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游慧嫻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生殖中心,惠州 516001)
輔助生殖技術(ART)是解決不孕不育的重要手段,目前該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對于反復著床失敗的患者來說,獲得成功的妊娠仍較為困難。反復著床失敗(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的定義是指40歲以下婦女在至少3個新鮮周期或冷凍周期中移植至少4 枚優質胚胎后仍未獲得臨床妊娠的建立[1]。獲得成功的妊娠主要基于胚胎質量和子宮內膜容受性,在胚胎質量良好的情況下,子宮內膜的容受性就成為能否成功妊娠的關鍵。目前子宮內膜容受性的評價指標較多,子宮內膜厚度作為其中一項指標因其具有簡單、無創的特點,而被廣泛應用于子宮內膜容受性的評價[2]。研究表明,子宮內膜厚度<7 mm[3~4]、8 mm[5]、或者≤7 mm[6]時臨床妊娠率下降,因此子宮內膜厚度是非常關鍵的指標。
研究表明,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生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影響基因的表達調節子宮內膜血管重塑、局部免疫及細胞粘附系統,使其發生一系列改變,從而影響子宮內膜厚度、腔上皮、腺上皮、間質的發育狀態及子宮內膜的血流灌注情況,最終形成能夠接受胚胎著床的一種綜合狀態[7]。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討宮腔灌注G-CSF對于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的效果,為提高RIF患者的FET助孕結局提供理論依據。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生殖中心行FET治療RIF患者的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1)符合RIF診斷標準:移植周期≥3次或者移植4個以上優胚未成功者;(2)女方年齡≤38歲;(3)不孕原因:輸卵管及盆腔因素,男方少、弱、畸形精子癥;(4)至少有1枚可利用囊胚。排除標準:(1)各種原因取消周期;(2)無囊胚移植、G-SCF應用禁忌癥;(3)子宮畸形、宮腔粘連、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4)ANA、抗心磷脂抗體等風濕相關指標異常,高凝狀態患者。
共納入符合標準的234個周期。按子宮內膜厚度不同分為兩組:薄型子宮內膜組(薄型組,A組):6 mm≤既往子宮內膜厚度<8 mm,共115周期;正常子宮內膜厚度組(正常組,B組):既往子內膜厚度≥8 mm,共119周期。兩組患者又根據黃體酮注射日宮腔灌注G-CSF注射液(特爾津,150 μg/支,廈門特寶生物工程)用量差異各分為3個亞組,其中A1組(n=38)和B1組(n=40):黃體酮注射日宮腔灌注G-CSF注射液 300 μg;A2組(n=39)和B2組(n=39):黃體酮注射日宮腔灌注G-CSF注射液150 μg;A3組(n=38)和B3組(n=40):對照組,未灌注G-CSF注射液。比較各組間的一般基礎資料及臨床妊娠結局。
1.G-CSF注射液灌注: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用窺陰器暴露宮頸,常規消毒鋪巾,使用人工授精管及2 ml 注射器組合而成的灌注器,抽吸重組人 G-CSF 注射液1 ml。灌注器進入宮頸口,經宮頸順著子宮曲度進入宮腔,當觸及宮底部時稍退后將G-CSF緩慢推入宮腔,待注射器內藥物注射完畢,取出人工授精管。患者臀高仰臥位休息 15 min 后即可下床活動。
2.子宮內膜準備:所有患者均采用激素替代周期:月經第2天口服補佳樂(戊酸雌二醇片,拜耳,德國)4 mg/d,第6~10天加至6 mg/d,定期復查B超監測內膜生長情況;10 d后子宮內膜厚度仍<8 mm時,調整補佳樂用量9 mg/d,定期檢測內膜;20 d后,6 mm≤子宮內膜厚度<8 mm且E2≥367 pmol/L,與患者家屬溝通告知薄型子宮內膜移植的風險,取得同意后進行黃體酮注射(浙江仙琚制藥)。子宮內膜厚度≥8 mm及E2>367 pmol/L時直接進行黃體酮注射。
3.胚胎評估:結合參考文獻及本中心的實際情況,將優質胚胎培養至囊胚,囊胚評分依據Gardner標準[8]。優質囊胚定義為≥3BB;可利用囊胚定義為囊胚腔分期≥3,內細胞團或者胚胎滋養層細胞的評級>C,即≥3BC或者≥3CB。
