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丁春麗



1袋米換2只羊,以物易物是一種很古老的交易方式;花生米換花生油,是一種在部分農村地區依然存在的易貨方式。但當“易物”遇見了“互聯網+”,那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傳統易貨(直接交換)是一種點對點、一對一的原始易貨交易方式,現代易貨(間接交換)是一種以易貨額度為交易媒介物的現代易貨交易模式,形式上與現金交易相似。”某易貨云平臺創始人聶順海這樣解釋現如今的易貨。
在互聯網技術的助力下,易貨可以通過APP平臺直接實現。據聶順海介紹,他們的平臺實行會員制,每家注冊企業在平臺上傳易貨產品和服務,例如某企業賣出20萬產品時,即可在該平臺上獲得等值的20萬元易貨額度,企業可以在平臺上再任意選購同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形成一個無現金的消費閉環。
聶順海早在2014年底就從事易貨交易,那時從事易貨的企業還很少。聶順海的入行緣于一次創業失敗。他開了一家從事生鮮電商的公司,公司面臨倒閉的風險,只剩下價值六七十萬元的庫存。他用價值35萬元的存貨置換了30萬元的樓梯廣告,此舉不僅救活公司,也讓聶順海看到了易貨行業的商機。
“易貨交易,采購不花錢,用庫存資源置換,可以減少企業現金開支,減緩現金流壓力。”2017年,聶順海曾為山東一家汽車企業解決500多輛的庫存,價值四五千萬。汽車企業利用這個額度置換酒店住宿、餐飲、廣告、員工福利等一系列產品和服務。
自去年疫情以來,一些中小型企業融資難、庫存積壓嚴重,聶順海和他的團隊可以幫助他們解決燃眉之急,他們也更愿意用產品來交換產品和服務。“今年初,我把廣東佛山60多萬元的小家電運到東北,置換大米,然后把大米運到青島置換給公司的會員企業。”易貨交易說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困難重重,這只是一次小的交易,卻從南到北幾乎要跨越整個中國了。
作為一名資深易貨師,聶順海經手的易貨交易很多。在聶順海看來,易貨師這個職業更像是“采購經理+銷售經理”。他們前期需要對會員企業進行調查,評估產品的價值和風險,然后再想辦法把“倉底貨”置換出去,他們需要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營銷能力、財務能力等。此外,易貨師主要和企業老板打交道,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還要學會打造老板社交圈。
聶順海團隊打造的APP已為5000多家企業提供易貨交易服務,該平臺2020年下單金額超5.97億元。果汁可以換建材,調味品可以換房子,紡織品換餐飲……小到柴米油鹽,大到車子、房子,會員企業可以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在平臺上換到所需物品。
有一家餐飲公司,2016年起就成為了聶順海運營的易貨平臺的會員。幾年間,這家公司新店的裝飾家居建材、新店開業廣告宣傳、飯店所需的油鹽醬醋等調味品,以及日常所需食材、員工福利、公司日常運營耗材均在平臺實現易貨換購。而且他們還在平臺上實現近4000單的銷售成績,平臺讓他們成功把“消費”變成了“銷售”。
做技術出身的聶順海,賦予了“易貨”科技的力量。平臺為會員企業提供客戶間快速、自由、等值的交易,如今,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他又賦予了“易貨”新的意義。他們與當地福利院合作開展公益項目,與市對口扶貧點甘肅隴南合作進行扶貧銷售。
早在創業之初,聶順海團隊還曾幫助農民用農產品置換了青島廣播電臺的廣告。農民們不懂宣傳,他們就想辦法幫農民們把農產品換成錢,然后購買廣告,通過宣傳讓農民們的產品獲得更好的銷路。
近年來,易貨貿易不斷發展,創新的易貨模式層出不窮,聶順海和他的團隊,在技術的引領下,在助推農產品銷售、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未來,他們會進一步整合資源,完善平臺,讓易貨交易助力經濟發展、為美好生活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