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林



“二月二,龍抬頭,吃炒豆,理新頭......”這一天,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全國唯一國有美發美容老字號——四聯美發店異常繁忙,就連值班經理也要給美發師打下手。這樣的場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現在,每天都在這里重現著。
熙攘的王府井大街,是“中華老字號”的聚集之地。內聯升、盛錫福、瑞蚨祥、同仁堂、四聯美發......都名震京津。
與那些百年老字號相比,有著65年歷史的“四聯美發”還很年輕,也頗為時尚,就連店面的設計都與眾不同:門店正面,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張美女的臉龐和那一頭飄逸的長發;紅、白、藍、黑四條波浪的背景,激活人們心中對美的追求。
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國有美發美容老字號企業,“四聯美發”生于上海,長于北京,是由上海四家理發名店于1956年聯合抽組而成。秉承“聯手、聯心、聯藝、聯利”的企業精神,憑借精湛技藝、良好服務、干凈衛生等諸多優勢,“四聯美發”服務了幾代北京市民和八方游客,見證了國人的審美變遷。
周總理指示,“一百單八將進京城”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首都百業待興,其中,服務業的發展緩慢,更是引起了中央的重視。提高北京的服務業水平,全國掀起了一股支援北京的浪潮。
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1956年6月5日,上海“華新”“紫羅蘭”“云裳”“湘銘”四家理發名店,與中國照相、國泰照相、普蘭德洗染店等單位一同,進京支援。當時,四家理發名店并稱“四聯”,共招募了108位師傅和后勤工作人員。大伙兒戲稱自己是“一百單八將進京城”。
經過一番考察,四聯最終選址在了原來的東單理發館附近。1956年7月27日,四聯理發館在王府井大街北口的金魚胡同33號,正式掛牌營業。當時“四聯”牌子上的字很長,“四聯理發館”五個字之下還有一行字,寫著“華新、紫羅蘭、云裳、湘銘四家聯合”。
北京人的發型如同這座城市,深厚、莊嚴。女士的燙發只有大花、小花的樣子,過于呆板。上海是當時接受新鮮事物最快的地方,發型也遙遙領先北方,上海師傅帶來的新潮發型,還能在燙發基礎上刷出漂亮的大波浪,在服務態度上更加親切、熱情,一時間,京城愛美女性對“四聯”是趨之若鶩。從那時起,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及夫人、梅葆玖、馬連良、葉盛蘭等,演員王曉棠、謝添等,歌唱家王昆、郭蘭英、李谷一、馬玉濤等,都是店里的常客。
1956年8月4日刊登在《北京日報》上的10款四聯發型成了不少北京女性追求的時尚風向標,去“四聯”理發也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征。
開業后的“四聯”不僅生意紅火,而且聲名遠播。除了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同行前來學習外,國外的媒體也紛紛來信找“四聯”要材料照片,連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總書記也在百忙之中接見了“四聯”的代表,鄧小平還將外國友人送給他的發型書轉送給“四聯”。
之所以說去“四聯”理發成為身份的象征,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發型夠時尚,“四聯”的收費在當時也是不菲。20世紀50年代,北京剪發都是4毛錢,“四聯”卻是8毛錢,換算一下,當時的8毛錢差不多要相當于現在的七八十塊錢,燙發當時則要2塊2毛錢,價格確實不菲。但即使如此,“四聯”也照樣賓客盈門,收入低的市民平時舍不得,過年前攢錢也要進“四聯”享受一回。四聯美發的建店元老吳永亮師傅說道,那幾年每到臘月就睡不了囫圇覺,他最忙的時候一天剪發130個,燙發40多個,月收入破百元,在當時絕對是高薪。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四聯”經有關部門批準進行了擴建,新建的“四聯”比原來擴大一倍。營業面積760平方米,一層男部、二層女部,椅子增加到36把,價格由原來的0.8元漲到4元。室內寬敞明亮,冬季從局部使用火爐,全部改裝成暖氣;夏季從使用電扇改成空調,顧客的候理環境得到很大改善,這在當時的北京乃至全國都是一流的。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發展,來“四聯”理發的人不斷增加,特別是燙發的恢復,使“四聯”成為外國人看中國改革的窗口,不斷有國際友人來“四聯”采訪、參觀。
1998年8月,“四聯”與有70多年歷史的國有企業美白美發廳強強聯合,成立北京四聯美發美容中心,新組建的“四聯”開始從體制、機制、經營、服務等多方面重塑企業市場形象,深深融入到了北京的文化氛圍中。
最時尚發型,皆在“四聯”刀剪中
作為京城服務業的老字號,中國曾經最流行的發型一度都出自四聯。60多年過去,發廊遍地開花,但四聯美發的地位依然牢固。這是因為“四聯”在一直傳承著傳統剃光頭、刮臉等老技藝的同時,還不斷創新,始終為顧客提供安心舒適的服務體驗。
