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梓桐



坐落在珠峰腳下的日喀則,是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里最湛藍的天、最清澈的水、最清新的空氣、最干凈的土壤和最燦爛的陽光。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在日喀則廣袤的土地上,牦牛、藏羊成群結隊,悠閑地吃著草,牧民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
這是楊作云帶領藏族牧民共同致富后的一個美麗場景。2005年創業至今,從湟源縣云林網圍欄有限公司到青海云鑫實業集團,楊作云先后投入扶貧產業基金2.3億元,打造了一條圍繞珠峰牦牛、藏羊的養殖全產業鏈,輻射帶動農牧民30多萬人,助力人均年增收數千至數萬元。
2020年12月20日,楊作云與張一鳴、雷軍一起,被評為“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改天換地的模式
“在生活條件如此有限、物質相對匱乏的情況下,牧民們還在為守護神圣國土貢獻力量,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楊作云表示,牧民長期生存在這里的唯一生計就是放牧,然而傳統養殖理念與放牧方式制約著這里的發展,牧民們無法通過養牛養羊脫離貧窮。而通過企業的力量,帶動產業的發展,是一條能根本解決牧民增收問題的有效路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边@是楊作云前往西藏投資之后最常說的一句話。在他看來,比起自身的事業成就,以產業化思維帶動西藏日喀則邊境地區高原畜牧業擺脫原始狀態,利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帶動牧民致富更為重要。
楊作云似乎并不認為扶貧是一項具體的任務,在他看來,產業扶貧政策恰恰能夠引領行業發展。國家為參與扶貧的企業提供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企業將國家的脫貧攻堅任務扎實落地,也能夠獲得當地領導的關懷與幫助,贏得大家的信任,進而調動企業員工和當地群眾的工作積極性。
而對于西藏日喀則地區來說,牦牛、藏羊養殖是當地的支柱型產業,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楊作云專題為牧民致富量身打造的珠峰農投百亞成農貿公司通過訂單式收購和政府采購的方式,帶動農牧民增收,輻射群眾30余萬人,其中貧困戶和貧困邊緣戶的覆蓋面達90%以上,人均增收5100元,有效解決了當地牛羊銷售難的問題。
“有的事情可以用金錢來衡量,但百亞成的到來卻無法用金錢衡量。產業化發展模式為百姓們思想帶來的改變,肉眼雖然看不到,但卻實實在在地改善著我們這里的經濟和老百姓的生活?!比湛t市薩嘎縣委書記頓珠一直都期盼著與楊作云再次見面,百亞成“兩年三胎”養殖技術已經在薩嘎縣很多地方得到推廣,為牧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公司+基地+合作社+農牧戶”是百亞成公司結合日喀則當地的實際情況所提出的運營模式,截至目前,百亞成已與783個牛羊養殖合作社進行合作,為牧民提供營養豐富的飼草料,推廣“兩年三胎”技術,目前全市適齡母畜比例從30%提高到了70%。同時,百亞成還成立了如意莊園農牧學校,為農牧民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牛羊養殖技術培訓,目前已培養330人,解決了當地農牧民因缺乏養殖技術導致當地牛羊出欄率低、肉質不佳等問題,從源頭上保證企業產品質量。頓珠表示,這些先進的養殖技術,不僅解決了當地原始養殖所造成的各種問題,更重要的是改變了牧民“惜殺惜宰”的傳統觀念。
從前,雖然這里的牧民們以放牧為生,但是由于儲藏條件差、養殖觀念落后,牧民們只有在秋季屠宰時才有鮮肉,其他時節就依靠硬邦邦的風干肉為生。百亞成將收購上來的牛羊,經過處理、加工,優先在西藏市場銷售,使當地農牧民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的牛羊肉,真真切切提高了當地生活質量。
離天最近的心愿
可當楊作云初次踏入西藏這片土地時,那里的一切都與他的想象大相徑庭。
2016年,楊作云和他的團隊來到了西藏,他們看到了這里雄偉壯觀的自然風景,領略到了特色民族文化的魅力,更發現了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
在珠穆朗瑪峰腳下,中國領土的邊陲,西藏日喀則的牧民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放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以牦牛、藏羊養殖為主的特色畜牧業,都是西藏地區賴以生存的支柱產業。一直以來,由于自然條件差,缺乏科學飼養觀念,藏區畜牧產業發展一直受到限制,亟需產業升級。
初來乍到的楊作云遇到了難題。日喀則的牦牛、藏羊養殖還停留在原始階段,產業化建設幾乎為零。地處邊遠、空氣稀薄、研發人才緊缺、草場環境脆弱、養殖技術落后、加工工藝粗糙、市場營銷薄弱......
