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榮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灰空間最早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過渡空間,以達到室內外融合的目的,比如日本建筑空間中的緣側、玄關、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也可理解為建筑群周邊的廣場、綠地等。但中國自古就有許多具有“灰空間”的構筑物,如亭、臺、榭、廊、坊、軒等。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室內外空間界線,消除了內外空間的隔閡。灰空間看似沒有賦予具體功能的空白空間,但在實際使用中所起到的作用卻不亞于其它的功能空間。幼兒園建筑里的灰空間更是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幼兒更需要在不定性的空間中去發現和體驗,從而得到更自然更自由的發揮和創造。
莆田市涵江區實驗幼兒園尚書分園位于莆田市涵江區塘北尚書公園內,公園周邊為商住功能的高層建筑,項目位于公園中部偏西,西側緊鄰城市道路,北側為公園內部道路,如圖1~圖2所示。

圖1 基地周邊現狀

圖2 總平面圖
首先從場所獨特性出發進行規劃思考,作為座落在公園中的幼兒園,它既是一所具備教學功能的幼兒園,又應該是尚書公園景觀的一部分。需要充分考慮到城市與公園的界面,使公園景觀和城市空間相互滲透,激發場地活力。
從場地現狀特點挖掘建筑語言,公園西北側建有黃安西社、覺本堂、開辰堂等幾處有一定歷史的公廟。建筑形式呈現莆田特色的紅磚和坡屋頂。幼兒園紅色起伏的屋面與尚書公園中原有宗廟紅瓦坡屋面形成對話,以現代新穎的手法傳承歷史,成為公園中一處獨特的景觀。建筑布局化整為零,以幾個單體進行組合,避免大體量對公園的壓迫感。孩子的室外活動場地位于用地紅線的東側,建筑以半圍合的形式向公園敞開,幼兒園景觀與尚書公園達到景觀視線最大限度上的滲透,實際上這里也是幼兒園與公園一個景觀過渡性的灰空間。幼兒園如幸運草般生長在尚書公園內,融合在城市公園景觀中,像是公園的延伸空間,進一步豐富了公園整體景觀,如圖3所示。

圖3 整體鳥瞰圖
(1)幸運草般的建筑:幼兒園位于尚書公園內,建筑由六邊形單元體進行自由組合,單元體就像一株株幸運草散落在公園中,飄飄灑灑,星星點點,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形成尚書公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圖4所示。

圖4 概念設計
(2)自由穿梭的空間:起伏有序的屋面下創造了如樹林般的建筑空間,豐富多彩。建筑與公園相互滲透,廊道空間向公園敞開,孩子可以在室內與室外之間隨意穿行。收放有序、曲直變化的廊道空間不僅承擔了交通功能,同時提供了足夠的展示和玩耍空間,孩子們可以在這里自由的奔跑、嬉戲、穿梭。
(3)獨特的結構:建筑主體以六邊形單元進行組合,六邊形的屋面像折紙般進行空間上的變形,中低外高,起伏有序的屋面不僅達到雨水向內匯聚的效果,同時形成豐富的第五立面。六邊形的中柱起到結構重要的支撐作用,同時是雨水管道和各種線路很好的隱蔽空間,如圖5所示。

圖5 結構分析圖
(4)尊重歷史:紅色起伏的屋面與尚書公園中原有宗廟紅瓦坡屋面形成呼應。以現代新穎的手法傳承歷史。
(5)人性化設計:充分考慮幼兒需求,設計適應幼兒人體工學的建筑空間和室內家具等,如設置雙層扶手、防滑坡道、圓形柱子、多彩墻面等。
(6)生態節能:采用雨水收集系統、空氣對流系統、木質格柵的遮陽系統、循環再生材料等措施,如圖6所示。

圖6 公園視角透視圖
位于幼兒園東側的活動場地與尚書公園之間形成景觀上的統一和視線上的相互滲透。建筑單體之間設計了一條既不是室外又不是室內的中間領域,利用開敞變化的廊道將單體進行串聯,孩子們可以在收放有序、且不做任何定義的廊道空間上奔跑、嬉戲與探索,為孩子提供自由穿梭的游玩空間,如圖7所示。

