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摘 要:包頭博物館館藏戰國“合眾宜士”瓦紐銅璽,為戰國時期常見的吉語璽。其造型古樸、簡練,字體圓轉活潑,生動可愛,是同類戰國璽中的典型器物。其璽文“合眾宜士”意為聚集眾長而為一,可使事情合乎天道,在事情發生的過程中使人事和順,最終得到好的結果。
關鍵詞:戰國璽;合眾宜士;合眾
包頭博物館館藏戰國“合眾宜士”瓦紐銅璽為2014年底包頭市征集,長1.3厘米,寬1.2厘米,高1厘米,造型古樸、簡練,璽臺方正,鑄朱文篆書“合眾宜士”四字(圖1、圖2)。結合各類字書、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對此璽考釋如下。
其璽文“合眾宜士”四字釋義如下:
合,《說文解字》釋為:“合口也。從亼從口。候合切。”《說文解字注》進一步釋為:“亼口也。各本亼作合,誤。此以其形釋其義也。三口相同是為合。十口相傳是為古。引伸為幾會合之偁。”《康熙字典》中對“合”字又有多種釋義,如“合”為黍名、地名、州名、郡名、器名、國名,又可指地、六合,作為量詞又有“兩龠為合、十合為升”之說,還可通假“闔”“合”“翕”等字。又有“相配”之意,如《詩·大雅》中有“天作之合”之語;又有“答”之意,如《左傳·宣二年》中有“既合而來奔”之句;又有“閉”之意,如《前漢·兒寬傳》中有“封禪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之語。又可釋為“會”,如《禮·王制》中有“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之語,《呂氏春秋·精諭》中有“齊桓公合諸侯”之語等。又可釋為“聚”“集”之意,如《周禮·秋官·司儀》中有“于是乎合其州鄉朋友婚姻”之語,《史記·魏公子列傳》中有“公子即合符”之語,《呂氏春秋·大樂》中有“離則復合,合則復離”之語等。“合”字之意雖多,但用于“合眾宜士”處,會、聚、集三意更為貼切。“合眾”之意為匯聚眾事物之意。
眾,為眾多,其可以指眾多事物,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庶征典·卷一百四十二》中有“乃合眾村鍬镢掘之”之語,《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二百十二》中有“合眾泉至分水龍王廟”語,《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藝術典·卷五百四十一》中有“合眾荊以為火炬之名”之語等;又可以指眾人,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坤輿典·卷一百六》中有“合眾分地,計畝授官”之語,《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一三四六》中有“田心孔堂等村合眾修筑”之語;又可以指眾軍隊,如宋代胡宿著《文恭集·卷三十六》所載“合眾軍于涇原”,以及清高宗弘歷敕編的《唐宋詩醇·卷十六》載“合眾軍擊吐蕃。復長安”之語等。此外,還可以指眾氣力,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三百八十五》中“合眾擎而易舉”之語;又可以指眾謀略、智力,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九百九十四》中“合眾以禱,乃更求長策”之語,《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學行典·卷一百二十一》中“雖英主之能事然必合眾智”之語,《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官常典·卷二百九十三》中“今日之事迫矣,謂宜合眾謀”之語等;又可指眾民意、情感,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坤輿典·卷一百十九》中“時欲和合眾情”之語,《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皇極典·卷一百七十八》中“令上應天心,下合眾望”之語,《漢書·平帝本紀》中“大司馬賢年少,不合眾心。其上印綬,罷”之語等;又可指眾德行,如明代張次仲所著《周易玩辭困學記·卷十四》中所載“地者合眾德而承載之存體以待用者也”之語;又可指眾優勢,如《明史·卷一百六十四》中載“則合眾人之長而不足”之語,明代丘濬撰《大學衍義補·卷一百二十九》中載“而又盡合眾人之能,以為一己之能”之語等;又可指眾技藝,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六百十九》中“合眾功而始備,雄壯華麗,視昔有加”之語等。可見,眾的內涵非常豐富。“合眾”可以理解為集中事物、人員、軍隊、力量、智慧、民意、情感、德行、技藝等,總而言之,可理解為“合眾長處而為一”,從而更具優勢。
宜,《說文解字》中未收錄,但收錄了“宜”的古文“宐”字,意為所安也。《增韻》將“宜”解釋為適理也。《康熙字典》載“宜”有和順之意,如《詩·周南》中有“宜其室家”之語;有“事”之意,如《詩·大雅》中有“公尸來燕來宜”之語;有“當”之意,如《禮·樂記》中有“武之遲久,不亦宜乎”之語;“宜”又為祭名,如《書·泰誓》中有“類于上帝,宜于冢土”之語;又為州名,其古為百越之地,后為粵州,又改為宜州;又為姓氏,如《正字通》中有載“元(代)宜桂可,博通經史”;又可通假“儀”字,如《前漢·地理志》中有“伯益能儀百物”之語;又葉五何切,音俄,如《詩·墉風》中有“如山如河,象服是宜”之語等。可見“宜”字有諸多意思。在眾多解釋中,適理、所安、和順三意均可用于“宜士”二字,意為使“士”符合事理即符合事物發展規律,使“士”安全、安定、平穩,使“士”協調、和諧、順利。
