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霆
摘? 要:家長參與積分卡是記錄家長參與家校共育活動情況、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過程性卡片。積分卡的設計要兼顧類型、內容等方面的內容;使用積分卡時,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記錄相應的分數,并定期進行反饋、評價。以家長參與積分卡為媒介的家校協作,將塑造出共生共長的教育新生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關鍵詞:家長參與積分卡;家校協同;育人路徑
家庭環境的熏染,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有著關鍵作用。雖然家長也很重視家庭教育,但是卻心力有余、方法不足,把教育的愿景寄托在學校和教師身上。實踐證明,沒有高質量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便會缺乏強大的“側翼”支撐,育人效果大打折扣。筆者引入家庭參與積分卡,將家長帶上了助力孩子騰飛的快車道。
一、背景:喚醒家長意識,激發參與動力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有研究表明,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力所占比例為70%。由此可見,在孩子的成長、提升過程中,家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引領、奠基、推動作用,而學校、社會更多的是一種助推器和催化劑。
事實上,在實際的教育影響構成中,家庭教育不及70%,而家長的責任缺失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的家庭問題之一。首先,一旦孩子進入學校后,家長便當起了“甩手掌柜”,把孩子徹底交給學校;其次,家庭成員沒有認真分析孩子的個性體征,鮮有整體教育規劃和系統化的教育措施;再次,家庭內部沒有形成教育合力,父母雙方各執己見,缺乏有效溝通;最后,家庭教育往往把關注的重心放在了學業成績、名牌學校等外在層面上,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際交往和興趣愛好。
面對家庭教育的失責問題,我們要用行動搭起家?;ネǖ臉蛄?,引導家長以教育參與者、成長指導者的姿態,與學校一起,共同面對孩子成長階段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诖?,筆者推出了一種新型的家長激勵方式——家長參與積分卡。
家長參與積分卡,是指學校在家校共育中,為充分調動和發揮家長在學生教育中的主體責任,提高家長參與教育過程的質量和有效性而專門設計的家長參與情況反饋登記卡,是激發、督促家長助力孩子成長的過程性載體。家長參與積分卡最大的作用和目的就是通過對家長參與情況的如實記錄,喚醒家長教育孩子的主體意識和主觀創造性,讓家長不斷反思、革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從側面促進家校共育新生態的建立。
二、家長參與積分卡的設計制作:簡便易行內容全
家長參與積分卡的設計要有整體規劃、系統籌謀,必須綜觀學校教育的全局,貫穿學生成長的始終。在積分卡的類別設計上,分為常規型和特色型。常規型包括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學校大型主題活動、學生重要節點事件(如入學禮、入隊禮、生日禮等)、家長志愿者活動、學校組織的家長育兒講座等;特色型包括親子閱讀、親子趣味運動會、親子游學、家長教育經驗分享會、班級主題活動等。如此設計,能夠實現點面結合,讓家長參與到整個教育網絡中。
在內容設計上,結合學生在不同學段的身心特征和認知規律,探索適宜的、匹配的教育引導路徑和方式,以及根據學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環境開展相應的家庭教育研究活動。例如,一年級新生剛入學,可以開展針對幼小銜接的家長指導講座;三年級學生是小學階段身心發展的轉折期,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做事容易沖動,可以開展引導家長掌握科學溝通、調試孩子情緒方面的交流分享會??傊?,在家長參與積分卡的內容設計上,必須要從家長的教育需求出發,引起家長的思想共鳴,讓家長想學、要學,進一步彌補其缺乏科學教育策略的不足。
在參與方式上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是現場育人經驗分享交流,也可以是班級群里的討論發言,還可以是微信朋友圈的心得互動,從而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溝通的及時性和實效性。
三、家長參與積分卡的使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家長參與積分卡設計制作后,就要進入實施應用階段,以展現其對提高家校共育質量的巨大價值。
從量化分析來看,家長參與積分卡重在督促家長的參與度。因此,最基本的準則是,家長每參加一次就記錄相應的得分,并定期向學生或在班級群中公布反饋分數。當然,在具體積分上,還要體現差異性和競爭性。例如,參加家長學?;顒印⒓议L開放日活動、校級家長講座等慣例活動,參加的家長均可得2分,在這些活動中交流育兒經驗的、自主報名做專題分享的家長可以再得2分;積極參加班級親子趣味運動會、社會實踐小分隊、愛心志愿者等特色家校共育活動的家長可得3分,不參加的家長不得分;如果有家長主動向班主任提出想要為學生上一節“特別的課”,如冬季保暖、春季衛生護理、美食制作等內容可得5分。如此個性化的得分設計,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位家長的潛能,讓他們的優勢變成合理的資源,增強他們不斷探索家校合作新路徑的決心。除此之外,對于家長參與情況必須做到定期反饋,舉辦交流碰頭會,向家長詳細匯報,也可以讓優秀家長代表進行經驗分享發言。
總之,家長參與積分卡的使用,是激發家長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的重要舉措,它能有效打通家庭、學校攜手并進的渠道,真正提高家校協同育人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田秀華. 家校共育構建和諧教育新生態[J]. 江蘇教育(周二刊),2019(12).
[2]蘇瑜. 小學數學概念的教與學[J]. 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