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花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又面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新的課程改革的一個具體目標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促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它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很多獨特的優點和長處,它可以充分發揮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流,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上互相配合,互相協作,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參與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但合作學習在實際教學當中也存在著許多不利因素,許多同學趁小組合作渾水摸魚、裝模作樣大聲喧嘩……那么,如何發揮小組合作的學習優勢,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克服小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的弊端,使合作學習落到實處。根據我近幾年來的嘗試與經驗,現將發揮小組合學習的要點簡單介紹如下:
一、要選擇恰當的合作內容
小組合作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生互動的學習為主要組織形式,只有與實際的教學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并非所有的活動都適于合作,合作的內容要進行精心挑選,難易程度要適中,內容太難學生討論半天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內容過于簡單,合作學習就失去了意義。那么,如何選擇恰當的合作內容呢?我認為,一般情況都會選擇一篇課文的重點或難點部分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比如在教學《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小組合作找出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和用途,你還想發明哪種新型玻璃等。這樣的合作學習不僅能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還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真正提高學習效率。
二、要讓學生自問自答
古人云:“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知有也。”這句話就說明了“問”的重要性,尤其是學生,如果能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質量的問題,比能解答十個問題更重要。但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后來出現了"以問代講”的提問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比起“滿堂罐”來說確實要好一些,但是由于學生的思維只是被教師的問題“牽著走”,因而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是消極的、被動的,只有讓學生自問自答、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才能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課堂互問是自問自答的一個中心環節,它是群體性的學習活動,一個問題問起來,學生積極思考、小組熱烈討論,還可以展開辯論,學生討論時,教師應該從旁點撥、引導、啟發,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各學習小組代表發言,只要他們的答案有一點可取,教師就應當給予充分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大膽“問”大膽“答”,這樣的課堂教學不會再“死氣沉沉”。總之,讓學生自問自答的教學方式比師問生答的教學方式要好得多,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當然,自問自答絕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教師的引導仍然至關重要。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得到最好的體現。
三、要讓學生學會傾聽
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當一個同學發言時,還有許多學生同時舉手,嘴里還不停地喊著“老師,老師,我,我”,有的甚至站起來直接打斷別人說的話,大聲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于脆不聽,在下面搞小動作,這樣的課堂效果很不理想。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是需要的,但是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也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做到讓學生傾聽呢?對于低年級學生,我們可以采用激勵法,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如可常說:“你聽得最認真,這可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呀!”“一點點小錯誤都被你找出來了,你可真了不起!”…一句贊揚,一個微笑,卻能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而面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我們可以讓一個學生復述另一個學生的說話內容,特別是提問那些愛搞小動作的學生,這樣,學生就會集中精力去傾聽,以免自己在同學面前“出丑”,對于說得好的同學我們要及時表揚。這樣,課堂上學生就會逐漸愿意傾聽,同時也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帶給學生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課堂上敢站起來發言的人多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因此,教師必須精心準備,設計選材,設置目標,積極介入,并為小組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在合作學習中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小組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有效、高效。讓課堂真正成為全體學生的課堂,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小主人。我相信,只要充分相信學生,“依靠”學生,課堂一定會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