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瑤



摘 要:南京理工大學檔案館近年來通過各種渠道廣征博收,積極向各界校友征集實物檔案,豐富了館藏資源。2018年9月,檔案館接收了一份珍貴的實物檔案—730近防炮造型的紫砂壺。該紫砂壺不僅工藝精湛,造型獨特,且富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美學意蘊,極具收藏價值。這也是南京理工大學檔案館收藏的首個紫砂壺工藝品,拓展了館藏類目,加強了與校友的情感聯結,增添了館內文化及藝術氣息。
關鍵詞:紫砂壺;730近防炮;錢盈盈;藝術價值
2018年9月,南京理工大學校慶65周年期間,一位校友專程由紫砂之鄉宜興奔赴南京,為母校捐贈了一件730近防炮造型的紫砂壺(圖1)。這件造型別致、充滿創意的珍貴禮物被南京理工大學檔案館永久珍藏。
1 茶文化與紫砂壺概述
回溯歷史,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唐代陸羽所著《茶經》,標志著我國茶文化發展到了重要階段。在文學創作中,“春風修禊憶江南,灑榼茶爐共一擔”和“竹露松鳳蕉雨,茶煙琴韻書聲”等諸多詩詞,皆是飲茶行為融入現實生活,并經過藝術升華而構筑為精神世界的詩意表達。茶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作為飲茶物質載體的紫砂壺,更是茶文化中的精華。
宋代的紫砂陶主要作為生活用品,發展至明朝,紫砂壺由于飲茶方式的轉變而出現。該陶土工藝品的制作原料紫砂泥的原產地為江蘇宜興。宜興地屬江南,柳樹長堤,長街曲巷,美麗富庶。身處此種自然空間氛圍,江南文人將飲茶品茗的日常行為與使用及鑒賞盛茶器具的審美情趣寄寓紫砂壺,促進了紫砂壺的生產制作、技藝傳承、文人審美。時至今日,宜興地區仍被譽為“中國陶都”。
明代李漁曰:“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可以窺見茶文化與紫砂壺之間的聯系。雖然二者關系密切,茶文化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促進了紫砂壺的發展與興盛,但紫砂壺本身也自成一體,有其獨立的發展路徑與文化流脈。在紫砂壺的起源、分類、工藝、保養、把玩、鑒賞等方面,多位專家學者均有論著進行深入論述分析,如壺藝泰斗顧景舟的《宜興紫砂珍賞》《紫音希聲:顧景舟紫砂藝術研究》、嚴克勤的《仙骨佛心:家具、紫砂與明清文人》、徐秀棠的《中國紫砂》、賀云翱的《宜興紫砂》(圖2)等,故此處僅做簡單介紹,不再贅述。
2 制作和捐贈該壺的校友簡介
730近防炮造型紫砂壺由南京理工大學2002級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錢盈盈校友親自設計和制作。錢盈盈,女,1984年出生于江蘇宜興紫砂世家,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市工藝美術大師、華派紫砂傳人。她的外婆華冠群女士為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紫砂名匠華鳳翔(代表作為“梅段竹節四方壺”,所制紫砂壺獨具特色,風雅古樸,精美動人)的傳人,母親錢秋虹女士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錢盈盈出生于紫砂工藝世家,鐘靈毓秀、波光云彩、杏花春雨的江南小城,賦予了她藝術的靈性與創作的妙悟。她從小就接觸紫砂工藝制作并獲得家傳精妙,其紫砂制作技藝嫻熟,創作作品造型美觀大方,且多融入現代時尚元素與傳統人文元素,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作品多次獲獎并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收藏。她的代表作有《榫卯》《阿拉丁神燈壺》《歲寒三友壺》(圖3)等。2014年,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永久收藏其作品《阿拉丁神燈壺》《綠泥荷花壺》,這是該館自建館以來首次永久收藏中國工藝師制作的紫砂壺作品。
3 730近防炮與我校的聯系
730近防炮(圖4)廣泛列裝于我國各型軍艦,其研發團隊以南理工1965級校友為主,此炮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炮滿足了我國海軍水面作戰艦艇近程防空和反導的需求,成為軍艦防護和打擊利器。
眾所周知,南京理工大學前身是1953年創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1960年軍事工程學院炮兵工程系與武昌高級軍械技術學校合并組建炮兵工程學院,歷經不同發展時期,1993年更名為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專業一直為學校的優勢學科,眾多畢業生紛紛投身國防軍工事業,730近防炮科研團隊的主要成員為我校1965級畢業生,他們經過艱苦攻堅研制出這款性能優良、火力強勁的艦炮。
4 創意特點和深遠寓意