前往西藏投資,將事業重心放在一片人生地不熟且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在外人看來并不是好的選擇。因為一旦做出了決定,就意味著一切將從頭做起,擺在楊作云面前的是異常崎嶇且看不清未來的道路。
藏民臉上的笑容讓他堅定了自己的決心。創業!在西藏這片離天最近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畜牧業帝國。
在西藏考察期間,楊作云一行造訪了日喀則市的一個邊境縣——康馬縣。午飯時分,他們來到一戶牧民家,一位目測30多歲的藏族媽媽卓瑪抱著孩子上前迎接。她肌膚黝黑、有皸裂,但笑容十分燦爛。卓瑪熱情地請大家品嘗她親手制作的糌粑和酥油茶。在聊天的過程中大家才知道,她只有19歲,但惡劣的自然條件和長期的放牧生活,讓她比同齡人看上去滄桑得多。
“在我們造訪時,卓瑪家里唯一值錢的只有兩頭牛羊,但因為飼養方式落后、銷售渠道單一,牛羊一直賣不上好價錢。家庭收入少,生活條件艱苦,導致一家人的生活質量很低。”楊作云覺得與這些農牧民比起來,初來乍到的不順意不值一提。
據實地考察了解到的情況,楊作云團隊充分發掘西藏畜牧業的特色,明確出產業鏈中待解決的問題,對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前景有了逐漸清晰的預判。
就這樣,在日喀則市委市政府的積極協調下,日喀則市珠峰農牧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青海云鑫實業集團旗下的西藏云鑫生態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順利面世。2018年8月,日喀則市珠峰農投百亞成農貿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金1億元,這是一家集牦牛、藏羊養殖,全日糧飼料生產,牛羊肉精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型全產業鏈現代畜牧業公司。
邊境線上的事業
事實上,楊作云也正不斷地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著西藏地區高原畜牧業的未來。
作為高端食材的典型代表,牦牛、藏羊產業前景廣闊是毋庸置疑的。與普通牛羊相比,牦牛、藏羊的脂肪含量低、蛋白質高,而低糖、低脂、高蛋白恰恰符合了當代消費理念。從營養的角度看,西藏牦牛比澳洲、日本的和牛更具優勢。而且我國牦牛產業擁有絕對的國際競爭力,全球95%以上的牦牛品種被完整保存在我國西藏地區。
如何帶動產業規?;l展,是楊作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日喀則地區高寒、高海拔,生態環境脆弱,植被退化嚴重,本地飼草品種少、營養含量低,無法滿足規模化發展需求,每年需要從甘肅、青海調入精飼料約50萬噸,路途遙遠,儲存和運輸都很困難,牛羊養殖成本極高。
正當楊作云一籌莫展時,日喀則市委領導提出可以考慮珠峰另一側的尼泊爾草場。尼泊爾位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全國分北部高山、中部溫帶和南部亞熱帶三個氣候區,有十分適合飼草生長的氣候環境,并且和日喀則市距離較近,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
于是,2019年3月,楊作云帶領專家團隊前往尼泊爾巴拉特布爾區齊特旺市,開展了實地考察,并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乘著“一帶一路”建設東風,楊作云緊緊抓住中尼雙方共同構建跨喜馬拉雅立體互聯互通網絡的有利契機,2019年6月,百亞成與尼泊爾農業部、供應部、外交部等部門進行對接,順利達成了合作意向,在尼泊爾注冊成立天域國際有限公司,全面負責飼草料生產、種植、加工基地建設,首個基地已于2019年10月16日建設完成并投入生產。
截至目前,百亞成已確定投資9000萬元人民幣在尼泊爾籌備建設基地6處,其它基地也正在與當地政府積極對接建設當中。待基地全部建成后,飼草種植面積將達到100萬畝,年產飼草料可達96萬噸。這樣一來,可有效緩解日喀則生態環境壓力,降低牦牛、藏羊養殖成本,也能為尼泊爾群眾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增加當地群眾經濟收入,不斷深化中尼兩國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雙方友好關系,成為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投資范本。
楊作云在珠峰南側的尼泊爾解決了草料問題,也在珠峰北側兌現了向日喀則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承諾,啟動了養殖基地、屠宰場、加工廠、冷庫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以現代化、智能化、工業化模式取代曾經小作坊的原始加工方式。他嚴格依照清真食品生產流程,以最全面的分割方式改變原有的活畜或胴體銷售的單一模式,精準分割牛羊產品106種,既提高了畜牧產品附加值,也最大程度減少了屠宰浪費,更推動了產品走向高端市場,提升產品經濟效益。
目前,地跨珠峰南北的全產業鏈布局,解決了因交通、技術、生態、產品加工、運輸等一系列因素導致的產業內部斷層問題。從飼草種植基地,到養殖基地、屠宰場、加工廠、冷庫運輸等全產業鏈,完整覆蓋了各個環節,為未來產業的發展擴大奠定了基礎。
在把控產品源頭質量后,企業將更好地布局市場方向,實現更高效的產品、行業推廣,打造珠峰牛羊肉新品類,推動西藏高原畜牧產業的整體發展。
楊作云認為,創新的跨國全產業鏈模式能有效推動產業規?;⒓s化、市場化發展,帶動農牧民參與積極性,徹底鞏固脫貧成果,讓邊疆的藏族牧民真正走向致富之路。
“我希望把握機遇,依托于西藏優質的產業資源與各方支持,結合自身優勢與行業經驗,為西藏地區的農牧業發展貢獻綿薄之力?!?/p>
就這樣,楊作云把自己的事業寫在了祖國的邊境線上,融入到國家的戰略中,以企業家精神與邊疆藏族牧民一道守護著這片神圣的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