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瑩
(福建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隨著人們對建筑使用需求的不斷提升,對既有建筑的改造工程也越來越多。相比于新建建筑,對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設計要考慮很多獨特因素,比如施工環境受限,業主往往要求不影響未改造區域的正常使用,因此選擇加固改造方案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另外,加固施工的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若操作不當可能會危害到整棟建筑的安全,設計時就需要對施工流程做好詳細說明。
抽柱形成大空間是對業主使用體驗提升最明顯的一種改造,本文結合一辦公樓的改造工程,對抽柱后形成的大跨屋蓋設計了三種加固方案,分析結構的受力狀態,從構件加固范圍、施工便利性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項目位于福州市倉山區,地下一層,地上十層,建筑高度49.5 m,地上建筑功能均為辦公。原設計完成于2017年,建筑抗震設防類別為標準設防類,抗震設防烈度7度(0.10 g),設計地震分組第三組,建筑場地類別為Ⅲ類,50年一遇的基本風壓為0.7 kN/m2。結構體系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的抗震等級為二級,框架的抗震等級為三級,基礎采用預應力管樁。
主體結構現已封頂,建筑砌體完成,進入設備安裝及內裝飾施工階段。項目業主提出,需要將辦公樓第十層的東側改造為無柱的大開間,用于企業展示和會議時使用,即抽除7軸的3個框架柱,在6~8軸間形成大跨屋蓋,如圖1所示。

圖1 十層建筑平面圖
此次改造位于建筑的頂層,層高5 m,經電算對比復核,抽柱后對整體結構影響較小,原結構基礎也能滿足要求,主要改造重點在于如何加固屋蓋結構。改造區域上方屋面功能有新風機房、覆土厚度400 mm的屋面花園和部分建筑立面造型需要的構架,設計荷載較大,而為了保證十層大跨空間視覺效果,業主和建筑師要求在不改變屋面板面標高前提下,盡量減小屋面結構梁高度,以達到較理想的建筑凈高。
抽柱后,屋面混凝土梁的跨度由6.4 m~10.7 m加大到17.1 m~19.1 m,原梁截面(450 mm×650 mm )的抗彎、抗剪承載力顯然已經不滿足了。混凝土梁加固一般采用加大截面、粘貼鋼板、粘貼碳纖維布等方法,經計算,屋面梁的設計彎矩是抽柱前的4~5倍,僅僅粘貼鋼板或碳纖維布已經遠遠不夠了,需要加大梁截面。
該項目屋面允許局部凸出的反梁,因此,首先想到的加固方案就是加高梁截面到450 mm×1400 mm(圖2),高跨比1/14,并大部分上反至屋面。加大截面后的屋面梁最大撓度為21 mm,約為跨度的1/900,滿足規范要求。

圖2 屋面層局部構件布置圖
但全面對比計算結果(圖3)可以看到,不僅這三道大跨度梁需要加固,梁支座處的框架柱、剪力墻端柱、相鄰跨梁等構件的受彎承載力也大大不足,需要加固構件很多,幾乎占用十層大半空間。特別是邊柱,軸力小而柱頂彎矩大,原配筋相差很多。

(紫色標注處配筋相差30%以上,[]內為原配筋)圖3 屋面層局部梁柱配筋對比圖
第一個改進目標是盡量減少需要加固的結構構件,特別是剪力墻和柱,原豎向構件的尺寸足夠滿足受壓和受剪要求,若再加大截面,對設備房面積、疏散走道寬度、外立面玻璃幕墻等都有影響,而且下層墻柱截面和十層一樣,加大截面需要延伸到下層,則施工影響范圍更大了。于是,改進方案就調整結構形式盡量減小豎向構件的彎矩。
該項目屋面以上有4.6 m高的機房小屋面和構架,若連通構架層的梁再加上立柱和屋面梁就組成了一個空腹桁架形式,可以共同受力。改進方案在B、C、D軸搭建了三榀空腹桁架(圖4)。以C軸的計算結果(圖5)為例進行對比,右側邊柱的柱頂彎矩設計值減小了約40%。

圖4 屋面層及構架層混凝土空腹桁架模型

(混凝土梁方案)

