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波
摘 要:簡帛可以說經歷了一段非常漫長的歷史歲月,古時文人墨客將簡帛作為記錄文字創作的工具,這就造成了簡帛凝聚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區文學創作最真實的軌跡。從已經出土發現的簡帛看,簡帛使用的時間主要從戰國時期到魏晉南北朝階段,長達千年。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考古發掘工作穩步推進,全國各地都有簡帛書法出土。因為簡帛使用年代主要集中在戰國到魏晉南北朝階段,所以簡帛上的書法風格多變且書體本身也具有一定特性,體現了不同時代的審美趣味以及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特別是簡帛書法創作過程中所使用的不同書寫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簡帛書寫的效果。現階段書法的理論體系很難解釋簡帛書法的演變,簡帛中書體的復雜性令文學工作者著迷。簡帛所代表的書法演變歷史以及內涵之美,還亟須人們研究與發掘。
關鍵詞:簡帛書法;曾侯乙墓
時代快速發展,文化建設更是呈現出空前繁榮的狀態,中國書法如今也在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大放光彩,成為很多文學愛好者追捧的對象。書法是我國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傳統藝術,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代表作,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在代代相傳之間,成為歷史文化的載體。現階段,隨著書法受關注度的提升和書法教育的普及,進行書法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參與書法研究的專家也呈現上升趨勢。
1 簡帛書法簡介
1.1 簡帛的概念
簡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竹簡和帛書的統稱,還可以被稱為“竹帛”,是我國古代人民書法創作過程中使用的主要材料。現階段簡帛大多數是出土所得,一般情況下分為文書以及書籍兩種類型。
1.2 簡帛版本以及年代的判定
現階段出土的簡帛文件皆被判定為傳抄本,并沒有充足的理由將其判定為原稿本。簡帛的抄寫過程中會有一定的避諱字,通過致謝、避諱字能夠對簡帛的年代進行判定,舉例來說: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老子》簡帛中,甲本不忌諱“邦”字,而乙本忌諱“邦”字,所以能夠判定乙本的抄寫年代為漢高祖時代或者以后。通過此種方法能對簡帛的年代進行鑒別。
簡帛因一部分成書與抄寫的年代極為接近,會造成判斷上的麻煩,舉例來說: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簡帛中,《五星占》記錄了漢文帝的故事,此種書目類型為占書,且因其實用性較強,內容也有時間的標記,與其他的簡帛書籍有很大的不同。
1.3 簡帛書法的特色
在不同時期,具體的簡帛書法創作有著不同的特色。戰國時期,因為每個國家的字體存在差異,所以簡帛書法有很大的不同。出土的秦代至漢代初年簡帛所使用的書法類型為隸書,但是篆體也具有一定使用范圍,已經具有一定影響意義,促使秦篆向漢隸完成了過渡,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類似于過渡形態的書體。一般情況下,進行古文化研究都會止于先秦,但是有很多專家學者認為應當延長古文學的研究時間到漢初,因為當時使用的文字中仍然包含較多的古文字因素。
1.4 簡帛書法的研究意義
隨著現階段人們對于書法藝術作品關注度的不斷提升,人們的書寫水平也越來越高,這不僅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也體現出人們精神世界中對高等文化的追求以及對美的向往。書法的進步與發展,是伴隨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付出與心血的,可以說書法不僅僅記錄著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發展史,還蘊含著古人艱苦奮斗的精神。書法于現階段所展現的輝煌,是一代又一代文人通過自身努力達成的,書法已成為現階段世界范圍流傳最廣泛、歷史最深遠、最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文化意識。通過對簡帛進行詳細的編年以及分期斷代研究,并且將考古資料與書法歷史研究進行巧妙結合,能夠直觀、系統化地展現我國簡帛所呈現出的書法藝術。
2 楚帛對簡帛書法發展的作用
現階段出土的簡帛大多數是先秦簡,先秦簡主要是楚簡,主要原因是南方地區獨特的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和楚墓所使用的特殊保護措施,使該時代的簡帛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楚簡的出土無疑是20世紀以來最振奮簡帛研究者的考古發現之一,楚簡的出現能夠向后代展示塵封已久的先秦書法墨跡的歷史,讓后人看到了除了該時代的雕刻、帖學之外的早期墨跡形態。簡帛上呈現的書法形態,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它是在一個相對落后且封閉的環境中獨自發展成長形成的獨特書法體系,但該種書法并不獨立于中國書法的發展歷史之外,它充分與中國書法的發展脈絡有機結合,起到了承前啟后、引領先秦墨跡筆法發展的作用,所以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
