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昀皓, 朱文武, 張昕喆, 代 君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航空工程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6)
目前,針對低速下高升力無人機研究較少,故提出串列翼布局。在實際應用中,串列翼能比單翼提供更大的升力[1],在短距起降、運輸導彈和炮射布局[2]巡飛器中具有獨特優勢,并且已得到了廣泛應用。與常規布局的飛行器相比,串列翼飛行器前后兩個翼面都可以產生升力,可以減少對機翼結構剛度要求和減小主翼面的翼展。然而,升阻系數的提高和升阻比變化規律很難預測,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
已有研究表明[3-8],串列翼前后翼產生的升阻特性并不相同,且前翼、后翼在大迎角下的升力變化是非線性的。文中在文獻[1-3]研究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探究,尋找串列翼布局升阻特性隨不同參數的變化規律,對研究低速下大載荷飛行器具有重要意義。
文中參考了劉國慶等[9]非結構網格劃分方法,使用商業軟件ANSYS fluent作為仿真軟件模擬,選用PRD3翼型作為基礎翼型,用兩段相同的翼型,通過改變不同的安裝位置得到升力系數曲線。根據流場分析結果尋找翼干擾規律,并對后面的研究做出展望。
機翼開縫產生新的翼型具有較大的相對彎度和厚度,在翼型選擇時,PRD3翼型作為基礎翼型??紤]到翼型后緣尖端較為明顯,影響網格質量以及計算精確性,數值計算時自后緣截去14 mm,翼型及仿真相關參數見表1。

表1 基本翼型幾何參數
兩段翼的排列組合參數如圖1所示。

圖1 前后翼相對安裝位置
以前翼未切后緣時的弦長c=0.25 m對該翼型外形參數量綱歸一化后,后翼前緣點位置為(x/c,y/c),后翼弦線與前翼弦線夾角α。令y=0.32c,取x=0、0.2、0.4、0.6、0.8、1.0共6組模型探究后翼相同高度下對總體升力的影響;再將前后翼視為一個開縫機翼,控制開縫機翼的總弦長不變,以后翼后緣點為旋轉中心,取迎角α=2°、4°、6°、8°、10°、12°共6組模型探究縫道對總體升力的影響。
文中模型飛行速度為10 m/s,流體運動速度不超過0.3馬赫,故選用不可壓流的運輸方程,運輸方程描述如下[10]:
1)連續性方程為

(1)
2)動量方程為

(2)

(3)

(4)
3)能量方程為

(5)
式中:ρ----密度;
t----時間;
Vx,Vy,Vz----X,Y,Z軸向速度,m/s;
E----能量,J。
仿真工況為標準大氣壓,選取速度遠場均勻來流,速度v取10 m/s。由于翼型排列相對位置和兩翼翼弦夾角不同,導致最小和最大失速迎角不同,迎角計算到上下翼面出現明顯氣流分離為止。根據外部繞流計算域選取常規經驗,流場尾跡區長度選擇為翼型特征長度10倍以上,迎流區長度為5~8倍以上。創建前半圓r=4 200 mm、后矩形d=8 400 mm的區域,作為模型流場計算區域。流域上、前、下三個面設置為速度入口邊界條件,尾流區域大于30倍特征長度后邊界面設置為outflow。
在翼型附近建立矩形加密區域,加密迎流區長度4倍弦長,加密尾流區5倍弦長,加密上下寬度兩倍弦長。翼型附近網格加密區如圖2所示。
使用Icem網格劃分軟件,對計算域流場進行有限單元非結構化網格劃分。選用非結構二維網格,在使用同樣單段翼模型下進行網格劃分,網格規模分別為4 W、6.4 W、8.1 W、9.6 W,區別在于內部加密區域網格密度,如圖3所示。

圖2 網格加密區局部示意圖

圖3 不同規模網格升力系數
當網格數目選擇9.6 W時,可滿足數值計算
精度,故選用9.6 W時的網格設置使用文中的所有模型。提取壁面附近y+分布,最大值均小于10,附面層網格滿足所選湍流模型。
前翼和后翼在不同安裝位置升阻系數變化規律如圖4所示。
根據以往串列翼安放位置經驗[3],縱向翼間距y取正值都能達到增升的效果,y值較小,可視為機翼開縫;y值較大,則增生效果不明顯。在y/c=0.32時,x取不同值的最大升力阻力系數見表2(參考特征長度為單翼長度)。

