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
《史記·循吏列傳》載,春秋時期,李離是晉國擔負審理職責的“首席法官”。一次,因聽信下級不實報告而錯判了一人死刑。待查明真相后,李離把自己拘禁起來,要求晉文公判自己死罪。晉文公說:“你平時干事勤勉,這次過錯因下級造成,不能全算在你的頭上。”李離卻說:“我是法官之長,怎能推卸責任?”
李離豁出腦袋維護法律尊嚴,履行了“失刑則刑,失死則死”的法律規定,雖看似迂腐,且有些矯枉過正,但也有其可敬可佩之處。小而言之,為“責任制”和“追究制”作了很好的注腳;大而言之,為中國法治史提供了鮮活教材,留下了寶貴財富。其嚴于責己、勇于負責的精神,足以傳頌千古,啟迪后世。
深入探究先秦歷史,我們發現李離所言的法官責任,并非毫無來由。早在西周法律中,就有關于法官責任的規定。《周禮》載有“攘獄罪”,要求法官對被害人的控告及時予以審理,倘若有意不予受理,拖拉積壓案件,瀆職塞責的,便會構成該罪。《尚書·呂刑》中也有“五過之疵”之說。所謂的“五過之疵”,是指凡貪贓枉法、有失公正的法官,必須處以與其所斷罪行相當的刑罰。盡管法律條文有著比較明確的規定,但商周以來,鮮有法官因審判過誤而擔責的案例,更不要說受“極刑”了。并且,李離作為晉國法官之長,那個案件他并沒有直接審理,是屬吏先行審理后,將有關案卷交給他作最后判決。因未加細察,導致判斷失誤,冤殺無辜。單從這一點來說,在那個“刑不上大夫”的時代。李離不思諉過、自愿擔責、以命抵錯的行為,更顯難能可貴。
審視當下,一些黨員領導干部身上,多少存在不負責、不擔當、不作為現象。他們“避嫌疑而不言、畏煩重而不舉”,不能把責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遇見矛盾繞道走,遇到困難躲著過,能推則推,能拖就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一心只做“太平官”。一旦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便立馬沖上前臺,忙著往自己臉上貼金、向上邀功,忙著熒屏亮相。而一旦工作出現了失誤,要么埋怨主管部門沒有盡到責任,要么訓斥下屬沒有執行到位……至于自己,頂多象征性地作下“自我批評”,至于具體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則裝聾作啞。這樣的黨員領導干部,既玷污了“人民公仆”的稱號,也褻瀆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更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勇于承擔責任,是為官者必備的基本素質,是領導者應有的道德規范。古人云:“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負其責。”黨員領導干部有權更有責,權和責是對等的。既然當了領導,就應該一門心思干事業,一絲不茍負責任。工作沒有做好,食不甘味,寢不安席;工作出了問題,勇于擔責思過,自覺接受處理。即使過錯和失誤系下屬所犯,領導者明擺著的領導責任又怎能規避、逃脫?該公開道歉則公開道歉,該引咎辭職則引咎辭職;該接受處理則接受處理。絕不“一推六二五”,絕不把自己漂得“清清白白”。如此,上級才會諒解,下屬才會信服,群眾才會擁護。
但愿我們的黨員領導干部,能以“李離伏劍”為鑒,謹記“為官避事平生恥”這句古訓,嚴于責己失誤,勇于承擔責任。愿我們的紀檢監察部門,能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扎緊制度籠子,對黨員領導干部嚴明責任,嚴明賞罰,切實把“責任制”“追究制”落到實處,讓那些不負責、不擔當的黨員領導干部無空子可鉆,“位子坐不住”“日子不好混”。這既是對他們真正的愛護,也是對事業真正的負責。
【原載《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