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雨



據保守估計,一個人在衣食住行上的碳足跡,一年約達到1355千克。這意味著,大概需要種植75棵樹,才能中和一個人一年的碳排放量。然而,這僅僅只是全球碳排放量的冰山一角,綠色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
2020年9月22日,我國正式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行動計劃一經發布,有關碳排放的工作進入了快速填充階段,碳排放管理師應運而生。航空,作為碳排放管理師主要服務的八大控制排放行業之一,也在盡其所能貢獻著智慧與力量。
航路截彎取直,提高飛行員飛行技術,APU替代設施使用,精細化控制航班加油、加水,調整飛機重心,選裝輕質座椅……這些都是作為“排放大戶”的山東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航”)為減少碳排放量做出的努力。劉文強,作為山航的一名環境事務工程師也正通過不斷地培訓和學習,向一名準“民航碳排放管理員”轉變。
“大概是今年的1月份,晚上,我像往常一樣隨意刷著朋友圈,但突然有一條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劉文強回憶說,“那是中國航協一位同事發的,我在他的朋友圈里第一次看到了‘碳排放管理員這樣的字眼,而且單獨提到了‘民航碳排放管理員!”
究其根源,據說還要歸根到“核酸檢測員”身上。中國航協從“核酸監測員”身上得到啟發,正式開啟了與人社部申請、報批“民航碳排放管理員”的新職業之路。
“雖說申請和獲批的時間就是近兩年,但省內早已對自2013年起的碳排放核查數據進行了收集與報告。民航局起步晚些,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組織工作,但核查內容更為專業,項目更為繁雜,會要求我們精確計算出每一個航班的碳排放量。”
每一個航班的碳排放量,這是什么概念?
數據顯示,2019年,山航共執飛20萬余架次航班;2020年因疫情緣故,仍執飛16萬次有余,數目之龐大,計算之復雜可想而知。好在,2019年,山航根據民航局要求開發了山東航空碳排放管理系統。“我們行業內通常說的‘客貨郵行,即旅客有多少人,貨物、郵件、行李有多重,航班加了多少油,這些最主要的數據都可以從平臺上調取,通過相應的計算辦法,我們就可以精準得出每架次航班的碳排放量。”4月30日,劉文強和同事剛剛將2020年度碳排放報告、碳核查報告提交給民航局,在去年執飛的16萬架次航班中,被碳核查第三方抽查的航班就有1000個。
計算可以交給系統,但如何精細化管控油量還需要劉文強和同事們睜大眼睛仔細瞧。去年,運控中心共外出檢查了12個機場,對每個機場的航油公司、加油車進行審計、檢查。“民航業的工作就是這樣事無巨細,也唯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保障所用航油是否符合規范和標準,以及匯入系統的數據是否足夠準確。”畢竟,“減油就等于減排放,現在是節油,未來就是省碳排放量。”
細觀發布的《職業信息公告》便知,碳排放管理師共設置6個不同工種,其中,民航碳排放管理員單獨成一序列,自成體系。這是因為,民航業不同于電力、鋼鐵等行業,會要求碳排放管理師熟悉航班運行知識和航空保障流程。
即便同屬民航業,劉文強透露,現在國內大部分航空公司的碳排放工作是由該航空公司的財務部、規劃部來負責,少部分是由運控中心負責。“都說我們運控是‘不握桿的飛行員、不維修的機務員,是航空公司運行的中樞和大腦。”
不論是“碳達峰”還是“碳中和”,于企業而言,這關乎生存,更關乎發展;既有挑戰,更有機遇。目前,像劉文強一樣從事碳排放管理工作的,中國整個民航系統不超過200人。他們的存在,讓我們看到整個行業、整個國家為了保衛藍天、守護地球所做的努力。
(編輯/公曉慧? 崔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