目前,這款730近防炮造型的紫砂壺作為校友捐贈的珍貴實物檔案,永久保存于南京理工大學檔案館,與館藏書畫檔案共同填補了既往館藏藝術檔案領域的空白。該紫砂壺不僅具有歷史及文化價值,亦具有美學觀賞價值,是檔案館為數不多的被列入館藏珍品名錄的藝術品。其創意特點和深遠寓意表現在四個方面。
4.1 制作工藝精湛,造型獨特
從制作工藝角度看,該壺制作工藝精湛,且造型獨特(以730近防炮為原型)。作為一件手工制作的紫砂工藝作品,其具有不可復制性,具備極高的藝術價值。錢盈盈校友作為制作者,稟有出身紫砂世家的先天優勢,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將純熟的手工制作技巧與躍動構思結合起來。作為南理工學子,她親自設計、焙制此壺,以表達對母校的祝福,并紀念校友為強國強軍、鞏固國防做出的卓越貢獻。在制作過程中,錢盈盈能夠熟練運用紫砂制作技藝,同時注入了愛校、榮校之情,創作激情和藝術靈感融合,賦予該壺超越物質層面的精神內涵,這是其他單純具有工藝技巧(技)而無赤誠之心(情)的紫砂制作者無法達到的藝術境界。
4.2 南理工精神的器物載體
730近防炮研發者與紫砂壺制作者是南理工不同歷史時期的畢業生:前者以1965級校友為主,而紫砂壺制作者錢盈盈亦為南理工2002級學子。他們均繼承了“哈軍工傳統”與“南理工精神”,并將該精神傳統內化于心,外化為行。從哈軍工文化的源流與嬗變歷程來看,1965級校友的強軍之志與錢盈盈的工匠精神,是哈軍工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差異個體身上的映照與表現,他們秉持著相同的哈軍工精神基因內核。兩代學子以紫砂壺為器物介質,跨越近40年的時空在此相遇,留下了一件不可復制的藝術珍品。
4.3 藝術感染力與剛柔相濟的藝術氣息
從藝術感染力的角度看,該壺的藝術張力與軍工剛性文化張力巧妙結合,形成了剛柔相濟的藝術氣息,如一幅山隱水迢的江南水墨畫,柔和之處可窺壯麗,雄渾之處亦雜綽約。宜興盛產紫砂壺,位于江南佳麗之地的宜興,承襲了江南自古以來的氣質和神韻,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陰柔和美,是“芳草懷煙迷水曲”的凄迷婉麗,亦是“船上管弦江面淥”的清新和暢。產于宜興的紫砂壺,壺器本身氣韻靈動,溫潤典雅,含蓄悠遠,恰似江南旖旎景致;而作為該紫砂壺設計元素的炮火主陽剛,軍工特色,國防器物,厚重穩實,正如北國宏偉風光。這同中國古典文化中對藝術之美的兩大劃分—“優美”與“壯美”,或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不謀而合。王國維在《紅樓夢評論》第一章寫道:“而美之為物有二種:一曰優美,二曰壯美。”恰如陰陽、乾坤這些極具差異感與對立性的語匯意義所表述出來的特性,“優美”與“壯美”對應著婉約柔和之美與崇高雄健之美。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質融于該作品中,深化了兩種文化張力的彰顯與表達,柔中愈柔,剛中愈剛。能夠將兩種藝術美的特質兼收并蓄,并發揮到極致,具備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確是值得永久收藏的紫砂藝術珍品。
4.4 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雙重特征
從紫砂壺工藝品的視角看,創作者巧妙地融合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雙重特征。所謂物質文化的方面,即有形的方面,目可賞、鼻可嗅、手可觸及把玩。一言以蔽之,是以紫砂為材質的有形藝術品、飲茶器皿,或曰實用之器具,泡茶品茗,實為文人雅士必備。所謂非物質文化的方面,即無形的方面,雖不可直接觀賞,卻能從該藝術成品中細細體悟:既指蘊含在紫砂壺中的、代代相傳的獨特制壺工藝與傳承文化,亦指將紫砂壺與火炮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獨特構思、多重文化特性,或曰精神蘊涵。
5 結語
收藏錢盈盈的紫砂作品入庫房,并作為學校館藏珍品予以保管和展示,是南理工檔案館首次將紫砂壺藝術品納入實物檔案管理范疇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方小小的紫砂器物,集悠遠歷史、妙韻情思、實用特質于一身,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美學意蘊,令人觀賞之余遐思神往。高校檔案館收藏紫砂壺珍品,既拓展了館藏領域范圍,又加強了與校友的情感聯結,更增添了館內的文化氣息與藝術氣息。
參考文獻
[1]顧衛芬.從紫砂“待、靜、順、恒組壺”談紫砂造型創作[J].江蘇陶瓷,2016(6):40.
[2]何超群.當代紫砂日漸繁榮[J].世界知識畫報:藝術視界,2016(5):38-39.
[3]陳傳席.紫砂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4]沈泓.紫砂壺里的中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