(混凝土空腹桁架方案)圖5 C軸屋面層及構架層框架立面彎矩圖
此改進方案的屋面梁最大撓度也減小為15 mm,更有利于控制屋面結構的變形和裂縫。
跨層空腹桁架的改進效果明顯,但整體剛度仍偏弱,經與業主協商同意,在屋面以上進一步增加斜腹桿,并將新增構件都改為鋼結構,就有了這個跨層鋼桁架的方案(圖6)。此方案拆除了構架層部分混凝土梁柱,改為H型鋼,但沿外立面的混凝土梁、柱保留,未影響建筑立面,而且屋面以下所有混凝土構件的布置和尺寸不變。

圖6 屋面層及構架層鋼桁架模型
加上斜腹桿的桁架整體抗彎剛度加大,再次對比C軸的彎矩圖(圖7)可見,8軸邊柱柱頂彎矩又減小了約30%。經電算比對,構架層保留的梁柱、屋面層的框架梁、屋面以下框架柱、剪力墻的原配筋均滿足計算要求,無需另外加固,僅局部次梁配筋略少,采用粘鋼法加固即可。

(鋼桁架方案)圖7 C軸屋面層及構架層框架立面彎矩圖
桁架上弦桿和腹桿均采用H型鋼,現場拼接形式以高強螺栓為主,質量可靠。但鋼構件和原混凝土結構的連接就難以避免植筋、錨栓、混凝土界面處理等工藝,對施工人員的技術經驗、選用材料的耐久性等都有很高要求,若質量控制不到位,對節點的受拉和受剪承載力都有影響。
為提高連接節點的安全度,以下對比了三種腹桿布置形式,優化目標是能盡量減小鋼構件和混凝土構件連接處的拉力。圖8為三種腹桿形式下的軸力計算結果。

(形式A)

(形式B)

(形式C)(紅色示意受拉腹桿,藍色示意受壓腹桿)圖8 B軸D+L工況軸力圖
形式A的腹桿最大拉力1199 kN,下弦混凝土梁最大拉力為477 kN。
形式B增加了腹桿數量,腹桿最大拉力減小為1037 kN ,下弦混凝土梁最大拉力也減小為360 kN,對屋面梁板抗裂更有利。
形式C變換了腹桿的方向,腹桿最大拉力基本不變,但位置從桁架兩端支座向跨中移動,兩端第一根腹桿為受壓桿,即鋼腹桿與混凝土柱或剪力墻的節點以受壓為主,節點受力更加安全合理。
根據對比結果,最終選擇形式C的腹桿布置方案,腹桿與下弦混凝土梁采用鋼套箍的形式連接,由外包鋼板傳遞腹桿拉力。
鋼桁架方案更大的優勢是,可以實現先加固改造后抽柱,即施工順序為:①拆除構件層部分梁柱;②拼裝鋼桁架,與混凝土構件連接;③屋面梁底附加鋼筋穿柱;④拆除十層三個框架柱。
前兩個工序均在屋面以上施工,空間開闊,障礙物少,也方便材料吊裝。在抽柱前,原屋面的設計荷載即可滿足施工工況。
屋面梁底筋在原框架柱處是不連續的,需要通過附加鋼筋連通。在本方案中,作為桁架下弦的屋面梁拉力增大而彎矩較小,在屋面花園未覆土的條件下,抽柱處的梁底配置3根直徑28的受拉鋼筋即可滿足,這3根鋼筋可在10層柱拆除前就采用鉆孔穿筋的方法貫通。
而在前兩個方案中,屋面框架梁仍以受彎為主,梁底受拉鋼筋數量很多,要在不破壞框架柱的條件下穿過柱,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只能采用先抽柱后加固的施工流程,以臨時支撐來承擔全部施工階段的荷載,支撐高度約5 m,下方的樓層板承載力也有限,若沒有經過精確設計及論證,危險性較大。
該項目為實現抽柱后的大跨屋蓋,采用了跨層鋼桁架的結構方案,充分利用建筑構架層的高度,各結構構件的受力清晰明確,可實現原結構的豎向構件和大部分梁板不另加固,且新增構件都在屋面以上,對建筑室內空間影響最小。施工過程先加固改造后拆除柱,免去了大量臨時支撐,更加安全。盡管鋼構件的材料成本較高,但省去了支模費用,現場施工方便,其綜合造價是業主可以接受的。希望此例能對類似項目具有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