡晚會“東南西北中”擂臺賽的舞臺上,身材高高瘦瘦、神態儒雅的蘇春發盤腿而坐,雙目半瞇,左手或撫或搖琴柱,右手或挑或撥琴弦,琴聲如高山流水,如小溪流淌,如細浪輕鳴。蘇春發一曲《過橋風吹》獲得三等獎。2008年,蘇春發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弦琴藝術傳承人。2009年,蘇春發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而今,不斷有英國、日本、韓國、挪威等國的學者,千里迢迢,前來京族三島領略獨弦琴的獨特魅力……
二
蘇維芳于2002年退休之后,便專心于保護、挖掘、研究和傳承京族傳統文化工作。
他先后參加編寫出版了《京族喃字詩歌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京族卷)、《京族哈節》、《京族海洋文化》、《魅力京島》等10本京族文化書籍,增強了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大大提高京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009年,東興市“京族字喃文化傳承研究中心”成立,蘇維芳實至名歸地擔任主任,并當選防城港市京族文化研究會會長。
2012年蘇維芳獲“全區少數民族古籍工作先進個人”稱號。采訪中,他對我說:“我們京族三島,現在已經是衣食足、倉廩實。人們越來越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傳統文化在促進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扶持,進而助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正是得益于京族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并發揚光大,鄉土文化才有面子又有里子。文化底色的鮮亮,促進了旅游的發展,助推了鄉村振興,傳統文化與經濟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三
澫尾村黨支部書記武明志是京族高蹺捕撈的傳承人。2015年,他參加臺灣地區亞太藝術節,高難度的表演贏得滿場喝彩。2016年,他赴京走進中央舞蹈學院、中央音樂學院表演高蹺捕撈,獲得師生們熱烈的掌聲。2017年,他當選村支書后,盡管公務繁忙,但他不忘高蹺捕撈的傳承。目前,村里共有五名村民嫻熟掌握了這門捕撈技巧。
京族畫家、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羅周斌反映京族人靠海吃海的版畫《海魂》獲第八屆全國版畫作品展二等獎,并獲首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藝術創作最高獎“銅鼓獎”。
京妹蘇海珍、趙霞,將一曲曲獨具海味京韻的樂曲帶進省、中央電臺以及高等音樂舞蹈學校。別樣京島別樣情,通過民族文化這個特別載體,顯示出獨具民族神韻的文化張力。
四
防城港市文聯原副主席、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大進的京族題材攝影作品《晨》入選中國攝影家協會舉辦的首屆西南五省作品展。他策劃、布景的以京族傳統美食“大冰喇”為載體的京族情景歌舞《大冰喇》獲全國一等獎。
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廣西音樂文學學會理事、廣西知名詞作家、防城港市文聯原副主席龍家發作詞的反映京族漁民生活的歌曲《抓沙蟹》在1991年登上央視春晚;他作詞的京族兒歌《盟啊盟》走進央視《大風車》欄目;同樣是他作詞的《啊吉帝》京族歌曲在中央廣播電臺國際臺播出。
作家蘇虎棠和京族作家莫振芳編劇的電視劇《金灘有緣》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已故京族作家潘恒濟的電影文學劇本《潮起金灘》于 2012年9 月在《電影文學》發表。
著名詩人、作家張化聲,曾在東興工作生活10多年并將東興視為第二故鄉。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反映京族三島的風土人情。2015年,他的《多情的京族三島》音樂散文在廣西電視臺播出,獲該臺文藝節目一等獎。
五
在江平鎮老街一隅,“東興市樊大姐民族服裝廠”這個醒目招牌的旁邊,還掛著“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生產性保護示范戶”和“廣西民族大學實踐教育基地”兩塊牌匾。
樊文英,這個已屆知天命之年的京族服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30年來堅持制作京族服飾,針針線線連著民族團結的手足相親。
樊文英在傳統京族服飾的基礎上,創新制作的立領鍍邊彩繡長裙,更具舞臺演出效果。還有男頭飾和女禮帽套裝,深受舞臺走秀者青睞。
201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經對樊文英的京族傳統文化知識、手工工藝等進行綜合考核,認定其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族服飾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六
京族傳統文化中,獨弦琴演奏最為讓人怦然心動,可謂一枝獨秀。