表2 后翼不同橫向位置安裝對比

(a) x/c=0 (b) x/c=0.2


6種橫向安裝位置升力系數對比如圖5所示。

圖5 6種橫向安裝位置升力系數對比
由5可知,隨著后翼的后移,增升效果在不斷改善,在y/c=0.8和1.0時,升力曲線達到追平單翼×2的數據,并且在大迎角下具有更高的升力系數。x/c=0~1.0區間,后翼越靠后,增升效果越明顯。
迎角為6°時流線圖如圖6所示。
查看來流迎角為6°時的流線圖發現,相同迎角下串列翼前翼失速范圍明顯大于單翼,后翼失速范圍小于單翼,推測原因是在后翼的下洗尾流影響下,對后翼上表面的氣流分離有抑制作用,但對前翼上表面后緣的氣流分離有增大的趨勢。
迎角為6°時流場靜壓分布如圖7所示。
圖7是迎角為6°時單翼和串列翼在x/c=0.8時的壓力云圖,后翼的存在改變了整個流場的壓力分布,使前翼上下表面壓強差增大,進而使前翼升力上升明顯。由于兩機翼間的縫道呈收斂型,前翼下部受到來自縫道壓縮流體向來流方向和向上的壓力,同樣這部分力傳導到后翼上表面。對外顯示為前翼升阻效率提升,而后翼效率降低,但總體效果好壞視后翼安裝位置而定。

圖6 迎角為6°時流線圖


圖7 迎角為6°時流場靜壓分布
α不同時前后翼升力系數變化如圖8所示。
在兩段翼距離近的情況下,可將串列翼視為一個整體的開縫機翼。取x/c=0.6,y/c=0.32的安裝位置為基準,以前翼前緣到后翼后緣為開縫機翼的弦長。以后翼的后緣點為圓心旋轉后翼,α取不同值時升力阻力系數見表3。

表3 后翼不同安裝角對比

(a) α=2°(b) α=4°


對比α不同時前后翼升力系數變化,前翼在達到失速迎角后升力系數下降,但后翼升力系數還在增長,整體升力系數下降較慢。
對比α=2°和α=12°的前后翼升阻曲線,發現2°時前翼失速后,后翼升力系數加速上升,而12°時前翼失速后,后翼升力系數幾乎不變化,推測原因是12°時前翼與后翼同時接近失速狀態。
在小迎角下,前翼上表面氣流流速明顯大于下表面流速,且受到收斂縫道影響,前翼可出現負阻力的現象。
不同相對安裝角升力系數對比如圖9所示。

圖9 不同相對安裝角升力系數對比
由圖9升力曲線對比可知,在α∈(0,12)時,α越大,開縫機翼的最大升力系數越大,到12°時最大升力系數達到最大。
不同安裝角升阻比對比如圖10所示。
由圖10升阻比對比可知,α越大,升阻比曲線變化越平緩,即具有更寬泛的攻角適應范圍,最大升阻比先增大后減小。在α∈(10,12)時,開縫機翼最大升力系數達到最大值2.589,比單翼最大升力系數的兩倍即1.887,提升了37.2%,此時阻力系數增大了81.18%。

圖10 不同安裝角升阻比對比
圖10中升阻比曲線隨著后翼安裝角的增大,先增大后減小,在安裝角為8°時,獲得最大升阻比達27。觀察升阻比曲線可知,隨著后翼安裝角的增大,升阻比斜率越平緩。在后翼安裝角為8°時,即獲得最大升阻比,又有較高的升力系數。
x/c=0.32,y/c=0.6,來流迎角為2°時,不同后翼夾角下壓力分布如圖11所示。
觀察圖11攻角為2°時不同后翼安裝角的壓力云圖可知,隨著后翼安裝角的增大,前翼上下表面壓力差增大,10°~12°前翼上翼面壓力基本不變。縫道過小會增大阻力,過大則增升效果不明顯。

(a) α=2°(b) α=6°


(c) α=10°(d) α=12°
在串列翼優化過程中,合適的安裝位置和安裝角度對總體升力的提升有著極為顯著的作用。這對于需要短距起降和大升力飛行器具有重要意義,主要結論如下:
1)對于串置翼型的簡單排列,在保持垂直高差不變和后翼前緣不超過前翼尾緣的情況下,后翼越往后,增升效果越明顯,相對來流迎角越大越明顯。在垂直距離為0.32倍弦長時,最大升力系數相比于單翼最大提升8.1%。
2)對于串置翼型中前后翼的相對安裝角,在控制等效的開縫機翼弦長一樣的情況下,后翼的安裝角在8°~12°能獲得最優的排列方式。在選定的安裝位置下,升力系數最大提升37.2%。
3)在一定角度范圍內,后翼相對前翼的安裝角α越大,升力系數曲線越平緩。但過大的安裝角會導致升力系數最大值下降。
4)串列翼安裝位置較近時,由于整體流場的作用,會使前翼升力系數大于單翼,后翼升力系數減小,阻力系數增加。
對低速下串置翼型的流場分布情況進行仿真,分析了串置翼型相比于單翼的優缺點。在今后的應用中,可以利用串列翼相互產生干擾的原理研發優化高升力、高阻力構型的飛行器,優化大載荷下飛行器的整體性能。此外,可以根據兩段串列翼相互干擾的結論推導到多段串列翼的應用,完善和優化多段串列翼增升減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