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周 琳

利用城市空間設計的智慧聯網金剛迷你倉
走進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到處是以香港主干道命名的指示牌,“彌敦道”和“皇后大道”都赫然在列。閑置的地方擺放著入駐企業的展示產品。總部共設置了100間辦公空間,還有網紅直播間、頭腦風暴間,共享經濟區和開放式休閑區等多個功能分區。“特別要感謝廣州市天河區委統戰部給予我們的大力支持。”港澳青年之家總部創業基地的創辦人和總經理是香港青年陳賢翰。據他介紹,這里的辦公場地以公益性為主,超過一半的面積屬于共享空間,來此孵化創業項目的港澳青年可以免費享用。
在港澳青年之家總部,有一排亮黃色的儲物柜格外引人矚目。每個儲物倉上粘貼著編號,尺寸大的儲物空間如同一間房,小的僅有1.47立方米,只需拿出手機輕松地讀取二維碼后,倉門就打開了。
“這幾年,隨著廣州房價的逐年攀升,從個人到企業都需要更加經濟實惠的存儲空間,金剛迷你倉就是為了提供自助倉儲服務而生。”項目聯合創始人王賦源說,2010年從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后,自己選擇在內地工作。如今,他在廣州的初創公司正飛速成長。
傳統倉儲以鑰匙或者門卡等方式上鎖,王賦源的公司則結合國內先進的物聯網技術,打造智能化迷你倉。“我們所有的硬件設備都是在大灣區采購的,這里有很多物聯網硬件供應商和技術服務商。”王賦源說,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擁有這樣的后備資源網絡是非常重要的。
大灣區的融合發展也降低了融資難度,“談投融資不再局限于某座城市,而是整個灣區。”王賦源介紹說,公司的廠房就設在大灣區,設備、芯片、智能化零件都可以在這里買到,成本降低,效益變高。僅僅三四年時間,公司就把業務擴展到了廣州和深圳的20多家分店。
王賦源企業孵化地—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總部位于廣州市天河區天娛廣場。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于2019年10月20日正式揭牌運營,截至目前已服務接待港澳青年6000多人次,吸納近800位會員,幫助超過70家港澳青年創辦企業落地廣州,是名副其實的港澳青年“創業苗圃”。
“通過朋友介紹,我知道了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是一個很好的平臺,為我們初創者提供了交流的機會。”金剛迷你倉是首批入駐企業,王賦源表示,在青年之家的幫助之下,他們享受到了很多專業的咨詢服務。“孵化服務都是一站式的,從一開始的市場開發,到公司的工商注冊、開設銀行賬戶、稅務局報稅、記賬,再到人才的招聘,所有的服務都免費向港澳青年提供。”
“通過這個基地,可以幫助更多港澳青年融入大灣區創業環境,搭乘上內地的經濟發展快車。”陳賢翰介紹,基地成功孵化市值超過1億元人民幣的企業超過8家。其中,“金剛迷你倉目前發展勢頭很好,已經準備第三輪融資了,是跑得比較超前的企業之一。”
除此之外,項目配套建設的青年公寓已經陸續接待了3000多名港澳青年入住,幫助更多的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實現自己創新創業的夢想。據介紹,廣東省已構建起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為龍頭、以珠三角12個重點基地為骨干、以各地特色基地為基礎的“1+12+N”孵化平臺載體布局。這些遍布全省各地的創業基地,正成為港澳青年投身灣區的“第一座橋”,吸引越來越多港澳青年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新創業、安居樂業。