4.妊娠結局及觀察指標:選擇D5囊胚行FET。14 d 后抽血查HCG水平(當HCG≥25 U/L,確定為HCG陽性);移植4周后B超下見宮內孕囊者確定為臨床妊娠,孕周<12周發生胚胎停育診斷為早期流產。著床率=著床胚胎數/移植胚胎數×100%,臨床妊娠率=臨床妊娠周期數/移植周期數×100%,早期流產率=早期流產周期數/臨床妊娠周期數×100%。
本研究共納入234個周期。各組患者間平均年齡、不孕年限、BMI及基礎生殖激素水平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1)。
表1 各組間一般資料比較(-±s)
薄型組宮腔灌注G-CSF注射液后各亞組移植日子宮內膜厚度A1組>A3組>A2組,且A1組顯著厚于其他兩組(P<0.05);各亞組間著床率和臨床妊娠率A1組>A2>A3組,早期流產率A1組
表2 薄型組各亞組子宮內膜厚度及妊娠結局比較[(-±s),%]
正常組宮腔灌注G-CSF注射液后各亞組間胚胎移植日子宮內膜厚度、著床率、臨床妊娠率、早期流產率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表3)。
表3 正常組各亞組子宮內膜厚度及妊娠結局比較[(-±s),%]
隨著ART技術的發展,妊娠成功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對于RIF患者來說,仍是需要繼續討論的問題。在臨床工作中,子宮內膜厚度是判斷可否行FET的重要指標。Gleicher等[9]對薄型子宮內膜患者在胚胎移植日宮腔灌注 300 μg G-CSF,結果顯示,用藥后患者子宮內膜明顯增厚并且全部妊娠。 隨后 Gleicher等[10]再次對21例年齡高達 40歲的不孕患者進行前瞻性觀察,納入的所有不孕患者HCG 日子宮內膜<7 mm,進行宮腔灌注后,所有患者子宮內膜均增厚。Li等[11]對子宮內膜<7 mm的FET患者在排卵日或黃體酮注射日宮腔灌注G-CSF 100 μg,結果顯示種植率及臨床妊娠率均呈升高趨勢。有Meta分析表明,對于薄型子宮內膜的患者來說,宮腔內灌注G-CSF可以改善妊娠結局[12-13]。一篇系統分析表明,在RIF的薄型子宮患者中,大部分研究都顯示使用G-CSF可以提高子宮內膜厚度[14]。高明霞等[15]研究發現,G-CSF 組的臨床妊娠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在本研究中,薄型子宮內膜使用 G-CSF后厚度顯著增加,300 μg組與150 μg組和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同時著床率、臨床妊娠率雖無統計學差異但有升高趨勢。
關于G-CSF 能否提高子宮內膜厚度正常的不孕患者的妊娠結局,Barad等[16]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灌注組和對照組的內膜變化、胚胎種植率及臨床妊娠率均無統計學差異,該研究認為對于子宮內膜增殖正常的患者來說,G-CSF 宮腔灌注并沒有帶來益處。還有一項研究也顯示,在子宮內膜厚度正常的RIF患者中,G-CSF宮內灌注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17]。Maryam等[18]將正常子宮內膜厚度的標準IVF不孕患者隨機分為2 組,治療組行取卵日宮腔灌注 300 μg G-CSF,對照組未行宮腔灌注,結果顯示兩組間臨床妊娠率及流產率均無統計學差異。所以對于子宮內膜正常IVF患者,宮腔灌注 G-CSF 并不能改善臨床結局。本研究顯示在子宮內膜厚度正常組中,不同G-CSF劑量組間移植日子宮內膜厚度無顯著變化,著床率、臨床妊娠率亦均無統計學差異。提示我們對于RIF患者而言,子宮內膜厚度正常時G-CSF對其厚度的增加無顯著作用;但子宮內膜厚度作為評價子宮內膜容受性的一個指標,應用G-CSF后可能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使著床率、臨床妊娠率有升高趨勢。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在RIF的薄型子宮內膜患者中,采用宮腔灌注G-CSF治療,能夠顯著增加子宮內膜厚度,著床率、臨床妊娠率均有升高趨勢,早期流產率有下降趨勢,部分改善FET妊娠結局。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尚不能得出有統計學差異的結果,后續將繼續擴大樣本量,探究G-CSF是否真的能有效改善RIF患者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