圖7 整體視線分析圖
1.3.1 門廳
幼兒園主門廳處設置緩坡道,通過坡道來劃分與室外的界限,可以通過這個緩坡進入大門廳。這里既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又是孩子來園和離園的心理變化的一個重要節點。特別是小班的孩子沒習慣每天上下學的生活,直接從室外到活動室內往往會讓他們產生抵觸心理,如果通過一個室內外界限模糊的門廊空間,邊觀看門廊四周布置的琳瑯有趣的展覽區邊步入室內的活動室,這樣從空間上進行一定的過渡,或許也能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心理過渡時間,能更安心自然的來園。這個空間整體裝修效果延續建筑外立面材質與顏色,大部分采用木紋金屬格柵和通透的玻璃材質,形成室內外的統一性,如圖8所示。

圖8 門廳位置裝修意向圖
1.3.2 庭院
在建筑的居中位置設置小庭院,把綠植和陽光等室外元素引入開放的連廊空間,進一步加強室內外的空間聯系,讓孩子身處室內卻能感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等氣息。同時也改善了室內的微氣候,如圖9所示。

圖9 建筑內庭院意向圖
1.3.3 廊道
串聯著各個單體建筑的開敞廊道是這個項目的核心空間,整體裝修風格還是延續建筑外立面的木格柵,廊道時寬時窄收放有序,時曲時折有趣自由,并將角色區、美工區、游戲區等孩子們喜歡的功能區域貫穿在其中布置。下雨天廊道更是孩子們嬉戲奔跑的樂園,感受奔跑的路上時而隱蔽時而開放的神奇空間,時而視線還能與室外的公園相連系。孩子們在這個半室內半室外的空間享受著在室內沒有的開放感和在室外獲取不到的安全感,如圖10所示。

圖10 廊道裝修意向圖
1.3.4 檐下空間
室外檐口下又是一個孩子喜歡活動的灰空間。建筑造型提取莆田古建紅瓦坡屋頂的元素,以現代的手法進行設計,形成如折紙般起伏有序的紅色屋面,成為公園中一處獨特的景觀。立面大部分采用金屬木紋格柵和通透的玻璃材質,屋檐大出挑,整體顯得非常輕盈。配合著出挑的屋檐,建筑邊緣一層室內樓板向外延伸形成與室外250 mm的高差,剛好是孩子們在室外玩耍后休息的坐凳。坐在這既能和小伙伴們一起交流又能聽到鳥兒的鳴叫、聞到泥土的氣息,體驗親近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如圖11所示。

圖11 檐下空間意向圖
常規的理解,灰空間就是那種半室外、半室內的中間領域,讓室內、外空間達到平衡狀態的一種空白空間。日本語中的玄關、緣側、壁龕等空間并不是直接居住的空間,但在日本建筑中卻特別重視像這樣的空間[1]。像是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空間,畫家的神來之筆,往往也是那最引人想象的留白。觀齊白石的蝦,便能感覺到水的清澈。音樂的最高境界,在于無語凝噎的突然休止,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意韻回響,是超越物質之上的精神共鳴。紛繁世界則更需要給生活留白,給心靈留白。
莆田市涵江區實驗幼兒園尚書分園中有意設計了大門廳、中庭、大廊道、檐下、庭院等多處灰空間,盡量不給幼小的孩子傳播由空間帶來的固有思維,而是盡可能留給他們放空的灰空間。這些中間領域的灰空間即是兩個空間的分界線,又是兩個空間事物相結緣的地方。場所和場所的聯系,空間和空間的連接,這里和那里的媒介,像這樣起結緣作用的地方在生活空間中到處可見。所有空間的邊緣和場所的邊緣也都是結緣的地方[2]。站在中間領域可以感受到內外兩個空間的存在,在空間上起到平衡過渡的作用,同時也給心理上的變化一個過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