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定 (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近年來,青海省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持續推進,逐步由“大拆大建、整齊劃一”的簡單化處理逐步轉向強調特色、傳承文化的漸進式建設模式,并且隨著大部分“兵營式”村莊的建成使用,自然村落也逐步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主要載體,并且文化的積淀歷久彌新,對村莊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賽什堂村地處都蘭縣熱水鄉集鎮東南部,為半農半牧村落,環境優美、氣候宜人、自然資源豐富,是典型的柴達木盆地中的藏族村落,具有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原生態的文化要素和原生態的生活方式。這種具備較好文化遺存的自然村落,在都蘭縣已經較為稀缺,亟需按照因地制宜、保護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要求,將賽什堂村進行重新規劃,目的是按照高原美麗鄉村的要求結合村莊發展需要建設特色鮮明、彰顯魅力的高原美麗鄉村。
熱水鄉位于都蘭縣境東部,距縣府駐地12km,東與果洛州瑪多縣相鄰,東南與海南州興海縣接壤。賽什堂村位于熱水鄉集鎮東南部4km處,距離都蘭縣城約20km。鄉村公路在村莊南部邊緣通過,交通較便利。
賽什堂村藏族文化底蘊雄厚,是電視劇《柴達木之戀》拍攝基地之一,同時保留著原生態的藏族傳統生活方式和各類藏族元素,有門聯風格,藏族各種禮儀在村內到處可見,如:經幡、轉經筒等,原生態的藏族生活保持較好。
賽什堂村對外聯系只能通過鄉村道路,目前該道路為砂石路,寬度5m左右,村莊內部道路均已硬化且滿足到戶要求,內部交通便利性較好,呈環支結合狀分布,道路寬度3m~4m。村內已實施人畜飲水工程,水源位于熱水鄉集鎮及扎麻日村的共用水源,水量充足,基本能夠保障村莊用水需求。村內雨水由泄洪溝進行排水,由于泄洪溝僅穿越村莊部分進行了硬化處理,雨水侵蝕的問題較為突出,道路及場地無組織排水,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現狀尚未實施。村莊已接入10kV線路,電源引自熱水鄉集鎮變電所,電力供應充足。
村莊整體建設在通村道路北側,宅院集中分布,村莊東部和北部有山體分布,西部和南部為農田和灘涂,視線開闊。賽什堂村現狀大部分住宅為土木結構,建設年代較早,建筑老化,質量較差,部分住宅已坍塌。宅院集中建設,宅院大小不一,呈不規則分布,戶均宅基地約0.05hm,近幾年村民逐步對住房進行改造,新建住房向磚木結構或磚混結構方向發展。
根據對賽什堂村調查總結,其中90%村民反映道路狀況不好,尤其是停車設施缺乏;100%的村民希望改善村內環境,提高垃圾收集率,希望解決廁所排水,由旱廁改沖水;90%的村民認為村內公共服務設施需改善,如:醫療衛生站、文化活動中心、體育設施、商業服務設施等;90%的居民對現階段的排水設施不滿意,生活污水難以處理,雨水排放溝渠不夠堅固,容易被山洪沖垮。
通過高原美麗鄉村建設,村莊規劃科學合理,農牧民住房困難問題基本解決,住房安全、實用、美觀;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處理,村容村貌整潔有序,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牧民創業空間不斷擴大,農牧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完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達到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建設要求。
從村莊發展需求出發,構建適合高原地區村莊發展的產業體系。從改善村莊生產生活條件出發,構建基本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從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出發,構建基礎設施體系和空間景觀環境體系。從高原美麗鄉村建設出發,構建民族特色鮮明、文化特征突出的傳統村落空間體,形成特色村落,為村莊長遠發展做好空間整合。
5.1.1 村落空間的總體布局
與都蘭縣其他傳統聚族而居的古村落相類似,賽什堂村落空間形態、功能布局與住宅朝向等均是遵照風水格局布置而成,規劃尊重并保持賽什堂村原有的空間格局,隨山就勢構筑山村廊道,采用組團布局的形式,強調建筑布局的均好性、對地形的適應性和景觀的特殊性。規劃賽什堂村結構為:“一心、一軸、五片區”,一心:為村莊綜合服務中心;一軸:村莊步行景觀軸;五片區:配套服務區、農房改造區、新建居住區、產業功能區以及景觀功能區。
5.1.2 村落院落設計
本次規劃設計了兩種戶型方案,戶型一宅基地面積為0.026hm,住宅建筑面積63 m,附屬建筑面積為26 m,建筑風格體現藏族文化特色,建筑色彩以白色或棕黃色為主,局部點綴藏紅色,房屋以平屋頂為主;戶型二宅基地面積為0.03hm,住宅建筑面積90.72 m,附屬建筑面積為26.1 m。
5.1.3 村落景觀規劃與設計
①景觀結構。總結藏族村落的景觀特點為“借用山川地景、借助人文特色”,在景觀上形成軸線和節點,以村內大片林地為綠心、以道路綠化為綠帶,同時點綴組團內多個小塊綠地與庭院綠化,構成了層次豐富并極具特色的“點、線、面”綠化體系,著力打造一條景觀軸線、兩個景觀節點。保護現有樹木,補種行道樹,各家庭負責庭院綠化種植和養護。
②村莊整體風貌控制。整體風貌依舊保持背山面水、順應地形、街巷小尺度、建筑藏式風情濃郁的現有格局,更加突出表現藏式建筑的細部和依山就勢的靈活布局。在實體空間上,按照傳統藏族村落的精神空間為控制點的特點,構筑完整的空間形態,表現出與自然山水格局相呼應的整體空間形態。
③建筑色彩控制。利用柴達木鄉土文化和藏族文化的要素增加建筑的細部裝飾,突出藏族建筑的構建和符號,使得建筑細部能夠較好融入整體之中。建筑色彩以藏族常用的白色、赭石色、黑色以及黃色為主。
5.2.1 村莊生態農業產業規劃
以科技農業種植養殖為核心,大力推動高效農業經濟產業的開發,形成“農業產業帶動型”的產業發展模式。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經營模式,推行“企業+養殖+生態農作物”的循環農業模式,促進產業鏈發展,增強一定的綜合競爭力。
5.2.2 村莊文化旅游產業規劃
以熱水吐蕃古墓群旅游產業發展為契機,打造傳統農牧民生活村莊旅游,發展村莊特色旅游產業,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結合高原自駕游、探險等的需求,發展租車、驛站等相關配套服務;該片區為村莊主入口處,規劃通過商業設施的建設,在服務于本村莊的同時,輻射到周圍的其他區域,為外來游客提供優良游憩服務和藏式傳統生活體驗,形成產業互動發展的發展模式。

