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曉蕾
公共空間是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影響著人們對城市品牌價值的判斷,具有彰顯城市形象、傳遞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功能。公共空間挖掘城市軟實力,是城市居民人文情懷的集中體現,是視覺美感的重要來源。當前,新媒體藝術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能夠對海量數據信息進行篩選加工和處理,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為公共空間設計注入新的靈感。由陳媛媛所著的《公共空間的新媒體藝術》一書采用理論研討和實證分析的方法,闡述了新媒體藝術的概念內涵,梳理了新媒體藝術與公共空間的關系,探討了新媒體藝術的實施策略與發展趨勢,引發了對藝術文化的全新思考。
科技彰顯藝術魅力,藝術呈現科技力量。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無論是錄像藝術還是虛擬現實藝術,都無法脫離現代科技的表達范疇。因此,計算機技術成就了新媒體藝術,使新媒體藝術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以數字技術設計為主的藝術作品,其表現形式先聲奪人,逐漸占領了藝術舞臺,并以體驗性好、交互性強、表現力足等優勢吸引了受眾的視線,進一步影響并改變了人們的現實生活,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新媒體藝術在國內發展勢頭強勁,數字技術在城市公共空間領域的應用逐漸走向成熟,新媒體藝術為城市文明的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該書基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分析了新媒體藝術發展的契機。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藝術革新,藝術發展為新媒體藝術的出現提供了機遇。該書指明了新媒體藝術的兩大支柱:一是20世紀之初誕生的多種藝術門類。例如,觀念主義藝術、電子藝術、動力藝術等。多元藝術門類裝點了藝術天空,也為新媒體藝術成功造勢。上述藝術形式與傳統媒介緊密相關,為新媒體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便于社會接受新媒體藝術形式,把握新媒體藝術特點。二是20世紀后期出現的新科技。在信息時代,人類將重點放在新興科技上,試圖探索神經科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學科奧秘。高科技滿足了科學家們的好奇心,激發了科學家們的探索欲望,各種藝術形式的出現,均打上了高新技術的烙印。
目前,新媒體藝術在國內發展勢頭強勁,進步空間巨大,在社會各處都能看見其身影。在數字空間之中,藝術也迎來了創作春天,新媒體藝術應運而生,與數字技術水乳交融,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數字技術走向成熟,使新媒體藝術創作更為便捷。藝術發展無法脫離技術,二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在國際藝術展上,現代技術大展風頭,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實力。世界各地的標志性美術館大多舉辦了新媒體藝術展覽,拓展了這一藝術形式的傳播范圍。在國內,新媒體藝術研究伴隨技術發展而來,很多學者都探究了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系。
新媒體藝術與現代科技具有互動關系,沖擊了傳統思維理念,改寫了現代人的生活內容。該書闡釋了新媒體藝術的內涵,強調新媒體藝術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利用強大的數字功能優化了受眾的視覺體驗,超越了傳統的藝術時空。當人們利用新媒體藝術自由表達觀點、完整呈現世界、傳遞價值觀念時,新媒體藝術的應用優勢也便得以凸顯,多形態的新媒體藝術如今已經深入到生活的各方面,尤其在城市建設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新媒體藝術已經建構了成熟的技術應用體系,并被應用到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成為公共空間設計的新工具,深化了公共空間的內涵。
技術與藝術:新媒體藝術創新公共空間。該書全面解釋了公共空間的含義:從狹義角度來看,公共空間指的是城市居民所處的室內外空間。城市居民所處的室外空間包括城市街道、城市廣場、城市公園、城市體育場等;城市居民所處的室內空間包括政府、學校、商場、飯店等。從廣義角度來看,公共空間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概念,而是公眾開展日常文化休閑活動的場所,城市居民需要在公共空間內交流互動,在公共空間中尋求更好的生活體驗。城市公共空間是由多個要素組成的,在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協調公共空間的構成要素,使各要素共同助力社會經濟的發展,滿足居民生活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間具有重要功能,空間數量城市性質緊密相關,受到人口規模的重要影響。城市人口數量越多,公共空間需求越旺盛,其功能越多元化。為了實現城市發展目標,使人們感受時代變遷和城市變化,需要切實開展城市空間建設,優化公共空間規劃。公共空間規劃內容相對龐雜,包括總體布局和局部設計等,相關設計者需要預測城市發展前景,對城市布局等進行詳細規劃。城市空間規劃本質上類屬于城市設計的范疇,目的是打造真正適合人居的城市環境。在后現代主義語境下,公共文化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新媒體藝術逐漸走向公共空間,城市建設迫在眉睫。