3 曾侯乙墓簡帛分析
曾侯乙墓是位于湖北省隨州市城關鎮西北郊擂鼓墩附近的一處古墓,該古墓的發現時間為20世紀末,當地相關單位與武漢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組成專業發掘隊進行發掘作業,歷時兩個月完成清理工作。在清理過程中發現簡帛主要出自墓地的北室,與兵器及皮甲存放在一起,并且簡帛的主要內容是對喪葬所使用的車馬及人力的記載。簡帛出土的時間順序已經散亂,后經過整理共得到了240枚簡帛,根據簡帛所描繪內容進行順序的拼接,共有25個單元。簡帛的長度區間為70~75厘米,寬度不超過1厘米,上下兩側使用細繩連接成整冊。經過當時參與發掘的考古學家及文字專家的研究,認為該簡帛是在公元前433年書寫的,屬于戰國時期早期的楚國墨跡。
3.1 曾侯乙墓簡帛用筆用鋒研究
起筆方且收筆尖,有一種頭粗尾細的感覺,筆畫的使用上有粗有細,并且下筆十分快速且敏捷,書寫時更是有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同時該種書法的書寫速度非常快,并且筆畫簡潔且犀利。特別是在進行豎畫以及斜畫的過程中以上特點表現得更為明顯。從圖1的文字書法實例中就能夠看出:這些文字的筆力爽快有勁,并且豎畫像一把玄劍一樣鋒利十足,而斜筆畫則是像玄劍收鞘,微漏筆鋒,筆畫尖而挺。
橫畫最大的特點是絕大部分向右上方進行傾斜,有一個下垂的角度,從圖2中我們能夠看到所有筆畫都不具備水平平衡的特征,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會向右上方進行小角度的傾斜,這也是楚簡書法最大的特征,主要是創作者書寫方式導致的:需要將已經連成卷的簡帛握在手中,那么就導致握毛筆的右手必須被動地靠在簡帛上,從而導致毛筆的移動方向以及移動范圍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導致所寫的字體傾斜。
筆畫的轉折,有些地方不管是順鋒還是逆鋒都有著一定弧度的轉筆動作(圖3),而筆法整體十分圓潤且動作流暢,在折角處也很少能夠見到尖角的出現,書寫創作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流暢性以及節奏感。這種書寫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當時的書寫工具有一定的連寫性。曾侯乙墓出土的毛筆都十分具有彈性,所以創作出的字體也會具有線條靈動活潑、筆墨層次鮮明的特點。
3.2 曾侯乙墓簡帛文體特征結構研究
這個時期文人創作使用的簡寬度大多在1厘米左右,所以必須要對字體的結構進行簡化,簡化后的字體結構緊密且字形修長(圖4)。同時這個時期的文字筆畫數量非常繁多,導致在較為緊密的簡帛上進行創作十分緊張。針對此種情況,可通過筆畫相互搭連的方式,讓文字的整體結構變得緊密而不松散,最后經過文人的藝術創作呈現出緊密但不擁擠、疏闊但不松散的文字,充分體現出楚簡文字中的結構之美。
經過研究與統計,將楚簡上的字形結構分為以下四種:上密下疏、上疏下密、左密右疏、左疏右密。上密下疏最具代表性的文字為復、真、革等;上疏下密的代表字為殤、曾、旗、革等;左密右疏的代表字為敗、貂、行、斬等;左疏右密的代表字為腸、駒、紳、翟等。從以上這些簡帛書法單字結構來看,字體的結構變化多樣,書法的表現具有非常強的藝術效果。在簡帛的文字寫作過程中,即便有一個字在簡帛中重復出現,這一個字也會用不同的寫法進行創作,字體的結構變化非常多。例如,可以變化字體結構,形成各種各樣的組合,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字形變異,這種變異的效果十分明顯,極具辨識性。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變化方式,即通過筆畫的變化來實現字體結構上的變化,提升字體結構的豐富性。
3.3 曾侯乙墓簡帛的章法特征
書法字體的大小狀態與章法有很大的聯系,特別是簡帛上的字體有大有小,能夠形成錯落有致的章法結構,并且線條的應用上也是有小有大,形成虛實結合的特征,從整體上來看,曾侯乙墓簡帛書法具有一定的節奏感。
曾侯乙墓簡帛章法布局較為寬松,字與字之間有一定的間距,有一種大氣、粗獷的感覺,十分符合戰國時期楚國人民的生活狀態。并且對于相同的字,創作過程中用了一定的筆畫或結構的變異,避免出現雷同的情況,舉例來說:曾侯乙墓簡帛整理的過程中就發現“之”字出現了近400次,筆者隨機抽取37個“之”字作為實例。從圖5中我們不難看出,將“之”字的造型不斷進行變化,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章法的完美,并且能夠通過形狀各異的同字為整個簡帛的章法增加一種藝術上的美感,給讀者帶來感官上的享受。
從總體上看,曾侯乙墓簡帛文字用筆十分犀利并且起筆漏鋒較重,頭粗尾細,從而達到一種釘頭鼠尾的效果,并且字體也向右上方傾斜,欣賞性較強。
參考文獻
[1]盧莉.簡帛書法的系統展示—記“千年遺墨—中國歷代簡帛書法展”[J].美術觀察,2020(2):38-39.
[2]夏添.千年遺墨—中國歷代簡帛書法展精粹擷珍[J].藝術品,2020(1):92-97.
[3]邢志強.秦漢至唐代書體觀念演變與書法傳統形成[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9.
[4]袁品良.淺談簡帛書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評《中國簡帛書法藝術編年與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