圖1 賽什堂村村莊規劃結構圖

圖2 賽什堂村戶型方案一

圖3 賽什堂村戶型方案二

圖4 村莊規劃鳥瞰圖
5.3.1 道路規劃
賽什堂村道路網按照順應山勢、利用現狀的原則布局,道路合理分級為“鄉村道路—村莊主路—宅間路”三級的道路系統。鄉村道路紅線寬度9m,路面寬度5m。村莊主路紅線寬度8m,路面寬度4m,遠期村莊建設區內新增一條環形主路。宅間路紅線寬度6m,路面寬度3m。
5.3.2 給水管網規劃
賽什堂村通過積極利用現狀給水管和新建養殖小區內的給水管網。主輸水管從村莊南部引入,沿村莊道路敷設配水管網。規劃輸水管管徑DN150mm,配水管管徑為DN32mm~DN100mm。給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必須在最大凍土線以下。
5.3.3 燃料結構及采暖方式的規劃指導意見
根據國家對新能源利用政策的調整,以及太陽能利用技術的進一步推廣,積極推進太陽能的綜合利用。太陽能利用主要包括太陽能熱水器、太陽灶、被動式太陽房等。其中被動式太陽房具有集熱、蓄熱、保溫等功能,冬暖夏涼,在無輔助熱源的情況下,被動式太陽房比普通住房冬季可提高室內溫度8℃以上,室內外溫差達到15℃,夏季可降低室溫2℃~3℃,造價僅增加10%~15%,能收到很好的節能保溫效果。
5.3.4 環衛工程規劃
規劃在村莊逐步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垃圾收集點按照一定的服務半徑設置,共設置7座,生活垃圾由村委會負責定期清運到熱水鄉生活垃圾轉運站。規劃建設公廁1座,以衛生廁所標準進行建設,建筑面積32.4㎡。分戶衛生廁所,規劃衛生廁所建設按每戶一座考慮,共建設178座。
社區建設過程中,注重對原有的防護林帶的保護,避免因建設而對原有的生態環境破壞。完成村莊內的生活污水采用集中收集、處理,在村莊的北部500m處,建設地埋式小型污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270m3,使村莊的生活污水處理率在規劃遠期達到100%。對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經濟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相結合,有效利用和全面處理相結合”的技術方針,實行“源頭削減、清潔生產、資源化綜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的技術路線。
在資源約束趨緊、經濟落后的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而是應以特色文化、生態文明理念為引導,依托自身資源,以村莊個性化、特色化為基礎進行開發建設,打造屬于自己獨特的村莊品牌形象,注重平衡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可能推動村莊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