王賦源

陳賢翰

潘洪輝

張云飛

張思遠
同樣看好大灣區發展契機的還有中山康天晟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康晟生物)總裁潘洪輝。在美國攻讀完博士學位后,香港長大的潘洪輝選擇回到祖國,并于2018年在中山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從初創的12人到現在的100多人;從900平方米的研發實驗室到現在擁有約7000平方米的創新服務平臺,康晟生物贏得了國內外近100家生物制藥和生物技術企業客戶的認可和信賴。
潘洪輝的機會來自中國生物醫藥領域十多年來的快速發展。“過去十年,中國的生物醫藥發展超過了我的想象,在我剛剛回國的時候,國內的生物醫藥企業可能不過20家,當我開始創業時,這個領域的企業已超過100家。”潘洪輝說。
由于專業性很強,生物醫藥企業在創業選址上需要謹慎考量。潘洪輝說選擇落地中山,他有自己成熟的考慮。“中山在生物醫藥方面的發展非常快,無論是政府的辦事效率,還是城市的配套產業上,對生物醫藥行業都是非常友好的。”而最為重要的是,潘洪輝發現,中山市政府對生物醫藥方面的了解也很專業,當然還有政策的支持。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明確提出“支持中山推進生物醫藥科技創新”。
“更早進入大灣區,讓企業在此落地,對未來開發國內外市場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占得更多先機。”在潘洪輝看來,大灣區的澳門和香港給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帶來窗口,而背靠中山的生物醫藥產業布局政策將給企業的發展注入強心劑。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張云飛,他和團隊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無人船艇企業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洲智能),填補了中國在無人船艇領域里的空白。
“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搭乘了經濟特區的東風,又借力大灣區發展建設不可想象的新機遇。”在張云飛看來,決定創業并落地珠海,正是看好“珠海的海洋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好、生活成本低、人才政策好,是創業創新的極佳選擇地。”
2013年,在珠海市政府的指引和幫助下,云洲智能報名參加了第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了全國初創組總冠軍,吸引了多家風險投資,成功進行了A輪融資。做無人船艇這樣的裝備需要很多復雜的投入,每次出海測試都需要協調海事、邊防等各部門,“珠海市政府乃至廣東省相關部門都為云洲智能提供了很多支持。”張云飛說。
“大灣區的特點是產業基礎非常雄厚,這對高科技裝備、硬核制造業的發展來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云飛介紹說,公司的很多科研人員都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他們在無人艇研究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而“珠海英才計劃”等一系列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的政策,正在對優秀人才流動形成牽引力量。
如今,和張云飛一樣,越來越多的港澳高校畢業生來到內地探尋發展機遇。“港澳高校技術研究水平高,但是囿于當地的產業單一,一些前沿的科技在實踐領域的需求不足,沒法實現本地化轉化。”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依托廣東省整個產業腹地,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強,是一座可持續挖掘的富礦。

青年創業者
位于珠海市橫琴創意谷的中銀—力圖—方氏(橫琴)聯營律師事務所是全國首家由內地與香港、澳門三地律師事務所合伙聯營設立的律所。律所曾為眾多來自中國內地及臺港澳地區,與葡語系國家的客戶提供法律服務,旨在密切內地與香港、澳門律師業的合作,進一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
“這是‘一國兩制’下三地法律服務合作的創舉,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我很榮幸成為其中的一分子。”法律碩士專業畢業的澳門青年張思遠正是看重了這樣的發展機遇期,成為律所的一名實習生。他已經順利通過了內地的司法考試,并在橫琴工作了半年時間。
“乘坐公交車抵達珠海橫琴口岸,出關后步行即可抵達律所,單程僅需一個小時左右。”張思遠說,自己每天往返澳門和橫琴,兩地通勤非常方便。“駕車的話更快,澳門單牌車可以直接開到橫琴。”原來,橫琴島與澳門一河之隔,最近處僅187米,通過港珠澳大橋、蓮花大橋與香港、澳門兩個國際自由貿易港互聯互通。正是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讓珠海橫琴新區成為港澳青年來內地創業就業的窗口。
“澳門的法律服務范圍相對比較狹窄,而內地的法律市場服務需求更加多元,市場也更廣闊,這可以極大地豐富我的經歷和見識。”張思遠說,很多領域都是全新的,也更具有挑戰性。律所的很多法律事務是跨兩岸三地的,因為法律體系的不同,需要一定的工作創新。
目前,在聯營律師事務所,港澳律師提供的主要是涉及港澳法律部分的咨詢和服務,涉及到內地法律,通常還是內地律師來服務。張思遠說,“如果將來通過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澳門律師也可以提供內地法律服務,這就給港澳律師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據悉,2020年10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辦法》,符合條件的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考試,取得內地執業資質的,可以從事一定范圍內的內地法律事務。
談到未來發展,張思遠表示,希望更多的澳門青年能夠參與到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中,不僅貢獻一份綿薄之力,也能收獲更多的職業發展。“聯營所內的執業律師能為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甚至為多個法系、多語種的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多元化需求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務。”張思遠說,這大大拓展了律師的服務空間和領域,是十分寶貴的發展機遇。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港澳青年選擇來內地創業?受訪的港澳青年們紛紛表示,正是看到了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和蘊藏的無限商機,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們的一個共識是:“年輕人會為了共同的夢想聚首大灣區,政府的各項利好政策也為他們提供了更加便利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以及寶貴的發展機遇。”