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
“有圖有真相”這句話據說最早是在貼吧等交流平臺上出現的。因為樓主所表述的話題僅通過文字并不能讓觀者信服,于是樓主便需借助視覺“圖片”來使觀者得到豐富的感受,從而獲得真實感,借此相信這是事實。于是便衍生出了“有圖有真相”這句話。而后來,“有圖有真相”由網上至網下,成了經常能聽到的話——我就至少從三四個廣告里聽到過這句話,意思當然是為了讓觀眾和聽眾相信廣告所說所演繹的都是真實的。
早先修圖是個技術活,當年康有為為了PS那張著名的與光緒皇帝的“合影”,據說就花了不少銀子。我小時候,照相館里的老師傅一般都會PS,只是需要在暗房里鼓搗大半天。數據顯示,近年來美顏修圖軟件的行業市場占有率已接近一半,這大大降低了修圖難度,人人修圖就像人人都會打電話那樣簡單易行。
參加一些飯局,發現如今許多人都喜歡給飯菜拍照。飯桌上有人想先吃,有人勸阻說“先別動筷”。起先我以為是因人還沒到齊,后來才明白是因為菜還沒上齊。等上齊了,他們好第一時間拍照發朋友圈。于是有人螃蟹才啃掉半個,可他(她)朋友圈下的點贊卻已蜂擁而至。我甚至還見過有人剛坐下就接電話有急事要走,臨走前還用手機爭分奪秒給桌上的飯菜“留”影。有研究表明,用手機給食物拍照部分等于其已吃掉了這些東西,因為據說照片上的食物對人的胃口有代償效果。倘此說成立,那么每年全世界手機用戶朋友圈曬出的食物照片大約早已超過全世界餐館的年供應量。那些著名的飯店、網紅的餐廳,常常其一道菜品的轉發量就有幾十萬上百萬次,而且至少會被數萬臺手機下載收藏。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體象扭曲”,表現為一種自我判斷失常。而一位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的教授科伊·迪布里則將網絡上的修圖稱作“數字化扭曲”,表現為我們對于美化過的自己由不適應到驚喜到坦然接受,再到干脆對自己的形象與認知就此發生的根本轉變。換句話說,被修圖過的自己雖然沒有替換現實中的自己,但卻已被自己的內心所接受,接受了兩個不一樣的自己。
我的一個朋友,生活中很老實的一個人,在網上卻逮誰罵誰,絕對暴脾氣。而有的人,現實生活里幾乎沒什么朋友,可在網絡上卻“交友無數”,甚至還擔任群主和管理人,拉誰進踢誰走都由他說了算。為確立其網上形象,他們會“有圖有真相”地在網上“精修”自己,并認定那也是自己。就像朋友圈天天熬雞湯的人生活里很可能不是鎮關西就是母夜叉;而天天勸人“看破”“放下”的人,日常生活中則睚眥必報、錙銖必較——但他們卻都接受了朋友圈中所呈現的、與現實中那個自己互不干涉且“相安無事”的自己。現代科技的確保證了“有圖像”,卻依然難以保證“有真相”。

從前,人們習慣寫日記,也愛寫回憶錄,愛看傳記,但看多了卻發現,很多書里的說法,包括日記,與真相實際上存在距離,有的距離還不小。尤其是在人們越來越喜歡打著回憶名號給自己曾經的過往“貼金”或“加戲”的當下,這事實上也是一種“PS”。人們對一些文字記載產生懷疑,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文字基本“無圖無真相”。而如今,我們“有圖有真相”甚至還有了短視頻,但照片被“精修”,視頻被“掐頭去尾”,真相同樣無從談起。即使有些是真實的,但幾分鐘“圖像”呈現的也只是部分的真相。因為總有人希望以最少的時間、最大的效率獲取最有價值且性價比最高的信息、娛樂乃至知識,短視頻便應運而生,實際上已經有很多人懶得再去看十分鐘以上的相聲小品。短視頻是一上來就能把包袱“炸響”,前幾秒鐘就能把觀眾抓住,有滋味有趣味卻未必有營養。這些“圖像”貌似真相,實則只是目的性極強的取舍和“精編”后的一種產品,不能說它沒有呈現事實,但它卻遠不是全部事實。
我多年來有個習慣,就是每到陌生地方,都會買一張當地地圖,雖說想買到并不容易,尤其對于一些小城而言。大約二十年前,我去過某城市,買過一張城市地圖。不久前,與來自該城的一位作家聊天,我說那座新中國成立前建的老火車站還在用嘛?他說沒有老火車站只有高鐵站;我說有,他說沒有。人家是當地人,我不好再抬杠。但后來我找出那張印有老火車站標記的地圖,拍照給他發去。他半天才回說,您說得對,我是十幾年前調過來的,來之前就拆了,沒見過。看來,“有圖有真相”這句話在某些時候的確是真理。
【原載《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