發型設計,一直是美發美容業的核心內容之一。“四聯”在男女發型設計方面具有獨特的專業功力和文化底蘊。從外觀構型到修剪手法,從色調處理到護發產品的篩選,都很好地體現了各地的風俗傳統與國內外流行趨勢的結合,堪稱生活的美化大師與時尚的引領者。
成立之初,“四聯”的師傅便成功地將他們從南方帶來的典雅細膩與形式靈活的技術風格,與北方豪放大氣的民風民俗相結合,開創了發型設計的經典與傳統。“四聯”曾率先引進當時國際上先進的“密集修剪法”,并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成套地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與德國、韓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開展交流活動,與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地的專家高手間的切磋探討,更是方興未艾。
有一年國慶前夕,“四聯”接到了個特殊的詢問電話:21歲的顧客張亮想要理個“國旗發型”。這個特殊的理發要求,被“四聯”當做了給祖國65周年生日獻禮。“四聯”專門準備了適合這款發型修剪的新工具,由男賓部徐杰童師傅設計構思發型。徐杰童師傅是國家級高級技師,愛鉆研、好琢磨,對個性發型有研究,技術功底水平扎實,同時還參與為國旗班設計“八一發型”的創意。他經過反復的推敲,并提前在教習發上進行多次練習。9月30日一大早,張亮就來到了“四聯”,經過徐杰童師傅近四個小時的精心修理,終于制作好“國旗發型”,張亮的后腦勺上出現了一大四小五顆紅星,新發型讓他很是滿意。
重大節日或是活動之前理發也是不少老北京市民的保留習慣。當時,吳永亮師傅是唯一一位還在店里工作的元老。孫阿姨國慶節要出國旅行;李奶奶早已移居國外,專程從美國回來;肖大夫國慶節之后要錄像演講......每周三和周五,吳師傅來店里上班,總有“老粉絲”排隊到王府井四聯美發店專門等他。
現在,“四聯”美發的員工代表每個月都要聚集到一起,琢磨新發型。設計者不但要講解清楚每個動作,還要針對不同臉型、頭型給出處理意見,并且都是用員工的頭發真剪。此前一度風靡京城的橫向編燙法,就是“四聯”的師傅們琢磨出來的。“四聯”還辟出專門的區域建立新概念工作室,專門針對年輕的消費群體,這也使得整體客流中30歲以下年輕消費群比重不斷上升。
“講究”60載,京城“頭”牌永流傳
上午9點,喧囂的王府井大街還未迎來一天的熱鬧,四聯最早一批客人已經進店等待。
“雖然開門時間是9點,但經常有客人9點不到就來了,只要師傅到崗,準備工作做完了,我們都會提前開門。”“四聯美發”副總經理王然介紹,從“四聯”成立之初到現在,一直保持著這樣的習慣。每年農歷二月初二這樣的日子,往往5點多就有人等候,師傅們往往6點半到崗,7點不到就營業。
“四聯美發”在北京有王府井、東四、鼓樓、北新橋共四家直營店。四層樓的王府井總店,一樓服務女賓,男賓服務和貴賓室設在二樓,三樓則是新概念工作室。男女美發服務分開是“四聯”的特色之一,店里沒有預約制,來了就排號等待。
“四聯”技術、服務、產品的優良傳統,體現在無處不在的“講究”上。
細致入微的服務,從男活兒使用的毛巾上就可見一二。在“四聯”,一位男賓理發、刮臉一共需要八條毛巾——進門擦臉一條,洗頭兩條,刮臉五條,用完了就放到一旁的回收筐里,第二天經過專人、專業設備在消毒間中進行清洗、消毒和烘干后才會重新使用。
從裝修上看,“四聯”的理發臺遠沒有其他時髦發廊豪華,但用的是日本進口的理發椅,進口洗發水、護發素,定制的理發工具,還能看到給理發剪消毒的酒精燈、獨立的洗頭水池......
這些“講究”雖無形中提高了成本,卻給了顧客踏實和放心。2003年“非典”期間,許多理發店關門謝客,“四聯”安全放心的理發環境和消毒設施有效解決了百姓理發難的問題。
除了在服務和細節上把控,“四聯”更為人稱道的是其穩定的技術。
經過長期的經營實踐,“四聯”根據中國人的臉型和發質特點,綜合傳統技藝總結了拱三茬、無聲吹風、剃光頭、刮臉、絞臉、手盤扁卷造型、手盤空心卷造型、刷波浪造型等技藝,并申請了北京市東城區非遺傳承項目。
刮臉是一門老手藝,需要有較強的腕力才能做,因而吊腕子也成了理發學徒的基本功。“不光是刮臉,用剪子、梳子、刮刀,都需要用到腕力。男發有時候差一分一毫,那感覺就不一樣了。”58歲的耿進興師傅是男發項目“拱三茬”“剃光頭”等技藝的非遺傳承人,也負責男發的培訓和指導,他帶的徒弟大多已經成為店里的骨干。
耿師傅記得,當學徒時,要用一根筷子一頭拴上塊磚頭,手握住另一頭,每天提著練習手臂的平衡力和手腕的腕力。“一練手腕的靈活性,二練準確性,就是要用力均勻。沒有這些基本功底是不能給顧客理發的。”他說。一個吹風機、一把滾刷,靠著調節吹風的大小和溫度,再加上手上滾刷的弧度和方向,兩樣簡單的工具在女賓部師傅手里就能做出時髦的波浪卷。隨著時代發展,這手藝漸漸失傳了,如今北京市面上除了“四聯”,還會這技術的屈指可數。
目前,“四聯美發”是全國唯一一家國有美發美容老字號企業。國營的優勢不僅在于工作穩定,更在于老字號的溫情氛圍。多年來,“四聯”依然延續“一帶一”的師徒相傳的傳統。在一般的理發店,學徒工實習三四個月就出師開始剪發,而在“四聯”,一個人的手藝至少要“磨”兩年以上。
“從基本功練起,老師傅言傳身教,技術自然扎實過硬。一對一的師徒關系中,師父對你是當孩子一樣發自內心的呵護,手把手教做人做事,一點一點呵護著成長。”王然看來,這是勝似親情的感情。她1996年來到
“四聯”以后,也有著切身體會。
“四聯美發”在王府井大街上,是首都北京的門臉。“用最好的技術、服務讓客人滿意,也算是對得起‘四聯美發和王府井大街的招牌吧。”王然自豪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