該書抽繭剝絲,梳理了現代技術與藝術之間的關系——數字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后,新媒體藝術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作者認為外來文化沖擊了人們的思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性,更新了人們的傳統觀念,為城市多元發展提供了條件。改革東風傳遞了訊號,作用于新媒體藝術的變遷,為受眾帶來了視覺美感體驗。該書綜合分析了國內外形勢,指出在城市化進程中需要關注公共空間建設,并主動探索新的藝術形式,對公共空間進行個性化設計,體現藝術與科技的碰撞。都市文化的潮流時尚,往往由年輕人引領,新媒體藝術語言日新月異,為年輕人嘗試新事物提供了途徑,人們爭先恐后地進入新媒體藝術園地,試圖在其中品味城市文化,引領時代風尚。在新媒體藝術的作用下,公共空間成為展品,成為城市的文化符號,成為設計者獨具匠心的成果。新媒體藝術精雕細琢,使公共空間彰顯了都市風情,展現了都市魅力。將新媒體藝術應用在城市公共空間塑造中,能夠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能夠創新城市空間形式。新媒體藝術依賴于高科技,可以打造立體模型,探索新的城市空間結構。二是能夠增強城市空間吸引力。新媒體藝術以特殊的材料語言塑造了城市品牌形象,彰顯了城市與眾不同的魅力,有利于城市發展。三是能夠凸顯城市空間特色。城市所處區域不同,城市文化內涵迥異。新媒體藝術以獨特眼光和創新手法突出了城市特色,能夠賦予城市建設更多創意,不斷美化城市形象。
媒介與文化:新媒體藝術建構城市文化。媒介技術經歷了由單一到綜合,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與社會的發展變革是同步的。媒介作為信息傳播的載體,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亦開創了藝術表達的新形式,因此,藝術信息的流通必定要通過不同的媒介來傳播。該書從多維角度展開論述,提出了新媒體藝術在公共設計中的應用路徑。作者實事求是,根據城市發展的現實情況,打破傳統審美觀念,探討了新媒體藝術的應用要點。
一是應該善用信息技術。為了確保公共空間規劃質量,需要應用多種技術軟件,包括PS、3DMAX等,這些軟件有著強大的數據圖像處理功能,能夠對海量信息進行快速加工,對圖片進行有效編輯。在公共空間設計過程中,可以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形成公共空間立體效果圖,還原城市真實場景。在信息時代,數字語言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其對新媒體藝術的輻射效應同樣可觀。設計者需要開闊視野,加強技術學習,將視線轉向更加廣闊的三維空間。
二是應該探索不同風格。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新媒體藝術理論得到豐富,藝術表現形式更加多元。設計者需要探索藝術與技術融合的新路徑,使城市建設落到實處。設計者需要表達自己的藝術觀念,調整公共空間的基本結構、光影色彩等,突出城市的整體美感。公共空間承擔著城市文化宣傳的任務,各城市需要提升綜合競爭力,注重公共空間建設,提升公共空間設計品位。文化品位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賴于設計者整合歷史文化與藝術形式,使城市形象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實際案例,提出要在城市中形成地標性地區,利用熱門景點制造話題討論點,以此作為城市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三是應該敢于推陳出新。設計者在具體實踐中,應把握城市區域特色,在繼承傳統設計理念的同時融入創新思維,整合西方設計文化與東方設計文化,立足本源采擷精華,推陳出新優化設計。城市發展歷史悠久,可以從古老文化中提取精華,在古老建筑中融入新的設計元素,尋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尋找文化與藝術的契合點。多媒體藝術實現了主體之間的交互,提升了空間環境美感,設計者需要傳承城市精神,讓大眾參與到公共空間設計中來,關注社會普遍性問題,為公共空間建設貢獻己力,體現區域的風土人情、民俗特點。設計者應該賦予公共空間更多功能,讓其成為城市文化宣傳的主要陣地,成為城市發展的標志物,成為公眾心之所向的地方,從而體現設計者的人文關懷,拉近受眾與設計者的距離。
社會更迭向前,城市迅猛發展。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民眾最關心的熱點,公共空間作為展示城市文化的媒介,因而成了展示城市風貌,助推城市建設的關鍵。在各地城市復興的敘事背景下,新媒體藝術進入人們的視野,為公共空間的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設計者可以利用新媒體藝術,豐富公共空間內涵與形式。《公共空間的新媒體藝術》一書探討了新媒體藝術與公共空間的關系,提出了新媒體藝術的實施策略,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