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
摘? 要:文章以“紙折花卉”為例,從視頻導入、研讀圖例、實踐操作、拓展研究四個方面出發,通過對基本型折紙方法的學習,讓學生掌握扎實的折紙技能,引導學生自主創新。
關鍵詞:勞技課;折紙教學;自主創新
折紙是一種用紙張折成各種不同形狀的藝術活動。折紙項目不僅取材方便,而且可以鍛煉學生手指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注意力,開發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養成按步驟、有順序認真做事的良好習慣。因此,很多勞技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安排了不同的折紙項目。
“紙折花卉”是蘇科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勞動與技術》三年級上冊的折紙學習項目。學生通過學習,鞏固折疊符號,根據步驟圖完成紙折花卉郁金香的制作,從而體會到折紙的樂趣,促進能力的發展。
一、視頻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如何讓三年級的學生對折紙產生興趣呢?在教學“紙折花卉”這節課的伊始,教師錄制了一段“折紙魔術”的視頻。在短短的一分鐘內,學生驚奇地看到一張方形紙搖身一變,變出了十多種富有生命力的折紙造型,如青蛙、蝴蝶、蛇、熊、樹……鮮艷的顏色,逼真的神態,輕快的配樂,使學生立刻對折紙產生了濃厚的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興趣的產生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
二、研讀圖例,培養探究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若學生只會折一兩種作品,既無法體會折紙的樂趣,又沒有真正掌握折紙的本領。那怎樣才能折出這么多作品呢?教師介紹了一位卡通人物——折紙大師,大師介紹了他成功的秘訣:(1)讀懂折疊符號;(2)看懂導學單。教師順勢采用闖關模式,出示拆解作品,呈現折痕,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之前學到的各種常規折疊符號,為下一環節做鋪墊,這也激發了學生繼續探索的熱情。折紙大師適時向闖關成功的學生提出了挑戰任務“看一看,試一試”,即學生通過學習教材給出的導學單,自己探究折法,嘗試折疊。在讀圖探究的過程中,教師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讓學生完成郁金香葉片的制作。在學生嘗試制作時,教師及時點撥,出示折疊標準,如邊角整齊、折痕平整、棱角分明等。遇到折疊困難時,學生有的小組討論,有的通過拆解范作,了解圖例中翻折、背面折疊、拉伸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猜想、學會驗證。這樣,學生的讀圖思路更清晰,制作速度也提高了,逐步培養了學生的讀圖意識,更能做到舉一反三,運用到郁金香花朵的制作中去。如此訓練之后,每名學生的讀圖能力會在原有水平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也為下一步的實踐與創作做好準備。
三、實踐操作,體驗工匠精神
勞技課是以每名學生的個體經驗和親身實踐為基礎的,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實現技術提升。近年來,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對自己作品不斷精益求精,不斷完善使其完美的精神理念。在勞技課中,教師也要關注并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強化勞動與技術核心素養。
在學生實踐前,教師出示折紙大師的任務要求:(1)借助折疊符號看懂圖例,獨立折疊;(2)折法正確,折痕明顯,棱角分明,花型美觀。這樣,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有標準可循,在評價環節有標準可依。學生動手能力不一,因此教師要關注每名學生。對于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著重提醒細節操作,使其制作的作品更加完美;對于動手能弱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其發現制作中的問題,解決制作中遇到的困難,也可以多提供一些廢、舊報紙,讓學生反復嘗試。實踐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師生、生生之間的展評與反饋,使學生既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再次被調動欣賞美、創造美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對折紙作品的要求更完美、更精致,也幫助學生養成細心、精準、嚴謹的勞動習慣和態度。
四、拓展研究,感受創造無限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勞技課就是學生模仿制作,動手按照教師說的做,缺乏主觀思維。事實上,勞技課是一門動手又動腦的學科。教師的教學設計除了技法的傳授,更應該注重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這節課的最后,教師還原郁金香的花與葉的折痕,出示了花是在雙正方形的基礎上完成的,葉是在單菱形的基礎上做成的,這些都是折紙的基本造型。教師展示了在基本折法的基礎上,變化多樣折紙造型。學生對折紙感興趣,掌握了扎實的折紙技能,學會了變形的本領,有了相關經驗,更愿意不斷自主創新,做出有獨特風格的折紙作品。
勞技課具有獨特、超凡的學科魅力,是深受學生喜歡的一門課程。教師從關注學生勞技學習的特點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尋學習方法,嘗試制作并完善作品,鼓勵創新延伸。這樣的教學設計使一堂折紙課兼具了趣味性和實效性,也真正落實了勞技課程的教育教學新理念。
參考文獻:
[1]犀文圖書. 實用折紙大全[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
[2]吳大銀. 做勞技“麥田”里幸福的守望者: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實踐與研究[J]. 小學教學研究,2018(9).
[3]張飛.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技術素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