士,《說文解字》解釋為事也。《說文解字注》亦釋其:“士,事也。任事之稱也。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偁士。”《白虎通》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又《康熙字典》載:“《廣韻》《集韻》《韻會》,□里切,音仕。”古代士、農、工、商四民中,“士”為首,如《禮·王制》中有“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之語;又為官名,如《禮·王制》中載“天子之元士,諸侯之上士、中士、下士”之語,《書·立政》中載“庶常吉士”之語等;“士”又可理解為“理官”,取意為“欲得其曲直之理也”,如《書·舜典》中載“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之語,《左傳·僖二十八年》中載“士榮為大士”之語;又按照漢代制度,曾經爵位被公侯奪免者,曰“公士”;又《前漢·鄒陽傳》中有“武力鼎士”之語,即能舉鼎者;《前漢·李尋傳》中有“拔擢天士”之語,即能知天道者;《后漢·李業傳》中有“王莽以業為酒士”之語,酤酒之官即為“酒士”;又可理解為侍從之士,《通鑒》載有“唐杜如晦等十八學士,時謂之登瀛洲”之語;又可釋為“士卒”,《左傳·丘甲注》中有“革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之語,《家語》中有“孔子之宋,匡人以。甲士圍之”之語等;為男子通稱,如《詩·周頌》中有“有依其士”之語;又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如《詩·大雅》中有“厘我女士”之語等;《管子·牧民篇》載有“有士經”之語,經,常之意;《梵書》載有“釋子勤佛行者曰德士,無上士”之語;又舊時習俗把塑神像稱為木居士,韓愈詩有“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之句,《山海經》中有“大荒西有國,名淑士”志語;又可釋為“士鄉”,如《后漢·鄭玄傳》有:“昔齊置士鄉”之語;又為縣名;又是姓氏,如“陶唐之苗裔士之后”,為士氏;又可與“事”通假,如《詩·豳風》中有“勿士銜枚”之語;又葉主矩切,音雨,如《詩·大雅》中有“赫赫明明,王命卿士”之語;又與“仕”通。可見,士本意為事,又可以指人,但士相對于普通人是有一定地位、文化、技能的人,而“合眾宜士”作為吉語不僅僅被“士”這一階層佩戴,還更廣泛地流行于農、工、商等其他人群間,可見此處的“士”以其本意“事”來解釋更為妥當。
綜上對四字含義的分析,“合眾宜士”意為聚集眾長而為一,可使事情合乎天道,在事情發生的過程中使人事和順,最終得到好的結果。“合眾宜士”也以其吉祥的寓意、涵蓋事物范圍之廣成為戰國時期常見的吉語璽之一。
“璽,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①秦以前官、私印均稱為璽。璽,從字形上看又可“從金從土”,可見最初制作璽的材質多為金屬或陶土。璽的形狀有方、圓、長、闊,沒有定制,尺寸大小亦無規定,現在所見戰國璽大者可達數寸,小者僅似蠅頭。“其(璽)質金、玉、銅、犀,其鈕壇、臺、龍、虎,各從所好。及秦并六國,以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①戰國璽的制作工藝有的精優,有的粗劣,朱文、白文俱有。其文字古拙,變化無窮,多有不識。其中白文印多有邊欄,亦見有豎、橫、十字界者。
古人做事多崇尚吉祥,所以古代璽印中,其文多為吉祥語者,此類璽印被稱為“吉語印”。戰國和秦漢時期的吉語印內容豐富,涉及多個方面。常見關于壽命的有“延年益壽”“與天無極”“大年”等;關于功利的有“日內千金”“日利萬石”等;關于功名的如“宜官內財”“日就富貴”等;其他如“長樂”“行道吉”“利出入”“行無咎”等。這些吉語直觀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為我們了解戰國和秦漢時期的社會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從目前出土的戰國璽、封泥材料等實物中,“合眾宜士”四字還常簡化為“合眾”二字出現,且白文璽多于朱文璽。一般戰國“合眾”璽均有“日”字欄,“合眾”二字多豎寫,亦有少數橫寫在左行的。璽文風格、結字差異較大,有的璽文活潑生動,有的端莊豐茂,有的結字較為修長婉通,有的結字則較為方正敦厚。璽文寫法多樣,如“和”字,有的“禾”字旁在左,有的“禾”字在右,沒有定制。“眾”字上半部分有的寫成“罒”,有的寫成“目”,有的圓轉,有的方結,變化不一(圖3、圖4)。這些活潑、豐富的字形生動體現了秦統一文字前各國文字字形多樣、不易辨識、結構復雜等特點,也讓我們感嘆秦始皇帝統一文字的蓋世之功。
戰國“合眾宜士”璽為戰國時期常見的吉語璽。包頭博物館所藏“合眾宜士”瓦紐銅璽字體圓轉活潑,生動可愛,是同類戰國璽中的典型器物,為研究文字的發展史、璽印發展史、戰國時期用璽制度提供了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