獨弦琴屬于彈撥類弦鳴樂器,有竹制和木制兩種,于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獨弦琴是泛音演奏樂器,可以在僅有的一條琴弦上同時奏出泛音和基音兩個音來,音色清澈明亮、悠揚婉轉。改革開放后,獨弦琴告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不再躲在村野無人識,既入平常百姓家,也登大雅之堂,絲絲弦音,扣人心弦。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聲樂專業的京族妹子蘇海珍就是彈著獨弦琴走出廣西,走上央視,成為知名青年獨弦琴演奏家的。
七
2008年,廣西書法家協會理事、防城港市書畫院院長張永志被選為京族書法家代表參加中國五十六個民族書法家同寫“福”字祝福北京奧運活動,作品被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他先后舉辦6次個人書法作品展。廣西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其做過報道,《廣西日報》以《天涯何處無芳草——記京族第一位書法家》為標題報道張永志的從藝歷程。在出版《張永志書法作品集》《向著大海的書飾——張永志作品集》后,他在京族字喃研究專家蘇維芳的鼓勵下,又以京族“字喃”為題材“奮筆疾書”《京族字喃書法作品集》。
八
作為京族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骨傷科主任醫師,防城港市中醫醫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黃永光對京族醫藥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多次帶領科研團隊深入京族三島尋醫問藥,全面收集京族民族醫藥古籍、手抄本、單方、驗方、秘方、獨特療法、特色用藥等民族傳統醫藥資料,深入細致地開展京族民間醫藥資源等科技項目課題研究。
2014年,黃永光和防城港市中醫醫院院長徐奎共同主編的第一本《京族醫藥》專著出版。
《京族醫藥》一書內容包含京族簡介、京族醫藥起源與發展、京族醫藥體系、京醫藥物學、京醫臨床經驗、京醫食療、京族文化與醫藥、京族醫藥與長壽文化、京族醫療和學術團體、京族醫藥人物傳略等,收載了京醫常用單方59個,驗方124個,食療養方55個。加上治療、預防、護理、病后調理的方子,合計收載驗方600多個。對京族特有的海洋藥物用京族“字喃”和越文進行譯注,是一部較為完整的介紹京族醫藥的專業典籍。
2019年11月9日,在南京舉辦的中國民族醫藥學會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學術著作獎頒獎大會上,由黃永光、徐奎主編的《京族醫藥》一書榮獲學術著作獎一等獎。
京族人具有海水般執著的性格。正是一個又一個帶著濃濃鄉情鄉愁的執著于挖掘、弘揚京族文化的本土京族人不懈地尋找本民族文化的切入口,深入挖掘,不斷提煉升華,才使京族傳統文化在薪火相傳中如此的燦爛奪目。
九
留住鄉愁,是京族傳統文化的魅力之一。
“哈亭”是京族人供奉“村社保護神”的場所,也是村社聚會、議事的處所。哈亭,是京族傳統文化底蘊最豐富、深厚、凝重的一個載體,也是最能留住京族人鄉愁的一個感召場所。哈亭兼有神廟、祖廟、鄉飲堂、歌堂等功能。京族三島的三個漁村,各自都建有哈亭,一代一代傳下來,從過去的草棚木屋到泥磚瓦房,再到現在的金碧輝煌,不單見證了京族人的生活巨變,也見證了黨和政府每個時期對京族人民的關心和扶持以及對京族文化的呵護。如今,更能突顯京族傳統文化的張力!
“哈節”是京族最為隆重的節日,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京族哈節”于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京族人長期以漁業為主,是個靠海吃海的海洋民族,對大海滿懷敬畏與感恩。哈節就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生而設立的。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澫尾、巫頭和山心村村民都分別在各自村的哈亭舉辦哈節。哈節這一天,京族男女老少皆身穿獨具民族特色的節日盛裝,歡歡喜喜齊聚哈亭,迎神、祭神,入席唱哈,而后送神……節慶持續三天三夜,第四天將海神送回大海,至此,一年一度的哈節落幕。
唱哈,就是請神聽歌。哈哥(琴師)和哈妹(桃姑)畢恭畢敬登場,男的伴奏,女的且歌且舞,悠揚的琴聲讓人心旌搖蕩,深情優美的歌舞令人沉醉……節目既表現了京族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美感與意境,又反映了京族傳統文化豐富的人文底蘊。
哈節期間,京族群眾都會熱情邀請其他民族的親朋好友來共度佳節。特別是近些年整個節慶活動注入文旅元素后,各族群眾及游客更是紛至沓來。因而,民族知識啟蒙教育、民族知識常識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皆能得到有效普及和輻射。
江河奉獻給海洋,魅力四射的京族文化,正在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源源不斷地發力。
作者簡介:徐仁海,廣西作家協會會員,防城港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防城區文聯副主席,防城區作協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廣西散文家協會會員。在《廣西日報》《民族文學》《中國報告文學》《廣西文學》《三月三》《紅豆》《散文詩》等多家報刊發表報告文學、小說、散文、詩歌近百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